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界”与“破界”作文示例

 老刘tdrhg 2022-03-01

作文原题

       有人认为,“行有所止,言有所界,边界是个体成长的保护墙,边界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养。”    
       也有人认为:“融而后通,通而后立,要敢于打破边界、多向融合,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5+优秀作文
 (高三八班 李青苓)

01
筑外之界限,破心之隔阂

自“天地方圆”的认识时期起,人们已意识到,世间万物,总伴随着相应的边界。四海为边,九州为界,纵使浩瀚无穷之宇宙,也会被盖以世“界”笼之。但无论于人于物,都没有绝对理想的无间,绝对清晰的边界。于外于内,惟有筑外之界限,破心之隔阂,才可充分领悟“界”的艺术。
身外之界,隔万千事务,守之,为秩序之道。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意识,大到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意识,大到国与国之间的自我拥有主权。客观存在的事务,总是以界去区分,去维护,以保护其有条不絮地运作。这种必然而必要的界,容不得钻空漏风,需要每一个人的维护。若是如20世纪以来美国的霸权对外之策,便是对边界之意义荒唐的忽视。从自挑战争,私闯国境至贸然驻兵,这些无视边界的行为不仅造成他国损伤混乱,也落得自家人心惶惶,意志不一。可见,外在客观之界,是守护秩序的一份度量,只有筑好了这种界,才谈共处与共进。
内心之界,立自我隔阂,破之,为进步之道。纵然,外之界是事物之边缘,但正是内心的隔界,阻挡了通往自我的光芒。天生失明的博伦.凯勒,看似世界已为她落下了永久的帷幕,这也令幼年的她暴怒无常,但她通过突破内心的屏障,敢于去了解,触之陌生,让外界的温暖,透过了黑障,直达她敞开的内心,成就了自我。有时,外界之障诚然可畏,但阻挡我们迈出脚步的,却是自我的界限。外物虽不能随心所破,但通过扩大自己内心的屏障,外物也会与之同步,便得豁然开朗,遥不可触与触手可及间,往往只有一道薄薄的自我。
破他不若破己之限,筑已不如筑他之界。成败的关键,往往就在于对自界与他界的处理上。一代领袖将军拿破仑,流放回乡再卷土重来,但复仇心切的他只注重了去破敌之阵,却未曾谋求自我战略的突破,终落得再败于己。作茧自缚的末年清朝,只知内争权利,各划区界,却不懂得同心御敌,筑外界之障,终落得国破家亡。无数的事实都在警示着我们,只有筑好了外在秩序之界,才可谈自我发展,也只有突破了自我隔阂之界,才可扩外界之广。绝对的破立边界,只会适得其反。
守好了外在之界,才得有“大庇天下”之安稳,破得了内心隔阂,才可有“天涯若比邻”的广阔。边界的智慧,在外物与自我中,以微妙的平衡,决定着人生的起伏历程。
 (高三八班 李青苓)

02
筑修养之屏障,破能力之牢笼
“边界”是一个中性词。在人的成长和生命历程中,与他人相处时设立屏障的边界可以保护自己和善待他人。而在面临瓶颈阻碍、艰难险阻时,打破能力的牢笼边界,我们才能实现更大的价值。在面临以上两种情况时,我们对于边界的处理显得至关重要。
筑修养之屏障。从古至今都有“距离产生美”的说法,所为“距离”,其实也可理解为有限的边界,站在有限的边界以内,才能感到所观事物之美。便如同国画中的山水拨墨图,远观时其雄伟开阔之势,气吞山河之姿,令人大为震撼,但是若越过边界,踌躇于微末的墨迹之中,原来的气势便荡然无存,只留下粗犷的线条印象。之于人之交往也是如此,无论是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还是希望保留他人给自己留下的美感,都必须注意交往的边界即分寸感。尊重对方的隐私,说话留有余地,随时为他人着想......惟有筑起这样的屏障,我们才能提升自我之修养。

而屏障和牢笼亦可相互转化。当我们身处为自己设下的屏障原地待命、迷失自我时,“牢笼”亦可成为一道“屏障”,反倒令我们磨砺自身之意志,深耕其中,不必张望与彷徨。当我们过分循规蹈矩,不敢把握难得的际遇,或许“屏障”也会变成困扰我们的思维“牢笼”,只让我们变得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惟有深谙其中之关系,灵活转换自身思想与心境,才可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生的成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让我们筑修养之屏障,破能力之牢笼,挥舞出自己的精彩。
 (高三八班 王天瑞)

