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一天下:秦始皇的中央集权方针,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格局

 若悟369 2022-03-01

#头条青云“叫好又叫座”作品征集#

天下刚刚一统,秦始皇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指导治国方针政策。

先秦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大争时代,诸子百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治国理论和方针政策,尤其是大秦,自秦孝公以来,一直以法家思想理论治国,而其他六国也各有各自的治国理论。

如此,不可避免的学术争辩爆发,儒家、法家争辩并斗争着。秦始皇在这种情况下召开会议,商讨治国方针准备制定国策,就是这次会议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格局。

文章图片1

统一天下,如何治国

一、制定国策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丞相王绾及大臣们便提出建议说:国家统一后为了安定,遥远的燕国、齐国、楚国等新征服地区,请始皇分封几个儿子们各地为王,用分权的方式来统治这么庞大的国家。

儒生们根据古代传统治理国家的方法,周朝刚建立时进行的就是分封制,他们希望秦始皇恢复过去的分封制,来统治国家,而不是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秦始皇听到这样的建议,便召集群臣展开讨论。结果会议上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同意分封制,只有李斯一个人反对,他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周文王、周武王的时候,把自己的子弟分封到天下去,刚开始都是和乐一家。可是一代一代过去,亲戚关系也越来越远,最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同姓子弟的国家之间彼此攻击,好像仇人一样。周天子根本没有能力去阻止他们。

李斯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如果实行分封制,那就是重蹈周朝的覆辙。他的办法就是中央集权,有功的臣子,诸子用钱奖赏他们,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但没有土地、人民、军队,这样他们就没有反抗能力,中央也便于控制地方。

不仅如此,李斯还提出了更重要的核心精神: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也就是说,天下没有人敢与皇帝有不同的意见,那天下也就安宁了。

多可怕,从中央到地方,整个天下只有一种思想意志,一个领袖,一种力量。这就是2000年前秦始皇统一天下时提出来的,中央集权的方针政策。

然,“天下无异意”又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文章图片2

李斯的建议当然附和秦始皇的心意。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就是要天下归一,永远消灭战争。他说:

天下共苦战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其不难哉!

意思是说,天下几百年来征战不休,都是因为分封了诸侯王,消灭了分封制,没有诸侯王,那么天下也就不会再有战争发生了。

于是,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建议,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这就是中国从封建制度到郡县制的一个里程碑。这场廷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他制定了中国政治体制以中央集权为主流,并贯穿了中国两千多年。

这个制度在一定意义上说,它的确是消灭了战争。所以历史学家一直有人评价秦始皇说:从秦始皇“求其宁息”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真是悲天悯人,真圣人。秦朝当时有一个消弭天下战争的和平理想。

文章图片3

二、统一思想、统一制度

接下来,秦始皇颁布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

1、收天下兵器,统一度量衡、车同轨、文同字。其中文同字对中国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它使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下来。

战国时期因为各诸侯国虽然都是方块字,但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如同地方方言一样。沟通起来很不方便。秦始皇为了他的意识直达各个地方,便实行了统一文字的改革。这一改革凝聚了中华民族,维系了国家一体。功莫大焉。

2、更改臣民名称为“黔首”,“黔”为黑,“首”为头,这是为老百姓的统一称呼。这个更民名意义非凡,非常了不起。

对六国而言,秦国是征服者。古今中外的征服者们,那个不是为了更好的统治被征服者,设立等级制度,把他们自己归为高等民族,把征服来的民族列为下等民族。

雅利安人统治印度如此,罗马帝国统治西方民族亦是如此,元朝、清朝统治下的中国还是如此。

但秦始皇却能将普天之下的人民统一后,将他们和秦人视为平等,统称“黔首”,不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这是很了不起的平等思想。

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文化讲究的是阴阳、正反、表里。也就是说,凡事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答案也是不同的。尉缭曾对秦始皇的评价是:

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

那就是,当秦始皇得志于天下时,那天下的百姓将都会被他视为奴隶,他是不会顾及百姓的生命和财产的。比如说:

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为咸阳北阪上……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已冲入之。

意思是说,秦始皇每灭一个国家,就在咸阳照一个和这个国家宫殿一模一样的宫殿。也就是秦始皇灭了六国后,咸阳城就有七国聚会的七个宫殿。试想一下,这是何等浩瀚的工程,气势该是多么宏伟。

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战乱,已经是民不聊生,困苦艰难了,还要承担这么大的重负。

他还把财货、珠宝、美人皆虏于秦始皇皇宫,供其一个人享受。而苦于战祸的百姓如何生活,秦始皇不去想。这也叫平等,是在秦始皇一人之下的全民平等。

读历史不仅读她的事件,还要认真分析其中的人物。要反复琢磨其中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这样才能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才是我们读历史的目的。

