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住虎溪并闲游缙云山麓

 江南达者 2022-02-28

1、《缙云湖岸柳新翠 天鹅得雏 人皆欢喜》。曲回水岸边,一株二月新柳,帷幔般轻盈垂下,且是随风微微摇曳,笔势刚柔相济,颇觉弹性。石栏杆前,数人围观那湖区所饲之“天鹅一家三口儿”。画境完全来自于俗世实情——本地某“学府”一时遍传之事——固难言说有甚高深寄托,然唯其“大俗”之意,却也反倒多少有些令人寻味。

2、《游次缙云荒麓下 欣逢春草一年发》。看似芜杂之山脚乡野路桥畔,游人至此,山灵亦似有知,顿时意气风发。画幅中暗含之节律感,鲜活生动,不禁使人心襟一振,感奋随生。画中若干细节描绘,虽皆约略有度,则无一不是尽于看似逸放之间,毕显其俱属精意而为;连同那黄色坡土与紫色甘蓝,并土坡上小小农人之影,都隐约可见如此这般之作画意兴与构思。画成抚腮沉吟:其恣意而为之概,莫不最是可觉能与达某心性相符焉?

3、《芦苇中 荒弃亭廊临水立 似鉴山乡兴盛时》。缭乱苇草一片,多已著花,尽在东风劲拂下翻卷晃摇,景象甚觉荒芜。同样觉着有点儿凄凉的一座破旧廊亭下,几个游者,却在那厢怡然自得地拍照留念。隔塘岸犹见一小小篷儿,并数只洑水鸭子,其表明当地毕竟仍为人居之乡野。背景处,高耸之山岭,一带而下,落寞而威严,显然恰可见证此处之衰荣兴替。兹据一时之感作成,唯其荒败,反甚费经营。画中那起伏回环之势、尤其整片芦苇于缭乱中颇见其韵律之视象感觉,亦殊可与之为证。

4、《人从山外来》。野滩阔路一弯,当是乡间土公路或所谓“机耕道”。二女洒脱逍遥地摆手行于其间,背景除近旁那上文所言之荒弃亭廊,更见清和云天下远方城市一隅。整体画面或详或略,皆舒放有度,挥写自如而点染随心。佐之标题本身,似已将今世城乡生活之浅表层情味,略作涉及。

5、《塑膜棚中 有物曰“多肉” 噫 他乡人儿 为伊消得人憔悴》。微觉云光逆照之山乡坡路旁,隔着浅窄涸溪,湾内一溜扎着好几个塑料薄膜大棚。这当然是为谋生计的人所为了。据当时了解,那是个带着“二孩”的外乡女子在经营的,目的是为异地提供观赏植物“多肉”货源。吾画毕竟非为叙事,唯藉塑膜棚开口处隐透之星星点点绿意,并涸溪平桥边两个一大一小的人影,在暗示这现世人生内容。而主要的,肯定还是整体地在展示这片“暗含故事”的自然氛围。自感其虽明媚然则似乎又隐见一丝凄凉,当与画题相吻。

6、《山池畔 荷草残杂 一片柔桑相继发》。野陂之畔,石桥索寞。沿池沼坡岸并池内,尽是些芜杂零乱之残败荷叶并或枯或荣草梗。傍山麓一面,柔桑成片,新叶绽发,别具一番欣欣向荣之貌。半坡上却有一男一女两个游者,与画之另侧小小房儿(或其他水塘看管鱼苗的?)相映成趣,并整个使这静僻山野的荒春景象,增添了些许人间气息。画作用笔多见尖细率略,可称能与斯境“配套”。

7、《虎溪河岸 碧水萦环 枯树逢春也》。浅溪一湾,形态曲回萦绕,沿岸已加以修整,显然并非是野水荒滩。近前却为一片疏落之林。那常青之树固然茂密,则亦呈暗灰褐色调;纤细枯木,枝干横斜,散乱中犹见其俯仰顾盼之姿,且是隐觉向阳枝尖上,已自有些许吐苞嫩芽。隔水赫然一片“洋派”楼塔,不消说定是今之“高档楼盘”也。整个画面情调幽淡萧疏,充满怀旧意味。