03
于边界之下打破边界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其中的规矩便是一种边界,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留存下来的对于“礼”的解释,我们从出生开始便生活在无穷的边界中,妥善处理好我们与边界的关系才能便于我们走得更远。而于边界之下寻找打破小边界的勇气方为可取之法。
边界,是我们与外界某一事物、领域或行为的分离。其说可大可小,说小可小;大到法律的限制、自由的范围,小到自身的进步突破与个人的创新思考。它分为有形与无形,人类自会思考对有形边界如栏杆、警戒线的处理。这里更需讨论的是我们与无形边界的关系。
无形的边界没有明确的限制条例,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大边界——“礼”之下。这时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是教人行事的人生准则,是一个不该被打破的边界,它是我们行事自由的最大限度,我们打破小边界的行为都在这个最大边界之下,从古代“发乎情,止乎礼”的行为到尊卑关系的严格划分;从早中晚“三省”请安的礼仪到《礼记》中对“礼”的详细记载。这都体现了“礼”这个大边界于古时的重要性。“礼”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体现对他人的尊重,然则今之众人对礼的诠释造诣淡化,但我们仍应于日常生活中做到举止言行皆有礼有节,不冒犯他人,让这份边界感成为我们最好的修养。
在“礼”的大边界下有无数的小边界,一般情况下,这些小边界是我们的舒适圈,是我们不敢冲破的枷锁,唯有打破这些边界,才能寻见更耀眼的光亮。于过去哥自在勇敢质疑地心说激起人类对浩渺宇宙的探索,物理界两朵乌云的扫除促进物理大厦的诞生;于现在,故宫博物院的精品文创让传统文化追赶上年轻人的热潮,河南卫视的“七夕奇妙游”使传统文化节日再焕生机。打破舒适圈,需要坚定的勇气与信念,需要创新思考的头脑。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时代中寻得合法、合适、合理的冲破小边界的方式,让人生更显意义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在小边界与大边界中于夹缝中生存,大边界是不可打破的行为规范,小边界是力求打破的突破创新。在恰当的分寸与限度下,勇敢去做未曾尝试、未曾突破之事,方为于边界之下打破边界的实质意义。处理好二者的有机联系,方可于现世寻得有价值意义的生存准则。
愿我们于坚定的勇气、创新的思考中伴有“礼”的修养,在边界之中打破边界。
 (高三八班 夏耕砚)

04
守边界以至精神,融边界以得发展

人们常说:“安分守己”。只有认清自己的边界在自己专精领域中潜心研究才能有突破。但“学科交融、融会贯通”。我们又常被教诲需有敢于打破边界的精神。二者看似矛盾,但在我看来实则非也,只有受在边界的同时勇于打破边界,才能获得更大发展。
守边界才得以至精深。现代科学飞速发展,日新月异,每日都有着无数新学说的建立与旧学说的崩塌,一个人所有的精力是有限的,其所能拥有的知识也因此是有限的,若将精力分散过广,只会造成所学皆为浅薄;唯有将精力集中于一点,才可能突破粗浅的困境,达到精深的境界,好比掘地,一篓能装之土是有限而固定的,若分散而挖,只能使地下降一毫,而集中于方寸之间,则足以至深,学术亦是如此,故只有认清自己的边界,集中于自己的方寸,才能得以突破至精深。
融边界才可获发展。现代文明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发明细,学科之间相互分离,但我们需认识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只有联系好一位位各有所长之人,一个个各有所精的领域才可获更大发展,可经由精巧关联,却可形成壮丽的生物圈,一家飞机的起飞背后,是无数学科交叉的成果:飞机引擎的轰鸣,需经由燃料化学的研究;外壳的坚实,需得益于材料科学的相助;机翼的腾飞,需经由空气动力学的测算....粗看之下,断无联系的学科在此融合,一块小小芯片背后,亦是如此,晶体力学,材料科学,量子力学,缺一不可,因而现代科学技术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全然离不开学科间的交融。
因而文明与社会的发展,既不能有单一领域的粗浅,也不能有各个领域的武断分离,欲达二者的统一与和谐,于个人需要秉持钻研精神,认清此边界,努力在各自领域深耕;于集体,则需以包容态度,接纳不同个体的进展,搭好各领域间的桥梁,将彼此相融的边界融于宏观统一和谐的关联之中,集体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个体的发展又离不开集体包容的环境和氛围。
故边界的“守”与“融”并非矛盾,而相辅相成,现代唯美的发展既需要个体的守边界,亦需要集体的融边界,只有当二者相融合,微观宏观达统一之时,才能获得更大突破。
(高三八班 殷浩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