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洛阳应天门

 光影剑客 2022-03-01

一、应天门

  应天门遗址,位于洛阳市都城博物馆和洛阳日报社之间,定鼎南路从门址中部穿过。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城门阙遗址。

  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应天门门道基石、城门洞与城台墩基;20世纪90年代探明应天门的阙形制为三出阙。考古人员据此判断,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组成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是目前全国发现的等级最高的城门楼遗址;下部墩基东西长约120米,南北宽约60米,城门进深约25米。在这样的墩基上建起高约35米的城门,其雄伟程度让人叹为观止。

  历史上,应天门曾多次易名。隋代初建时称“则天门”,取“以天为则”之意;隋末王世充盘踞洛阳,将“则天门”改称“顺天门”,取“顺天应时”之意;不久王世充败,恢复“则天门”旧称。唐睿宗李旦执政时期,因避其母武则天名讳,改为“应天门”,取“应天顺民”之意。

  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的正南门,历经隋、唐、五代、北宋4个时期530多年;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有'天下第一门’之称。在这座雄伟的城楼上,隋炀帝俯视过他的都城,李世民下达过焚城令,唐高宗诏释百济扶余王;公元690年七月,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洛阳登上应天门改唐为周,改元天授;唐玄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这里是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发生地,是洛阳历史和隋唐中原文化的重要证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紫薇城正门为应天门,俗称五凤楼,两重观,双向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正门。应天门的重要形制体现在“双向三出阙”上,两侧共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这是古代都城宫城正门最高礼制,天子才能享用。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两侧共六阙,城楼上有两重观。而三出阙,是城阙中最复杂的一类。“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中国古代最高礼制的都城门。“应天门呈'凹’字形,城门楼在中间,垛楼、阙楼各一对,分排在两边,飞檐如翅翼,似五只金凤凰,也被称作五凤楼。

应天门是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向南伸出阙楼,其间以廊庑相连的建筑群体,其外观形制相当于北京明清紫禁城的午门。

二、西安大明宫丹凤门与洛阳应天门比较

目前有观点认为,隋唐长安城明德门为“隋唐第一门”,唐长安城·大明宫丹凤门为“盛唐第一门”甚至“天下第一门”。而另有观点认为,隋唐洛阳城·紫微城应天门才是“隋唐第一门”甚至“天下第一门”,那么二者究竟舍谁其谁?

应天门平面呈“凹”字形,东西长137米,南北宽60米,上有崇楼五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组成,为五凤楼形制,其中门楼为两层,墩台东西长51米,南北残宽26.5米。共开3个门道,门道净宽5米。建筑面积约30080平方米。

丹凤门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4.5米,南北宽33米,上有崇楼一座,即门楼,门楼一层。共开5个门道,门道净宽8.5米;沿两侧城墙筑有长达54米的马道,占地面积约2460平方米。丹凤门门道之宽、马道之长为唐代城门考古之最,两方面皆为“盛唐第一门”。

应天门规模之大、面积之广、城楼形制之复杂、礼制等级之高均为隋唐城门考古之最。其营建初期为单向三出阙,唐高宗重建时改作双向三出,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礼制等级。更是考古发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双向三出阙,具备开创性质;且应天门上有崇楼五座,是目前隋唐两京考古发现的第一座五凤楼形制的城门,文献中亦多称其为“五凤楼”,亦具备开创性质,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一直沿用到明清紫禁城午门,其开创意义不亚于明德门对五门道形制的开创,因此,称应天门为“隋唐第一门”乃至“天下第一门”亦不为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