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人到中年你会发现,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普遍更幸福

 谢耳朵馆长 2022-02-28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自从二孩政策施行以后,许多中国家庭都有了要二胎的打算,有些父母认为独生子女太过于孤独,有一个弟弟或妹妹陪伴会更加温馨,还有的人则认为子孙后代的数量越多,家族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那些有意向生孩子的人都不会拒绝这样一个机会,更何况不少人都考虑到了养老的情况,两个孩子共同分摊赡养责任总归会轻松一些。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独生子女家庭往往会比多子女家庭更加幸福,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把人的一生分为了8个心理发展阶段,其中25~50岁的成年期属于生育和自我专注产生冲突矛盾的阶段。
这个年龄段的人们通常需要承担许多责任,例如养育孩子,赡养父母等等。
如果他是独生子女,那么他别无选择,必须把所有的担子都扛在肩膀上,可若是家中有好几个孩子,那么他肯定要把责任和义务分配到每一个人的头上,他只需要担负其中一部分即可。
然而社会资源并不是平均分配的,每个子女的经济条件都不同,如果众人在赡养老人这件事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那么他们多半会出现矛盾分歧,甚至是互相埋怨,推卸责任。
多子女家庭在赡养老人的时候通常会对兄弟姐妹提出许多要求,而独生子女照顾父母则更加自由。

教育资源的倾斜

家庭的物质条件是有限的,父母的时间和精力同样如此,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么父母双方会把所有的资源都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
这个孩子无论是小时候还是长大以后,他都会比多子女家庭的孩子更有安全感,在得到了所有关爱和资源的情况下,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性的概率也更高一些。
而在多子女家庭当中,孩子的性别年龄差异较大,家长无法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每一个孩子的头上,由此一来,孩子中必然有人受到偏爱,有人受到忽视。

那些受到关注较少的孩子通常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展露出迹象,他们的人格或许很难健康健全,以后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孩子的数量变多,家长的经济开销也会迎来较大的负担,父母压力大,子女又受不到关注,这样的家庭又怎么能和和美美呢
最好的情况就是父母根据家里的经济条件来决定孩子的数量,如果条件不够优秀,那就尽量少生,另外,孩子作为家中的一份子,尊重他们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
如果第1个孩子已经明确表示并不希望弟弟妹妹到来,那么家长也不要强行地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他们是有思想的人,而不是父母的归属品。
不排除某些父母的确认为一个孩子太孤独,两个孩子是个伴,但很多父母都只是打着该旗号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罢了。
当孩子的想法没能得到尊重,他们在对待弟弟妹妹的时候便会产生怨恨的情绪,届时同样不利于家庭氛围的融合。
如果中年人无法在家中获得幸福,这种压抑和不稳定的情绪还会使得人们步入中年危机,从而让家庭情况更加严峻。
中年生活不开心的人不光会表现在抚养子女这件事上,同时还会在赡养父母的时候进一步激发家庭矛盾。

当然,所有的事都是有例外的,这世上必然存在能够一碗水端平的家庭,也必然存在在赡养老人这件事上不会产生争执的家庭。
比方说经济实力强悍的家族,他们通常会生许多孩子,由于各类资源足够丰富,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
养老的问题也无需担心,他们有足够的资本安排好以后的生活,子女们只需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晚年能否过得幸福其实并不取决于孩子的多少,孩子多了养老容易,可彼此间很容易产生争执,独生子女没有矛盾,可一个人就要承担两个老人的赡养责任,压力和担子着实很重。


总的来说无论是一个孩子还是两个孩子,这都是个人的选择,旁人无权干涉,但为了家庭成员的幸福感,父母在做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不知道你们是如何看待独生子女家庭比多子女家庭更幸福这件事呢,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不妨在评论区下方共同探讨一下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