分享

《关山不远》(散文集)第八辑(附)拥抱元宇宙

 徐树爱 2022-02-27

  珍重这一面窗口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坐在办公室,从早晨开始,在这里沐浴霞光,或仰视南邻更高的楼层和切割的方正的天空。蓝灰色的墙体界面上镶嵌着一些方正的窗户、空调挂机。偶尔听到邻家的低语从天上飘下,直飘到心里,似闻天语。

办公室后窗外,风光清新稀奇,窗框间6摇曳着细枝阔叶的梧桐,还有小香椿树梢,当然还有风,是轻轻地初秋的风儿,我知道,还有蟋蟀的低吟浅唱装点着这里的夜晚。坐在办公室里,轻敲键盘的声音,应和着来去匆匆的脚步,能清清楚楚地听到走廊里的脚步声,匆匆来去的一些穿着朴素,几乎看不出职业特征的平民。

大院里,白灰泥墙,蓝灰色铁皮的车棚,停放着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电动三轮车,还有已经走入寻常百姓家的各种品牌各种颜色的小轿车。面街的服务大楼,更有一种开放的视野,车流如织,人脉兴旺。一位花甲男人,穿着朴素工装,敲门进来,需要退休证明;头发干枯的小伙子,因为工伤,手里捏着一张红格子信纸,需要加盖公章。另一位中年妇女,来兑现下岗补贴。还有衣着时髦争取资金的小老板,也有身着休闲服的年轻人,手里把握着即将成交的合同。各色人等,各自揣着自己的梦想,金色的,蓝色的,绿色的。

经信局综合服务大厅,窗外虽无潇潇竹,也能听到红尘扰攘,民间寒暖的声声诉求。奉上一杯暖茶,笑脸面对每一张脸庞,用诚心传递一股暖流,从这颗心到那颗心。洁净的空间,悄悄的心跳,平凡的工作岗位孕育着一些儿微妙的动人的情节。就在葳蕤的盆景绿树旁,也有暴风骤雨的信息,需要开动脑筋开足马力处理,也有惊心动魄的情景需要大智大勇,在这里,你能体味到“世间洞明皆学问”的深意。

这里不是小桥流水凭栏处,这里不是象牙塔中的无病呻吟或摇头晃脑的诗曰子云。这里是人力、能源、资本、信息、市场的通衢,缝补着褪色的岁月,编织着金领蓝领的理想。就让这扇窗口向大街敞开,向人民敞开,放眼朝野,践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夙愿,抒发范翁 “先天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情怀。

2013-9-12

拥有创意的生活

身为美术教师,工作专业决定了自己似乎与科技创新关系越来越疏远,但是因为一直保持着创新与创意的精神,也终于没有与她说再见。美术教学需要创造思维,美术创作更不用说了,没有创新意识不可能产生优异的作品。

有时我也会想,那个喜欢毁坏东西的童年的我,如果不是更喜欢美术,也许能在创造发明中小有成就。小时候,凡是能到手的新东西,总会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场不论是钢笔或圆珠笔,我不会满足于仅仅是实用,我总是先满足自己的好奇,一心想明白它是怎么一回事。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家的有线广播,那个有着硬纸扩音壳的小喇叭,安装时就挂得很高。父母嘱咐安装人员,说:挂到高处,踩着桌子也够不着最好,这个孩子会毁了它,找里面说话的小人。我当时的确心里嘀咕:里面的小人该是高粱粒大小吧?他们是啥模样啊?

漫长的教书生涯,我不安分的心灵,从来就不愿意满足于当一个教书匠,只为糊口而工作,只为工作的需要而学习,而是主张做一个学者式的教师我坚信:丘壑胸怀定能启迪出成为大家的学生关键的几句人文启蒙能瞬间点醒生命,让生命终生燃烧。于是,在我的教学工作中,特别珍惜学生的性格,独立人格,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给美术教学灌注创造的激情,并把创造空间留给学生,激发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完成课堂作业。就是最懒惰最迟钝的学生,只要你竭力发起他的马达,他会给你一个惊喜。

其实,对于自己的专业,我一直走神,或叫不务正业,多少年来,自己耽于文学与理论的研究与创作,很少画画。一腔的创造激情大都倾注到了文字之间,陶醉于生命的自省、思考的快乐与表达。尤其是理论,虽然抽象枯燥累人,但也乐在其中,那种脑力的屈伸,如思维的体操,意志的磨砺与智慧的探险,不是个中人是不知其中滋味的。而作为艺术是以大文化为基底的,诗在诗外,画在画外,文理本质也是相通的。而且,不论是科技创造与发明,还是艺术创作,作为创新精神是一以贯之的。

创造意识创新习惯在家庭琐事中也稍有表现,我有意无意地建立了一个所谓的百宝箱,凡是废弃的小件,一个钉子,一段包皮线,都要归到百宝箱里,以备不时之需。我的所谓发明可以用一个“圆”字来概括我用吹塑板下脚料裁成大小正好的圆形,解决了家中的水瓮或便盆盖、花盆底垫。洗碗池下水口本来是网状的滤器,不易下水且容易生锈,我就把一个较深的油瓶盖,用铁条烧红烙了几个小圆洞,这样,问题就解决了。电饭锅、饭锅的锅盖,原装的把手总有使坏的时候,怎么办?我就用铁丝,不锈钢环,包皮线等,环环紧扣,弄成新的把手,首先要牢固,易于提起,还要美观,还要考虑阻断热传递。

这些多少年前的发明至今还在用着。这些不登大雅之堂的所谓发明,只是修补了生活的实用属性,根本没有资格申报专利,但是它及时解决了生活中的烦恼,使凡俗的生活充满创意的乐趣。

近几年来,自己在创新中学政教处或团委工作,主要是主办校报校刊,还兼顾着学生科技创新的选拔推荐工作。且不说,师生的文稿,诗歌、散文、小说、教育叙事或教育心得或论文,选拔需要敏锐的眼光。筛选学生的科技作品,最关键的是要高屋建瓴,用创新眼光,把最有创新点和创新价值的作品选出来,并尽力支持提升,然后申报上级科技评审部门。因为学生的作品在“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屡屡获奖,自己也三次获得市级优秀辅导员称号。

“君子不器”既应包含着人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也应包含着创新精神。讲台工作三十年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仍会把创新精神与创造激情带到再就业的岗位。因为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源发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013-9-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