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俗西藏史(六十一)——王玄策的奇幻漂流

 白发布衣cexroq 2022-02-27

原创2022-02-27 07:30·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老布又来讲西藏史啦。

前面四期咱们连续讲了象雄,再加上最前面的两期,前前后后一共讲了六期,也算是给够尊重了。

象雄的内容有个特点,好像看起来也没啥可讲的,但如果真的讲起来,拐弯抹角的内容还真是挺多。

以后咱们讲康区和安多的时候,如果涉及到象雄的内容,咱们到时候再讲。

这一期咱们来聊聊王玄策,其实网上写王玄策的文章挺多的,尤其是他把三哥好顿捶的经历,满足了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所以那些文章也都跟打了鸡血似的。

我倒是觉得啊,您要是了解这段内容,不如去看田中芳树写的《天竺热风录》,虽然这是本小说,但从写作能力上说,比网上那些鸡血文水平高多了。

田中芳树是个非常喜欢中国文化的作家,他不光写过王玄策,还写过花木兰,写木兰从军这本书名叫《风翔万里》

咱们是个聊历史的节目,都被人家写烂了的东西,咱就不聊了。

咱来聊聊他们都没提过的东西,就是这哥们到底去过几次印度、走的都是哪条线路、对唐朝甜品产业的帮助,再有就是他找的那个二百来岁的老头,是不是真把李世民给弄死了。

我感觉这几个话题就足够咱们聊一期的了,好啦,咱就正式开始聊聊这位“公鸡里的战斗机”。

王玄策这人其实挺倒霉的,就说他跑到天竺灭了一个国家的功劳,要是放在别的朝代咋也得大红大紫一下,可问题是这兄弟赶上了一个大神云集的时代。那时候的唐朝灭的国家太多了,您要是没灭过几个国家,出门都不好意思跟邻居打招呼。

所以,王玄策回来说,我灭了中天竺。

人家一听,天竺是个什么鸟货色,能跟东突厥比吗?能跟高昌比吗?能跟龟兹比吗?一边呆着去!

于是这河南老乡,一辈子也就干了个五品官,连个唐书立传的资格都没混上。

你说这功劳吧,跟大神们比不了,那咱就比文化呗。

王玄策写了一本《中天竺国行记》,有3卷图,10卷文字,唐朝官方还依照他这本书的资料,编了一本百卷的巨著《西国志》,应该说王玄策算是斐然之功。

可惜呢,他又遇上了玄奘这大神。

再加上王玄策写的书,在五代时期还散失了,而且《中天竺国行记》和《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很相似。之后很多人在引注的时候,一看差不多,就都写在玄奘头上。

结果王玄策的名字,就更没人知道了。

关于王玄策到底去了几次天竺,学者们其实是有争论的,一般来说,有三次和四次两个说法。

他第一次出使天竺是在贞观十七年(643年),说起这次出使的原因,还得提到玄奘这大神仙。

玄奘在贞观元年(627年)的时候,就请求去西天取经,结果被朝廷给否了。贞观二年,玄奘就自己偷摸开始往西走,等他到达中天竺的时候,正好赶上摩伽陀国的鼎盛时期。玄奘见到了摩伽陀国的国王以后,就跟他讲,俺们大唐咋地咋地啦,猛得掉渣啦。

于是这位国王就很敬仰,派使臣来到长安,表示愿意建立友好关系。这对李世民来说当然是好事儿,万邦来朝嘛,哪个皇帝都乐意。

贞观十七年(643年),摩伽陀国的使臣又来了,李世民一看,人家这么热情都来两回了,您说咱们不表示表示,感觉差点意思,是吧!

就是就派李义表为正使,黄水县令王玄策为副使,送天竺使者归国。这就是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1]

这次出使非常成功,和国王展开了亲切友好的会谈,然后就是在天竺好顿转呐,遍游佛教遗迹,还在摩诃菩提寺立了碑。贞观二十年(646年),使团才回到了长安。

结果回来没多久,李世民又把王玄策派出去了,还是去出使天竺。

据《新唐书·摩揭陀传》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的时候,从南亚来了一帮商人。他们带来了一种糖,李世民一尝,感觉这糖挺好,比唐朝的强不少。[2]

正好王玄策熟门熟路,得了,就你吧,你再去一趟。

这次出使就以王玄策为正使了,给他配的副使是蒋师仁,带着三十多个人就上路了。

估计这次出使王玄策也没当回事儿,毕竟国王都是老熟人了,就要几个制糖的工匠,能不给这点面儿嘛?

