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七辑 家乡至味之汽车三队水饺

 昨日残荷 2022-02-28

汽车三队水饺I李兴甲

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出的一场农村电影《喜盈门》中,有个镜头,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农妇强英给爷爷棒子面的窝窝头吃,而自己却吃的是饺子,不料自己的孩子却端出饺子说了一句:“老爷爷吃饺子。”

吃饺子和吃窝窝头的差别,在电影里,不仅体现了食品的属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孝道的话题。

八十年代还是物质相对短缺的年代,那时候难得吃一次肉,过年才能吃顿水饺。强英给丈夫、孩子水饺吃,却舍不得给爷爷吃,这种行为应该给予谴责。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食品大大地丰富了,过去鲜人问津的诸如窝窝头、各种野菜,又成了人们饭桌上的稀罕物了,大鱼大肉反而受到冷落。

生活返璞归真,但无论怎么变化,饺子,在人们的心目中始终没有变化。

饺子,又称水饺,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南北通吃的美食。尤其是北方人,无论什么节日都要吃饺子,无论什么食材都能包进饺子皮儿里。逢年过节,迎亲待友,不吃顿饺子就好像对不起亲朋好友似的。

据说,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最初作为药用,是中国北方民间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节食品。深受老百姓喜爱,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有一句民谚叫“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可见,饺子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饺子的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饺子的制作原料营养素种类齐全,蒸煮法保证营养较少流失,并且符合中国色香味饮食文化的内涵。

邹城的饺子馆很多,最著名的当属汽车三队水饺。

为什么叫“汽车三队水饺”?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汽车三队的职工家属,几个老太太,在汽车站门口两间房里开了家水饺部,逐渐做出了名气,人们口口相传,就称之为“汽车三队水饺”了,其实,我觉得应该叫“老太太水饺部”更合适一些。

我初次品尝汽车三队水饺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我在邹城镇党政办工作,主要负责写文字材料,信息、宣传报道之类的。工作之余,同事们喜欢玩“拿大头”的游戏,谁输了谁请客。当时工资不高,每月二百元露头的样子,所幸那时在《邹城市报》、邹城电视台、邹城广播电台发表稿件都有点稿费,一篇文章几块钱,虽然不多,但吃盘水饺、喝碗川味面,打打牙祭,解解馋也足够了。有次和同事三人要了三盘水饺,又要了一盘熏豆腐和猪头肉,因年代久远,是否还有狗肉记不清了。印象中好似馄饨般的冻水饺不但外形不一样,更主要的是馅料不同,这里的有汤汁,很饱满,水饺虽然不大,但到了嘴里咬开瞬间充盈,沿舌头一直暖到腹腔的感觉。

如今,汽车站已经搬迁,汽车三队水饺也已被祥云广场代替,当初创业的几名老太太也不知所踪。城市快速膨胀,新城在崛起,老城区则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再次走过,青春已不再,转眼已至知非年纪,重复着小城昨天的故事,展望着新城美好的明天,才知岁月竟如此静好。

现在,汽车三队水饺已经成为邹城的一个品牌,在城区已有不少分店,水饺还是那个水饺,店的名称也没变,但当年的那份感觉已经没有了。(原载《今日头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