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湿“侵蚀”人体?道医教你两个实用法,内调外养,气机通调,化去湿浊!

 31木火通明 2022-02-27

图片

图片
图片

虽然这几日天气有所回暖,但阳气初升,无力驱散弥漫四周的水湿之气,加之风为春之主气,而冬季余寒未退,因此湿邪容易乘风寒之长侵袭人体而为病。

春季感受湿邪,人往往在这个时候出现精神萎靡不振、胃口减退、饱胀等脾胃虚弱、湿困中土之象。

所以此时节,健养脾胃、化湿消食是养生之人最要紧的任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春湿会如何“侵蚀”人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湿有内生外感之别,内湿指湿从体内产生,多由饮食失节、劳逸失衡、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原因引起,导致脾失健运而水湿停聚,甚者阳气虚衰,致使湿从而内生。

外湿指长期居住于湿气重聚之地,湿邪侵犯人体,留着于皮肤、肌肉、关节及脏腑等。

虽有内外湿之分别,但在发病过程中又相互影响,有内湿停滞之人易感受外湿邪气,而感受外湿邪气又可加重内湿停滞,内外相引,互为因果。

且湿为阴邪,最易阻遏阳气。脾主运化水湿并升化清阳,性喜燥恶湿,却又易感于湿邪致气机困阻,脾虚失运而反生湿,互为因果而形成恶性循环。

春季风邪主令,加之气温回暖,万物苏醒,阳气开始升腾,湿邪乘阳气升腾之势,借风邪开泄之力,侵蚀人体尤为容易,且肺气宣发受影响,所吸入的湿热邪气难以经口鼻、皮肤及二便转化排泄,多留滞归于脾。

以及,华南地区居民多喜凉好冷饮,日久则脾失健运;加之平素嗜好鱼鲜,更大有甚者好食甘脂内脏等物,皆易聚湿生痰,是痰湿内伏之根源,故湿邪致病尤为广泛易见。

而从全年养生角度而言,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为万物阳气生发之时,最需要补充水谷精微以助阳气之生长,因此春季受困于湿邪为病,必然导致脾胃不振,湿困中土,胃口不振,水谷转化不力,导致人体阳气生发不足,又加之湿邪性黏滞,致病绵长难祛。

如不适当加以调养,则易引起全年素体虚弱、多病缠身。

图片
图片
治春湿,重在调理脾胃气机
图片
图片

图片

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脾为湿土而性阴,其用在阳,不升则阳无所用;胃为燥土而性阳,其用在阴,不降则阴无所用,脾胃阴阳升降,相互为用。

脾脏湿土之阴和济阳明胃腑燥土之阳,胃腑燥土之阳温煦太阴脾脏湿土之阴,二者燥湿相制,己土不致偏湿,戊土不致偏燥,阳升阴长,阴生阳长,燥湿平衡,阴阳相济。

脾胃病类型虽多,辨证总不离虚实寒热,但在临证治疗中,健脾与和胃两者却殊难分开,皆因二者之气机,一升一降,维系人体的后天之精的正常运行。因此五脏六腑中,中焦脾胃之间的关系最为特殊,二者同处一焦但特性相反,在功能上却又相辅相成。

而脾胃功能失常既是伤湿之果,又是生湿之因。脾病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为胃输布津液,津液布散障碍则胃亦病;胃病则不能受纳及腐熟水谷饮食。

不论内湿、外湿,最终都易困阻脾胃气机升降,升降失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壅滞中焦,郁而化热,湿热内生,形成中焦脾胃湿热之证。

如薛生白云:“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章虚谷云:“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同时正如前文所述,春季为万物阳气生发之时,湿困中土,气机不畅,脾阳不振,必然影响阳气之生长,是故祛除春季湿邪,必定以通调为顺,化湿利导为主。

畅达无阻谓之通,秩然有序谓之调。其中通乃是调的基础,只有在气行通畅的前提下,气机方能升降相因,出入有序;调又是通的体现,气的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表现形式,当升降出入协调时,可以反映气行通畅。

通调是指辨别邪之来源与去路,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或逆向调整,截断扭转其病势,使气滞、食积、湿阻、水饮、痰浊、瘀血等碍胃滞脾困阻气机的病得以改善。

气机得通,则升降得复,人体必定胃纳改善,水谷得入,食积可去,阳气得到后天之精资助,自然可以正常升发。

图片
图片
两个实用法内调外养
图片
图片

图片

1
枳实导滞丸,运脾通降

因春季气候反复 、天气多变,寒热风湿等病邪齐聚,因此药物治疗不宜偏温偏凉。

应着重注意湿邪夹杂它邪致病的广泛性,强调通降祛湿运脾为主,常用的方剂为枳实导滞丸,取其通降祛湿之意。

图片

2
穴位隔姜灸,振奋阳气、行气化湿

取关元、肾俞、中极、地机,使用隔姜灸:将鲜生姜片切成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施灸穴位上,用大艾炷( 重量约 1.5g) 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

若患者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每穴施灸5~10壮。尤其适合于春季寒邪未退,雨水绵绵期间寒湿凝滞性女性痛经。

图片

其中肾俞穴处于足太阳膀胱经在背腰部的第一侧线上,为肾脏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肾俞能够振奋阳气,温补下元,故以艾柱灸之可祛寒行湿。胞脉系于肾,肾气温充,则胞脉寒湿自除。

图片

关元、中极为任脉腧穴,可通调冲任之气。同时中极还是膀胱经的募穴,能够散寒行气。

图片

地机为脾经郗穴,是调血通经之要穴,可调脾治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