结果他们还在路上走着呢,摩伽陀国这边出了件大事儿。

摩伽陀国老熟人死了,一个叫阿罗那顺的大臣自立为王。

也不知道这哥们是咋想的,派兵把唐朝的使团给劫了。

王玄策倒是挺机灵,一溜烟跑没影了,但他越想越生气,“老子TM就想要几个做糖的,至于下这黑手吗?”

于是,他就到尼婆罗国去借兵,准备找回场子。

咱们在讲赤尊公主的时候曾经说过,尼婆罗的国王都是吐蕃扶着上台的,这个国家和吐蕃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羁縻州府的意思。

王玄策来接兵,准备修理中天竺,尼婆罗国王不敢自己拿主意,就把他给送到了拉萨。

他们走的这条路,就是赤尊公主进藏的吉隆线,也就是蕃尼古道

王玄策见到松赞干布之后,就跟他说:“您都娶了唐朝公主了,咱是实在亲戚呀!这帮小子太不给面儿了,弄点人去修理他们一顿。”

松赞干布时代的唐蕃关系,真不是一般的好,唐军打龟兹的时候,吐蕃军队去帮过忙。

于是,王玄策就带着一千多吐蕃铁骑,再加上七千尼婆罗军队,浩浩荡荡得把中天竺给灭了。王玄策回国的时候,不但带着制糖的工匠,还把阿罗那顺捆着带回来了。[3]

带着俘虏回国,这在古代叫“献俘阙下”是很牛掰的功劳,皇帝脸上倍儿有面子。再说了,阿罗那顺好歹也是个国王呀,按说这功劳得大吹大擂一番。

但就像咱刚才说的,三哥等级太低,唐朝也不差这点事儿,结果王玄策就给封了朝散大夫的官。

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就已经到了唐高宗时期了,时间显庆二年(657年)。

这次出使的目的是“往西国送佛袈裟”,王玄策走的时候带着儿子和侄子,还带着写字儿的和刻字的,可见这次出使的气氛也挺松弛的。

到了天竺以后,又是好顿逛,又跑到摩诃菩提寺立了一块碑,歌颂了一下皇帝的“圣德”。

据说这块石碑,已经让三哥们找到了,但三哥觉得不好意思给藏起来了。

王玄策回来的时候,走到吉隆沟,志得意满得在山崖上刻了一块碑,这就是由李永宪、霍巍老师发现的《大唐天竺使之铭》[4]

这次王玄策回来,还带了一个好东西给高宗,就是佛顶骨

在《法苑珠林》里面有记载:(迦毕试国)有佛顶骨一片,广二寸余,色黄白,发孔分明,使人王玄策从西国将来,今现在宫中供养。”

前面这三次出使天竺是大家都公认的,只是时间上多少有点争议,但在王玄策到底去没去第四次,认识差异就很大了。

有的学者认为,王玄策一共就去了三次。至于说他到底去了几次,咱们就不做评价了。大家知道,支持去四次的学者,认为王玄策在龙朔年间,又去了一次,目的是把玄照法师从天竺接回来,就行了。

下面咱来说说,王玄策去天竺的路线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学者们有泾渭分明的两个说法:

一种是认为王玄策的出使,全都走的是唐蕃古道+蕃尼古道。

说白了,这条路的北段是文成公主的进藏路线,南段就是赤尊公主的进藏路线。

另外一种说法是,王玄策第一次出使的往返,走的是西域线,也就是丝绸之路。

第二次去的时候,走的也是这条路,回来的时候走的蕃尼古道。之后两次往返,就都是走这条近路了。

从我个人的角度上说,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因为,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的时间是贞观十七年,也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后的一年多,唐朝未必有机会清楚地知道,有一条穿越喜马拉雅山的捷径。

毕竟这条路,其实离唐朝远得很,不是个必需品。

从某种程度上说,王玄策被人打劫了,也算个好事儿。

因为这条路近呐,按照史料的记载,王玄策从天竺出发,走到了长安,一共才用了五个多月。这比之前的西域线,走一趟要一年时间,那可便捷多了。所以之后的唐朝高僧去天竺求法,基本都是走这条路。

下面咱来说说,唐朝的甜品事业。

以前一直有个说法,中国的制糖起源于李世民时期,理由就是王玄策从天竺带回了制糖的工匠。

这个史料里面确实有记载,《唐会要》就写到,西蕃胡国出一种叫“石蜜”的糖,在中国卖成了奢侈品。李世民派人去天竺弄回了制作技术,在扬州熬甘蔗的汁,做出来的糖,色泽和味道都比西域的好。[5]

这段记载说的,其实就是王玄策的第二次出使。

但我们不能因为有这段记载,就认为中国以前不会做糖。

就中国人对吃这事儿的热情,放眼世界谁敢不服?!

