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虚怕冷,手脚冰凉?中医1个方子,温补脾肾,强筋骨,祛风湿!

 文炳春秋 2022-03-01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过冬天,我怎么感觉比别人要冷呢?又或者明明是气温炎热的夏天,但手脚总是冰凉的,身体怕冷,而一到医院检查,生化检测指标正常,也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疾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很可能是你自己阳气虚!中医认为“阳虚则外寒”,“阳”我们可以理解为热、阳刚、好动,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则精神饱满,精神焕发;反之,当人体阳气不足时,不能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自然就会出现怕冷的现象。我们常说的虚寒体质通常指的也是阳虚,临床上以脾肾阳虚最为多见。

身体怕冷,手脚冰凉,可能是脾肾阳虚所致!

《黄帝内经》中讲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指出虚寒疾病与肾密切相关,肾作为人体的先天之本,肾中元阳是人体一切机能活动的原动力,也是生命活动的生化之源,肾阳肾气充足,则脏腑得以温养;而脾是我们的后天之本,主运化,将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化生为气血津液等物质,以滋润各脏腑肌肉组织。如果脾肾阳虚,就好比“釜底无薪”,如同烧水的柴草不足,水就不能烧开,自然而然,身体就得不到足够的阳气温养。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阳虚的出现呢?

导致阳虚的形成有先天和后天的因素,比如父母为阳虚体质、婚育年龄较大,孕期过食寒凉食物等均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影响,导致阳虚体质,此为先天的因素,这类人群大多自小即比别人怕冷、手脚凉。

另外,后天的因素比如长期使用清热解毒类药物或喝凉茶,或嗜食冷饮冷食,工作环境或居住环境长期寒湿,均容易导致阳虚。

临床上,阳虚无以温煦形体,则症状见畏寒肢冷;阳虚内寒,则面色㿠白、腰背怕冷、头颈怕冷怕风、神疲乏力;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胃部怕冷,一吃东西就腹泻,其实多数是由于中焦阳虚所引起。

除此之外,长期阳虚还可能会诱发其他疾病,比如阳虚的人在冬季可能会累及身体的旧疾,如关节疼痛、麻木等;阳虚的人到了更年期或老年期的时候,更容易患骨质疏松;对于阳虚体质的女性来说,常见痛经、经前对寒凉很敏感、月经推后等表现。

温补脾肾,益火补土,改善畏寒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阳虚所导致的身体怕冷,深究其病根,其实也可分为两种,即广义上的阳虚,另一种则是阳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局部的阳虚。

打个比方,将人的身体比作一颗树木,树干上长有很多树枝,如果树干输送营养物质到其中一根树枝的通道阻塞了,那么,这根树枝就会慢慢枯萎,而其他的树枝并不会受到影响,好比手脚冰凉的人,既可能是广义的阳虚所导致的,也可能是由于阳阻,使得手脚部位的阳气不足所致。因此,在调理上,要注重“通”。

乐启生中医团队讲到,通其实就是调畅气机,使阳气得以流转全身。对于阳虚患者来说,温补的同时更要注意温通,有时甚至以温通为主。因为如果本身已经瘀滞不通,再以单纯的温补,必加重病情,效果不显。对于阳阻患者来说,需针对不同的症状用药,即痰阻者健脾化痰,气滞者疏肝理气,枢机不利者调理枢机,只有在辩证的基础上针对性调理,才能解决畏寒等问题。

举个例子,如此前来诊的一位34岁的患者韩女士,主诉身体怕冷3年多,而且从小手脚冷,近期出现头晕,右腿蹲下后突然站立不稳,下肢沉重,腿肿,白带多,大便黏;观其舌可见舌苔腻。中医辩证为阳虚寒凝,治以温阳补肾,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

方用: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炮附片(先煎)、细辛、骨碎补、怀牛膝、丹参、莪术、炒薏苡仁、生麦芽,7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服上方后,韩女士自述怕冷症状明显好转,下肢沉重较前好转,腿肿稍消。故效不更方,嘱继服7剂。

在这一案例中,根据患者从小手脚冷,判断患者先天不足,故从阳虚方面考虑,且结合病程、下肢沉重、腿肿等,整体辩证为阳虚寒凝之证,以独活寄生汤加减调理。

独活寄生汤方中以独活疏散伏风,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防风、秦艽祛风胜湿,通络舒筋;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养血。加用附子,附子走而不守,可祛邪散寒,通阳行气。而细辛为少阴药,陈寒可用细辛,温通血脉而止痛;骨碎补、怀牛膝以加强温补之效;右腿蹲下又突然站起来不稳加丹参以活血;加莪术以行气消积,调畅气机。此外患者有白带多、大便黏、舌苔腻症状,为湿气重表现,故加薏苡仁利湿;最后以生麦芽行气护胃;诸药合用,共奏祛邪扶正、温阳补肾、调畅气机、顾护脾胃之功效,寒证得以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