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劳心”与“劳力”的合离变迁(一)

 ldjsld 2022-02-28
原创 冯天瑜 中国历史评论 2022-01-28 12:52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力”与“劳心”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迁过程:在前文明和文明初期,两者大体合一,由此派生出“圣人创物”说,洋溢着对劳力的尊重和对技艺创造的景仰。随着文明的发展,“劳心、劳力分离论”登上舞台,体力劳动及其技能从圣贤伟业跌落为“小人末技”。孔子及所创之儒学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其还将二者分工之说推向极端,严重阻滞了生产技艺的发展。近代以后,科学及生产技艺的重要性日益昭显,知识界又走向了新的手脑结合。只有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共进和协调发展,方是健全的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

【关键词】 “劳心” “劳力” 技艺观 儒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结构性论题,是劳力—劳心之辨,此与政学—技艺地位的安置直接相连。对劳力—劳心的评价,古史约略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原始社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尚未分离,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如神农、黄帝、大禹等,都兼具生产技艺和精神文化双重创造者的身份,这是人类童年时代劳力—劳心彼此携手的表征。

第二阶段:跨入文明门槛后,专业文化人(巫、史、祝、卜等)从沉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心、劳力分工,殊途发展,这是文化史的一大进步,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的发展仰赖于此。这一转变挖掘了工匠之手与哲人之思之间的鸿沟,如果这种鸿沟过于深阔,又会阻碍文化的健康成长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工业文明兴起,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艺的重要性日渐张大,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重视实证科学的近代教育的进步,在学者之思与工匠之手之间的鸿沟上架设起桥梁,劳心与劳力逐渐走向新的统一。

一、从“圣人创物”到“小人末技”

图片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处在劳心—劳力殊途发展阶段,手脑关系从合一走向分离。

(一)手脑合一阶段的“圣人创物”说

在前文明和文明初期,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大体合一,由此派生出“圣人创物”说,洋溢着对劳力的尊重、对技艺创造的景仰,这可见之先秦典籍的记述。

一如先秦史官修撰的《世本》(“世”指世系,“本”指起源,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世本·作篇》将一系列技艺发明归之古圣贤——

燧人出火,庖牺氏作瑟,伏羲作琴,伏羲臣芒氏作罗网,神农和药济人,神农作瑟,蚩尤以金作兵器,黄帝见百物始穿井,黄帝造火食、旃冕,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后益作占岁,隶首作算数,伶伦造律吕,容成造历,仓颉作书,史皇作图,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雍父作舂、杵、臼,胲作服牛,相土作乘马, 作驾,共鼓化狄作舟,女娲作簧,夷作鼓,挥作弓,夷牟作矢,祝融作市,巫咸作医,舜始陶,垂作耒耜,鲧作城郭,禹作宫室,奚仲作车,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杜康造酒,逢蒙作射,公输作石硙,尧作围綦,周武王、暴辛公、苏成公、秦穆公、鲁昭公制作各种乐器,韩哀作御(车)等等。

《世本·作篇》可称之表彰先民技艺发明的名录及年表。 

二如《周易》的《系辞传》,把创制器具称作“圣人四道”之一 ,认为圣人的本领是模仿自然之象的变化原理进行发明创造,实现从“象”到“器”的转化,而圣人制作一系列生产—生活器具,皆与卦象对应——

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易传》将先民的发明创造神圣化、哲理化,把“开物成务”的功勋归之圣人的仰观俯察、亲履亲为,从而给农、工、商、交通诸劳作成就及其技艺以崇高定位。

三如先秦工艺集成《考工记》,更具体肯定手工劳作的重要地位,所谓“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考工记》约7000多字,记述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6大类、含30个工种,其中6种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涉及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器、乐器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蕴含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并记载一系列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西汉整理经书《周官》(即《周礼》),缺《冬官》,而以《考工记》补入,使这篇具论手工技艺的专文跻身经典,得以流传。《考工记》说:

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世本·作篇》、《周易·系辞传》、《周礼·考工记》等先秦文献一再申述:手工劳动及其创造品皆属圣人之道、圣人之作。创物的“圣人”,其实是先民集体的代称,几千年来被推尊为人文初祖、文化英雄。这种“圣人劳作观”、“圣人制器观”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工尚不严格的文明初萌时代的观念遗存,保留了对文明创制的高度尊崇。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大优良传统,特别值得珍视。

