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渐华 2022-02-27

  我们班主任常常深有感触地说:有些学生犯错后写检讨讲道理头头是道,可检讨过后,他还是我行我素。这是道德上的知行发展不同步甚至脱节的现象。也说明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还不够深入,那么,德育有几重境界呢?笔者认为,德育从低到高可分成四重境界:德知、德识、德行、德性。

  乐积“德知”,此德育第一境界。德知,即道德知识。有人会说,那些犯错后写检讨讲道理头头是道的学生,是掌握了基本道德知识的。那是不是说学不学道德知识无所谓呢?不是。道德知识仅对道德行为具有规范和指导作用。

  道德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要使学生学得真善美等知识,更要使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深入学生的内心,并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的道德品质。

  内化“德识”,此德育第二境界。德识,即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主要是指人们对是非、善恶和美丑的认识和评价。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和坚定道德信念。

  德识内化的方法有三:一是情境。引入情境,引发共鸣。根据学生需要,创设情境;利用突发事件,生成情境;挑选热点话题,拓展情境。二是辩论。组织辩论,辩证说理,内化德识;三是活动。开展实践,知行结合,内化德识。

  演绎“德行”,此德育第三境界。德行,即道德行动。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情感后可转化为道德行为。

  重德行就是要注意言行,重视形象,仪表端庄,不流俗,不轻浮,待人处事有原则、有分寸,行为举止符合道德规范。

  养成“德性”,此德育第四境界。德性,即道德本能。德性是指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品德,对人的行为具有自觉的约束作用,它既没有“外在强迫”,也没有“内在强迫”,一切皆“发乎心”“形乎外”,具有稳定性和坚定性,这是最高的素质。

  德性养成的途径有三:一是学习。虚心学习,勤于思考,在学习中分清是非曲直、善恶美丑。二是实践。培养德性要做到凡善就身体力行,并且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是反省。君子日三省其身,养成德性必须要经常检讨反省和自我评价,知错就改,通过抑制自己的恶来助长自我的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