那真是“四条的不吃板凳,两条腿的不吃圆规,一条腿的不吃电线杆子。”

中国人吃甜品的历史那是由来已久的,只不过最开始的时候,他不管这东西叫糖。

在商周时期,中国人就发现粮食发酵了可以糖化,他们管这种黏糊糊的东西叫“饴”,这东西大概就是最早的高粱饴。

年轻的朋友可能很难理解,高粱饴在我们这代人心里那个神圣的地位。那时候家里穷,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有独立包装的糖块,那时候你要是有几块高粱饴,那绝对拽得跟二五八万似的。

要是你兜里有块大白兔奶糖,那就是整条街上最靓的仔!

不过古代的时候,粮食可是很珍贵的,还别说做糖,做酒都不够敞开喝的,所以甜品是种巨贵的奢侈品。

其实,中国种植甘蔗的时间也很早,季羡林先生认为《楚辞》里面写的“拓浆”,其实就是甘蔗汁,只不过当时的甘蔗汁是直接喝的,不用来熬糖。

等到东汉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懂得怎么熬糖了,《汉书》里面就出现的制作“石蜜”的记载。

所以,王玄策从天竺带回来的工匠,只能说提高了中国的制糖技术,不能说教会了中国人制糖。

然后波斯人也跑到天竺弄走了制糖技术,再然后是阿拉伯人。

现在一说起来阿拉伯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头上包块布,天下我最富”,好像除了有钱,也就不剩啥了。

阿拉伯帝国时期的阿拉伯人,那可是个包容奔放的年代,他们弄到制糖方法以后,发明一种用活性炭提纯的技术,让制糖真正变成了一种产业。然后,阿拉伯人又把这种技术带到了中国,提高了元朝的白糖品质。[6]

应该这么说,在整个人类的农业时代,亚洲都是领先世界的存在。欧洲是工业时代之后,才发力逆袭的穷小子。

欧洲人是到了十字军东征的时候,才从阿拉伯人那儿抢到了糖。吃完了以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我耶哥TM仁慈!”

不过那时候欧洲的糖,跟商周时期一样,贵得死去活来的。咱们去欧洲旅游的时候,你会发现欧洲的甜品都甜得能齁死人。

这就是传统,当时能吃到甜品的,那都不是一般人,必须玩命往里放糖,给够尊重。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这帮倒霉孩子,到了美洲以后,发现实在没啥可抢的。最开始只能把木头磨成粉,运回欧洲当染料卖。

后来发现这地方暖和能种甘蔗,于是蔗糖成了巴西的第一种工业品,一船一船的往回拉糖卖。从这以后,欧洲的糖也就从一种药,变成消费品,欧洲人终于实现了吃糖自由。[7]

咱们大概说了人类吃糖的历史,你会发现王玄策还为中国的甜蜜事业,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咱来说说,跟着王玄策回来的,那个二百来岁的老头。

王玄策在天竺乱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头,名叫那罗迩娑婆寐

这印度哥们可能会点幻术,就是那种嘴里喷火、肚子上插把刀,还有就是地上弄根绳子往上爬之类的东西。[8]

估计在天竺的时候,没准儿给王玄策练过一把,王玄策表示:“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于是就把这哥们带回长安了,向李世民一顿推荐。

李世民一看,唉,这老头有两下子呀。

再加上这货说,最擅长的是做铅砂水银大力丸,要不也不能活二百来岁。

结果呢,第二年的七月,李世民就死了。

我们当然也不能说,李世民就一定是嗑药死的,但李世民吃过这老头的药是肯定的。

因为在《旧唐书·西戎传》里面写的很清楚,李世民见到这老头以后,“深加礼敬”,令兵部尚书监制,在天下找各种药材,然后就是“药成,服,竟不效!”[9]

也就是李世民吃了,但吃完感觉没效果,就把这老头撵走了。

再然后就是,没过几个月,李世民就挂了。

至于是不是这副药的药劲儿没过去呢,还是李世民又吃了,其他老头的药,咱就不知道了。

反正,唐朝皇帝喜欢吃铅砂水银大力丸是肯定的,后面吃死了好几个!