8、《忽觉林下咏歌飞》。画题由己诗演变得来。仍是这所谓“虎溪河”之此岸,林树清幽,草坪整洁,掩映着后边一幢幢小楼,那却是本地某知名大学之教授别墅区。溪流沿岸,淡烟轻微,冬阳和煦。潺湲溪水之上,一行鸥鹭飞起,当属点题之笔:“林下咏歌飞”使然焉。此同时亦将今世常见情形点示出,盖既已得闲之中老年人,果是每于这山林水泽间“放飞心情”也。呵呵。

9、《虎溪滩岸钓竿垂》。熹微日照之下,漫目一派澹然光雾。平缓溪滩,近前荒疏而远外渐觉繁华。即令中景之临水台榭,亦然暗示其已属“开发”之地。甚是引人注目者,一垂钓人端坐溪口,虽并不知其有无收获,则隔岸浅水处,却隐隐可见一群细小青鲫,自由自在浮游于溪面,倒像是在“戏诱”这钓者似的。偶尔生发于作画过程中之细微末节,观之有趣。但整体画面,显然犹是以其溪滩整体构成关系之回折妙曼旋律,及上文既已言及之澹然色光感觉取胜。

10、《河畔疏林青草发 芭茅点缀若春花》。溪滩近前,隔岸依然是那西式塔楼,而这边则一派野趣:杂树蒙胧灰褐,婀娜多姿;数丛芭茅,形态呈“爆炸”状,题曰如若春花,其实直似礼花绽放般的。一子躺卧侧下,逍遥招手。整个画面视域平远旷阔,近景物象较多细节描写,而远处十分概括,犹如统统笼罩于一片雾霭间。当属因境生发之游玩小趣。

……………………

吾之画艺追求

浑天成纳万象,澄静水泛崇光;

涉虚灵远狂怪,缘尘世类仙乡。

不依成法,不玩花样;

不拘真切,不入抽象。

广拓画境;

显立人格;

巧融诗、书、画、印;

穷究笔、墨、水、色。

宁苦涩毋甜腻:

宁复沓毋单薄;

宁散乱毋板结;

宁霸悍毋柔弱。

于画种本身所允许之范围内,力攀旨、趣、法、技之综合高度,且于假定三维空间内,全力驱使笔、墨、水、色混合运动,即令咫尺方寸之间,其势亦犹如大兵团之“立体作战”……

静思己艺何之……

详略意趣求于宾虹、子庄间,皴染技术跃出傅、李两家外,兼谋潘、吴二公之构架造境,更体味寄萍堂神髓与大风堂气势,并旁涉如莲、秋园之纯然逸兴,由此融入一己文魄诗魂,及毕生生命体验,再另假以天然之拙笨手法,而后看看是否可以渐成独立面目。此吾画之终极所觅也,即使觅之无果,死于途中而不憾。

另,以一人之力而欲取众多大师之长,宁非痴人说梦;况其各种优长本身,亦或相互抵牾,虽欲杂揉也决不可能。吾言不过愿置身于此上好气场,受其潜移默化影响而已。画道中君子,得明此意,吾辈乃称幸甚。

我之为艺意态

景仰然非直袭而唯扬弃古典艺术,认同与爱好并介入于近现代艺术,关注亦理解却不跟踵于当代及所谓后现代艺术。或换言之:仰止于古典殿堂前,置身于近现代队列,伫足在现当代圈外。致力用心五十年,虽居草野,亦觉可以平视今之艺海文滩。毕己事,每常潜入古今中外艺林细细体味各家各派之艺,也尝精心挑选出数人刻意研习。其时也,精魄膜拜而神志清醒,唯思:当作何为,方可避免死在这株株巨树之下。与此同时,却又遥遥地对一切行于不同艺路但确具造诣之士,默怀敬重之情……

…………………………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见悖于当世,遂求诸永恒··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江南蜕心堂:原创艺文渊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