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条赶场的山路

 海凹 2022-02-28

一条山路,蜿蜒曲折,像一条细细的丝带,从山脚爬上一座山峁,然后又拐过一道道山梁,跨过一道道山沟,消失在远处。从一座山能望见另一座山,要走过去却要大半天。

清晨,雄鸡刚叫不久,准备着今天要去赶场的父母已经起床,顺便叫醒梦中的我。他们要带我一起去赶场。生火,做饭,吃毕,我们三人就踏着朦胧的晨光上路了。爸爸妈妈都背着背篓,背篓里装的是要去镇上卖掉的黄豆,一人背的重量有一百多斤。一出门就要翻过一座山,一路上坡,得半个多小时才能爬到顶,然后才有一段较为平缓的路。我空手走路气喘吁吁,父母负重前行,一声不吭。

走了个把钟头,天光大亮,路上汇合从各个“毛细”小岔路而来去赶场的人。渐渐的路上人多起来,四个、五个,有时会碰到六七个赶场的人,都是周围邻近的熟人,每个人几乎都不是空手,往往都背着背篼。人多了走一起,大家说说笑笑,背着重物不觉得累,漫长的山路也不觉的难走和遥远了。偶尔有“空手”的人,会主动帮助别人背一段路程的背篼。大家都是质朴的农民,都是熟人,今天他帮你背,明天也许你就帮他背。

等到了镇上,也就是“场”的所在地,已经接近中午,如果是夏天,此刻日头正盛,热的不行。大人们顾不得累,更顾不得渴和饿,忙着办事情,出售背来的黄豆,有时是杜仲皮,也有可能是别的什么能变卖的农副产品。然后再去购买置办一些日常用品或者生产资料,家里有小孩的,总不会忘记给孩子买点吃货。等不歇气地忙完这些,已经到下午的两三点了,才觉得肚子空荡荡的,去镇上的一两家环境很一般的小饭店吃碗面皮子或者馄饨或者面条,就感觉是莫大的享受。慢慢地我才发现,大人们赶场在镇上买饭吃,不是必须的一个环节,大多数时候他们都是带着干粮,赶完场,嚼几口干粮就往回赶路了,走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人家就去要点水喝,或者哪有凉水就喝几口。赶场的人来的时候背的重,回去的时候背的往往也不轻,甚至更重,比如买了一袋化肥,或者两袋,一个人或者夫妻两个一人一袋背回去。我父母常常就是这样。

太阳开始向西打斜,赶完场的人就该相约着往回走了。一开始又是一座大山要爬,爬个把钟头才有一段较为平缓的路,然后山路就在各个山梁之间蜿蜒盘旋。路上的每一处都落下了赶场人的脚印子,每一块光滑的石头,也许赶场的人都坐过歇过气。到家,天已将黑。如果是冬天,赶场的人得带上手电,因为往往在半路天就黑了。

遇到某一天赶场的人极少,路上没有伴,一个人也得负重往回走,没有人替你背背篼,没有人跟你说句话。漫长的山路需要自己一个人艰难孤独地走过。看那山路在脚板下一寸一寸地变短,心情也就会一点一点地变得轻松,家里的饭应该做好了吧,孩子正盼望着带回去的吃货哩。

我小时候村民赶场的情形就是这样。最初,我还记得家里大人背着粮食去镇上交公粮,后来就没交了。但是去赶场总是要走那条漫长艰难的山路。似乎那是一条唯一通往外界的路。进城的人要走,出远门的人要走,我上高中去坐火车也要走。

后来,路通了。“通达工程”把公路通到了村委会。货车可以开到村子里来了,村里人销售粮食、购买化肥就不用背着背篼走几小时的山路了。有人会把化肥拉到村子里,然后从村委会再背回家就近多了。掏了运费,货车还可以把你想要卖的黄豆、包谷、木耳、杜仲皮、银杏叶等各种山货拉到镇上去销售。那条赶场的山路,渐渐的人走得稀了。

上大学以后,那条山路我再没走过。再后来通村的公路又硬化了,村里大部分家庭都买了摩托车,出门工作的人还买上了小汽车,许多人家盖起了砖混的房子,年轻人大都出去打工,曾经赶场的中年人也老了,不需要也没有力气走山路了。那条山路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被荒草淹没,也被新建的公路斩断。

这些都是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记得刚上大学那年冬天,“通达工程”往村委会修路,家家户户投劳修一段路,全家男女老少都出动,场面热闹壮观。后来新修或硬化道路,村民就不需要投劳了,全是国家投资。有感于今非昔比的变化,我感慨万千。真是:改革开放40年,村民出行不再难!曾经背着背篼出深山,如今摩托小车把家还!

道路建设,交通改善,只是改革开放后发生在贫困农村许许多多变化中的一个方面,如今,不止是村村户户基本道路畅通,更重要的是农村人思想也畅通了,祖祖辈辈曾经放不下的事情放下了,大家一门心思谋发展挣“票子”,再也不用束缚在土地上谋生存混光景了。也许有一天我想重走一遍当年的山路,可能有人会笑我,更可能的是我再也找不到那条被荒草遮盖的山路了。


应镇上惠书记要求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40年的征文,迟迟没有动笔,今天用了两个小时写了一篇,也不知道符不符合要求。欢迎大家多提意见,留言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