等到王玄策第三次从天竺回来,又碰上那个老头了。

王玄策也不知道咋想的,又把他推荐给高宗了。

从这可以看出一点,他是真相信这老头有道行。

结果,高宗见这老头的时候,多少有点犹豫。

这时候李绩在旁边补了一刀,他冷冷的说了句,“这老头比上次见,可老多了!”

就这一句,彻底断了老头的念想!

您别以为,老头做铅砂水银大力丸的念想断了,唐高宗嗑药的念想也断了。李治是真想嗑药,就是感觉这老头水平不行,是个山寨货。

咱们刚才说王玄策第四次去天竺,目的是去接玄照法师回国。

其实李治着急忙慌的找玄照回来,不是想跟他唠唠佛学,而是想让他去天竺,找个能做大力丸的方士回来。

这个叫卢迦逸多的哥们,也说能做吃了不死的药,李治也开始派人张罗药材。

结果又有一个大臣上书劝谏,“贞观末年,先帝吃了天竺老头的破药,都没啥效果,这才过去几年呀!你现在又想嗑天竺牌大力丸,这不让人笑话嘛?!”[10]

李治倒是答应了,但他也没死了嗑药的心。

他加封了卢迦逸多做怀化大将军。估计这意思就是,先把这哥们放一边备着,想嗑药随时顶上。

其实史料里面关于王玄策的记载,不止刚才说的这些,还有一些零七八碎的东西。

《唐会要》里记载,他从天竺带了不少蔬菜和香料回来。

比如说,尼婆罗特产的“菠棱菜”,不知道这东西和菠菜有没有关系,还有“胡芹”和“浑提葱”,就算是一种芹菜,一种葱吧!

除了这些以外,王玄策还从天竺,带回来了佛的足印。

在日本奈良的药师寺里,保存着一块佛足迹石刻,旁边的铭文里有王玄策的名字,写的是“大唐使人王玄策,向中天竺鹿野苑中转法轮处,因见迹,得转写”。

也就说王玄策在天竺的时候,见到了寺院里供奉的佛陀足迹石刻,觉得这是个好东西。

但咱是文明人,君子布不夺人所爱,所以咱就拓了一个拓片,带回来了。咱跟那些去美洲野蛮人不一样,要是他们就直接搬回家了。

说到这儿,我多说一句这个佛足石刻。

我觉得啊,佛陀这位呢。

哦,对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咱们以后在讲到佛陀的时候,都用“乔帮主”代替。

说起来,名字前面有个乔字的,出了不少牛人。

练武的里面有乔峰,搞科技的里面有乔布斯,打篮球的有乔丹,所以用乔帮主代替,也不算辱没这位大神。

我觉得吧,乔帮主可能是个无神论者,他其实一直都挺反感偶像崇拜的,生前一直都坚持不立塑像。

而且,佛教最开始更像是个方法论,真不太像是个宗教。因为只要是个宗教系统,一定要有世界观逻辑,要把前面是咋回事儿,死了以后是咋回事儿交代清楚。

可乔帮主呢,一直不愿意去探讨这个问题。

曾经有弟子问过这个问题,乔帮主的回答是,“你现在不用考虑这问题,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这话的意思有点像啥呢,就是你问乔帮主说:“我吃几个包子能饱?”

乔帮主说:“去吃!”

估计乔帮主心里想,“我TM又不是算命的,谁知你吃几个能饱?”

等你吃了五个包子,自然就知道吃完第六个能不能饱了,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所以乔帮主其实是给我们指了一条道,至于说能练到那个层级,那就自己本事了。帮主可从来没说过“信我者得永生”、也从来没说过“信我的,必定不饿,永远不渴”,敢说这话的都是神棍!

所以帮主走了以后呢,很长一时段时间里都没有塑像。

但是信众们太需要了,死活就觉得没有不行,这心里头没着没落的。于是最开始开始的崇拜符号,就是帮主的脚印。

王玄策带回来的,就是当时天竺供奉的足印拓片,据说玄奘法师也带回来了一个拓片。

这么说吧,王玄策出使天竺,肯定是对文化交流有帮助,咱们现在说的“方丈”这个词,可能就是王玄策带回来的。

《释迦方志》里面说,王玄策去天竺考察佛教遗迹,亲手量了一位大德的住所,长宽都是一丈,于是就定名为“方丈”。[11]