(二)手脑分离阶段的“小人末技”说

图片

在第二阶段中后期,“劳心、劳力分离论”登上舞台,政学以优势地位压倒生产技艺。在社会主流意识的评价系统中,体力劳动及其技能从圣贤伟业跌落为小人末技。这从孔子及所创之儒学的价值倾向显示出来。

孔学“道大,无所不包”。孔子阐扬的仁、礼、德、孝、悌、忠、恕、中庸等政治伦理观念,给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以深刻影响。在这个庞大体系里,自然知识相对贫乏;儒家治学、执教,“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很少涉及生产技艺和理论性自然知识的研究与传授。孔夫子“轻自然、斥技艺”的文化取向,在中国宗法皇权社会特有的气候土壤条件下,得到滋生蔓衍,给两千余年的文化教育,以至整个社会生活,都带来深广影响。

自然科学是人类向自然界争取自由的武器,是生产劳动知识的结晶。“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生产劳动的需要决定着科学的发展顺序,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科学发展的水平。最古老的科学部门,如天文学、数学、力学,便是由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农业、畜牧业、建筑工程和手工业诱发产生的。那些在自然领域里有所建树的学派或学者,都注意研究生产问题,有的还直接参加生产活动,如代表手工业者的墨家便在自然科学诸方面(力学、光学、机械制造等)卓有建树,其“学”以物理为对象,所谓“知也者,以其知遇物而能貌之,若见” ,但这类知识论并未成为传统中国的主流。

(三)儒者贱视生产劳动

农业是古代社会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是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孔子作为殷周文化的承继者,对农业生产持有一种矛盾的态度。

一方面,殷人和周人都是农业部族,有着重农传统。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常可看到“求禾”、“求黍”、“受黍年”、“告麦”一类字样,表明殷统治者把发展农业生产作为祈祷天地鬼神的一项重要内容。至于周人的重视农业,则更为突出,从文王起,“卑服即康功田功” (周文王穿着平民衣服,从事开山垦荒、耕田种地的劳作)。孔子是一个替“治人者”长治久安作周密构想的政治家。他承袭殷周统治者的“农本思想”,将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者作为国家物力和人力的基本来源。他强调治国者必须重民食,告诫统治者驱使民众服劳役不要贻误农时 ,并提出著名的“庶—富—教” 原则,表现出一种注重社会经济问题的现实态度。

另一方面,周人东进克商,成为统治部族以后,主要注意力已从发展农业生产转向政治治理和道德教化。周代金文的诰命中,便极少涉及农业知识,而多是宗法思想的阐扬。上承周礼的孔子,其学说的重点当然也在“德化”和“礼治”。他以为,农业固然于社稷国家至关紧要,但只要将尊卑、贵贱、长幼、亲疏的礼制调理好了,农业的发展、生产者的顺从,是不成其为问题的。关于这一层意思,孔子在斥责要求“学稼”、“学圃”的弟子时所说的一番话,表述得很清楚。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这段记载似乎与前面所说的孔子的“重农”倾向相抵牾,其实不然。孔子的重视农业,是出于一个务实的、精明的统治者的考虑,而并非主张亲为农业技艺。他以为,农业技艺是“小人之事”,决非“君子之学”。君子所要探讨的问题,只是“何为则民服”。他们的学习任务也就是通晓使民众“心悦而诚服”的礼制,至于耕稼之艺,则无须亲自问津。

与农业相比,手工业更是殷周统治者所鄙视的“贱业末技”,儒家直接秉承这种传统。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明确地把读书人追求的“道”与劳动者尽力的“事”对立起来。子夏还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子夏在孔门以“多艺”著称,为此而受到孔子“无为小人儒”的警告。即使是子夏,虽承认技艺尚有“可观”之处,但也以为不必多求,否则便会悖逆于君子追索的“大道”。可见,孔门把手工技艺与儒家的政治伦理学说视作不相容的对立物。

孔子还低评经商。他一方面从“结驷连骑”、“家累千金”的门徒子贡那里获取资助,另一方面又对子贡的经商表示不以为然,批评子贡“不受命,而货殖焉” ,将商业活动列入违背天命的不轨行为。孔子这种对待商业的两重态度,也是祖述先人的。殷周贵族一方面依靠商贾提供奢侈品,所谓“商不出则三宝绝”,但同时又抑制民间商业的发展,指责经商活动是“非命”。

本文原载《中国历史评论》第4辑

《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

本期编辑:王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