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良渚文化玉器,它为什么被称为五千年文明的“圣地”!

 天宇楼33 2022-02-27

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长江下游新石器早中期玉器,大多集中在杭州湾和太湖流域周围。

距今约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已有玉璜、玉玦、玉管、玉珠、玉坠等玉器种类,而良渚文化玉器更是举世瞩目。

图片

良渚文化反山墓地

图片

良渚文化莫角山宫殿遗址

图片良渚古城及其外围的水利工程

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县良渚,故名,1959 年正式命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前2200年。其中创造的玉器,不仅数量多,且制作精美,前后历时一千余年,已引起世人瞩目。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很多,总计三十余种,包括其上的纹饰,皆富有地域文化鲜明的特色。在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有礼器中的玉琮、玉璧、玉璜;仪仗器中的玉钺及玉钺端饰和冠饰;玉佩饰中的玉钩、玉冠状器、玉山字形器、玉柱形器等十余种。

图片

良渚文化代表玉器

在新石器诸文化中,良渚文化玉琮最晚出现,但数量多,制作精美,器型较大,形式多样,为迄今所知在新石器时代玉琮中最全面和典型的代表。

图片

良渚文化玉琮

图片

良渚文化玉琮(内刻乾隆诗句)

从俯视平面看,有圆形、四方委角和方形三式。其演变是从最早的圆形向四方委角和方形转变,最后定型的方形玉琮对后来有重大影响。

图片

十二节玉琮

良渚文化玉琮几乎都有纹饰,除了直线弦纹、云雷纹、鸟纹等外,最引人注意的是神人或神徽纹。

图片

玉琮

此外,有的玉琮上还刻有简单的符号,其含义是目前学术界正在探讨的热门课题。

图片

玉琮上的神徽:良渚文化先民的上帝?

良渚文化组合串饰很丰富,造型也新颖别致。新发现的有用玉珠、玉管、玉坠、玉璜、玉牌等分别组合为串饰。
其中有一种玉器原定名“玉垂幛形器”,今称为“玉冠状器”,因其造型似神人纹头上的“插羽披茅”的羽冠而得名。玉冠状器呈倒梯形,下端有榫和穿孔,有的光素无纹,有的饰神人纹,或阴纹刻作,或镂雕而为。

图片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玉冠状器

有一器上仅饰神人胸腹间兽面纹和爪足,而省略神人头部和羽冠,应当是又一神人纹形式。冠状器在出土时,往往发现在死者的头侧附近,周围还有其他玉串饰。这些组合的佩饰,并非是墓主人日常佩戴的装饰品,而是墓主人在祀奉神灵的特殊典礼场合时佩戴的串饰,因此具有神圣的意义。
另有一种玉三叉形器,又名山字形器,与玉长管等组合为头饰。此外还有由单个的玉蝉、玉鱼、玉蛙、玉龟和玉鸟形佩等组合的玉饰。

图片

图片

良渚文化选用的玉料共有两类。一类是蛇纹石系玉料,产地不在太湖流域,估计来自周围地区,确切地点待考。其玉器的质地与辽宁省岫岩县产品相似,硬度约在4.5度左右,呈青绿色或湖绿色,虽经四五千年的入土埋葬,但一般无浸蚀。

图片

图片

另一类是含有贝壳斑的深青色玉,产自江苏省南京市溧阳县小梅岭一带。硬度在6度左右,一般有浸蚀,呈鸡骨白色或乳白色沁。
造成浸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玉料本身的质性决定的,入土后因与水、土反应而出现沁色。
二是当时有举行火烧墓地的仪式,玉料经火烧烤后,呈深浅不同的灰白色和褐色,且容易变质。

图片

玉璧

其实,玉器的浸蚀和裂纹只是浮在表面,其内部仍为原玉料质地。如故宫博物院有一件玉琮,表面呈灰白色并有裂纹,乾隆皇帝将它改作花插用,将穿孔扩大,结果露出了玉料的本质。
良渚文化的制玉技术有明显的提高。当时的钻孔直径达8厘米,深达20余厘米。穿孔皆呈喇叭口形,而且加工比较规整。有的玉器穿孔后留下“来福线”痕迹,显然是用旋转的钻具穿孔而成的。

图片

这一时期,创造了镶嵌、浮雕、特殊的阴线刻纹法等新工艺。在装饰和造型方面的构思、设计也是空前的,如冠状器、山字形器、D形器,甚至还出现了被认为是最早的玉带钩,以及云雷纹、神人纹等,是前所未有的艺术杰作,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诸文化中玉器工艺的最高峰。

图片

良渚文化创造了空前发达的玉器,前后历时一千余年。考古工作者在广东、江苏及安徽、江西、山东等省亦发现有类似良渚文化的玉器,足见其文化影响范围之广阔。但后来突然中断,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春秋时期才复苏。对造成良渚文化湮灭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许多学者正在探讨和研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