跟着王玄策一起去的还有一些画师,这些画师带回了一些粉本。这些粉本对敦煌壁画也产生了影响。

说到这里,王玄策的内容就算是说得差不多了。

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老布不太喜欢讲别人都讲过的东西。

就拿王玄策来说,一人一灭国这段,人人都在讲,老布就不细讲了,网上一搜一大把。我喜欢讲那些大家都不太注意的东西,这倒是不是老布跟这炫技,而是老布想给大家补一下短板,尽量还原一个完整的王玄策。

应该这么说,老布讲的西藏史,是一个从外部视角看西藏的节目,有的时候看问题的视角,比讲得对不对更重要。

提供一个看问题的视角,其实才是老布的真正目的。

这个有点像乔帮主了,指出一条路,至于走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那就个人随缘吧!

最后还是感谢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们,希望大家帮们转发、评论、五星好评,谢谢大家啦,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1]、《大唐天竺使王玄策事迹研究》_黄思强;

[2]、《论王玄策对中印交通的贡献》_陆庆夫;

据《新唐书·摩揭陀传》载:摩揭它,一日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甚远。

这里提到“遣使取熬糖法”一事,在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中亦有记载说:“使既西返,又救王玄策等二十余人随往大夏,并赠袭帛千有余段,王及僧等数各有差。并就菩提寺僧召石蜜匠。乃遣匠二人、僧八人,俱到东夏,寻敕往越州,并就蔗造之,皆得成就。”

[3]、《新唐书·天竺传》_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

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搏和罗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余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鸡摩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路。迎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像。玄策执阿罗那顺献网下,有司告宗庙。帝曰:夫人耳口玩声色,口鼻耽臭味,此败德之源也。婆罗门不劫吾使者,宁至俘虏邪?擢玄策朝散大夫。

[4]、《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问题再探》_霍魏;

《大唐王玄策天竺使出铭考》_佟柱臣;

[5]、《唐会要·一百·杂录》_苏冕、杨绍、王溥;

西蕃胡国出石蜜,中国贵之。太宗遣使至摩伽陀国取其法,令扬州煎蔗之汁,于中厨自造焉。色味逾于西域所出者。

[6]、《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入中国问题》_季羡林;

《蔗糖的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_季羡林;

《印度熬糖法人唐探究》_李丽;

《“制糖技术从印度传入中国说”质疑》_刘树楷;

[7]、《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巴西蔗糖周期的历史地位》_张宝宇;

[8]、《王玄策使印与天竺幻术在唐朝的传播》_王永平;

[9]、《旧唐书·西戎传》_刘昫、赵莹等撰;

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二十二年至京师,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庙,……拜玄策朝散大夫。

是时就其国得方土那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延历岁月,药成,服竟不效,后放还本国。太宗之葬昭陵也,刻石像阿罗那顺之形,列于玄阙之下。

[10]、《王玄策事迹钩沉》_孙修身;

《玄照法师与经吐蕃道的唐代中印佛教文化交流》_张钦、张云;

婆罗门卢迩溢多合药事考证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七》卷201记载:

总章元年(668年),冬,十月,戊午,以乌茶国婆罗门卢迦逸多为怀化大将军,逸多自言能合不死药.上将饵之。东台侍郎郝处俊谏曰:“修短有命,非药可延。贞观之末,先帝服那罗迩裟婆寐药,竟无效;大渐之际,名医不知所为,议者归罪要婆寐,将加显戮,恐取笑戎狄而止。前鉴不远,愿陛下深察。”上乃止。

《新唐书·西域传》卷221记载:高宗时,卢迦逸多者,东天竺乌茶人,亦以术进,拜怀化大将军。

宋·王溥《唐会要·归降官位》卷100记载:总章元年(668年)十一月,授婆罗门卢迦逸多怀化大将军。

[11]、《唐使王玄策四使印度及其影响》_秦红卫;

王玄策出使与“方丈”典故来源。

在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之时广泛参拜佛教圣迹,到大乘居士维魔诘的住宅基地净名宅时,用随身笛板丈量,长、宽均为十笛,茹板为一尺,故称净名宅“方丈”,后来将寺庙殿宇的主持僧称为方丈,成为佛教的专用名词,一直流传至今。这在中国史书中多有记载,《释迦方志》:“吠舍离国,周五千里,……寺东北四里许寺塔,是净名宅基,尚多灵异。其舍垒砖,传云积石,即说法现疾处也。近使人王玄策以笋量之,止有一丈,故方丈之名因而生焉。同时还见于《佛祖统纪》和《法苑珠林》多处记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