文章图片4

秦始皇的自我评价

秦始皇为了宣扬自己的功德,在他统一后的第三年,便决定到东方六国巡视,并去泰山封禅。

封禅,就是古代帝王向上天汇报工作和业绩,因为皇帝只是天子,天子是代理上天来统治这个世间的人。而秦始皇的封禅活动完全是为了:

1、向全天下人宣告他的丰功伟绩,他的功盖三皇五帝。

2、向全天下被他征服的人示威,起到震慑六国旧王室的作用。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禅梁父。刻所立石。

从这次巡行起,秦始皇开始立石刻辞,为自己树碑立传。宣扬自己的统治: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

黔首是富,泽及牛马。

虽然说秦始皇对自己的功业存在着过高的评价,但也因为他的刻石立辞,为后世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第一手原始历史资料。

文章图片5

秦始皇的尊神,罚神

秦始皇二十八年,这一年秦始皇做了几件被后人常议的事。

秦始皇要过江,正好遇到大风不能渡过去。古人遇到了这样的事,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得罪了神祇而遭遇阻碍。此地的神祇是“湘君”。

秦始皇便问他的随行博士:“湘君是什么神?”博士回答说:“湘君原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死后葬于此地。”

结果秦始皇听后大怒,他可是“功盖五帝”的皇帝,连尧舜都不放在眼里的秦始皇,怎么能被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所欺?于是,下令要三千刑徒将湘山上的树,全部砍光来惩罚“湘君”。

秦始皇一边伐树罚“湘君”,一边对派人四处拜仙求长生不老药,求做“真人”。最著名的徐福东寻,以及泗水捞鼎不成的故事。

也许人到了巅峰时期就会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作为吧。秦始皇求做“真人”和罚“湘君”,完全是相反的两种行为,然,这一切就发生在秦始皇一个人身上。令人费解!

文章图片6

秦始皇遭遇袭击

一、博浪沙遭遇张良袭击

秦始皇二十九年,他再次巡游东方。在博浪沙被张良买凶袭击未遂,“为盗所惊,求弗得”。堂堂千古一帝遇击受惊,此乃天大的大事,他震怒了秦始皇,他下令全面追捕凶手。

然,就算官府进行了地毯似的搜索追捕张良,张良仍然“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得《太公兵法》,这是何等的胆气啊!

秦始皇也不是一般的皇帝,就算被张良的博浪沙一击惊吓着了,却并没有停止他东巡的脚步,人家秦始皇继续前进,仍然是各地刻辞歌颂着自己的伟大。仍然是坚信自己是最完美伟大的统治者。

文章图片7

二、微服出巡咸阳,再次遭遇盗贼袭击

一日秦始皇带上四名武士微服出巡,不料兰池之地又遇盗贼,经四名武士奋力厮杀,才打败了盗贼。《史记》中这样记载的:

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这段记载,细读起来很有意思,这就是司马迁的文学功底,炉火纯青。细想一下。

秦始皇带上四个武功高强的警卫员,在天子脚下都城微服巡视,却被盗贼“见窘”,而且还“关中大索二十日”。由此可见,盗贼绝非几个人,而是一群人。不然,四个武功高手也用不着“击杀盗”,而且还有漏网之鱼的盗贼跑掉了,“关中大索二十日。”

还是在天子脚下的咸阳,盗贼们竟然敢如此横行,可想而知当时的社会治安有多乱,何来“诸产得宜”之有?

再说米价吧,“米石千六百”,这年的米价是一石米要一千六百钱。具体的估算不能很准确地得出,这一石米一千六百钱是个什么概念,但可以列出各个时代一般米价来作参考,看看秦朝当时米价如何。

春秋中期齐国米价一石六十二钱半。《管子》

战国早期魏国米价一石三十钱(李悝)。

西汉文帝时期米价十余钱。《史记》

从这些参考数字上看,估计秦始皇时期的米价该是骇人听闻的。民不聊生正是盗贼横行的原因。不知道秦始皇怎么好意思说“黔首是富”,“功盖五帝,泽及牛马。”

文章图片8

秦始皇自欺欺人的一面

如果说博浪沙遇袭还算六国旧部复仇的话,咸阳遇盗贼则应该是民反了吧,如果说民反也算个别现象的话,米价过高则导致民不聊生了吧。难道这些秦始皇真的不明白他的统治是有问题的吗?

凭秦始皇十三岁即位,二十二岁亲政,到统一六国之雄才大略,谁人能比?他怎么会不知道他的统治出问题了。

然,越是聪明的人,则越会欺骗自己,这是人类共有的本性,秦始皇也不例外。

比如,人在遇到问题时,同样是这个人,在不同时期会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1、面对现实,改变自己,解决问题。

2、掩耳盗铃,设想是别人的评价不正确,别人有偏见不怀好意,是别人故意歪曲自己。

像秦始皇这么睿智的皇帝,当然应该是选择第一种态度面对现实,改变自己。

可是,当一个人站到了巅峰,被所有人过度吹捧的时候,他的心态会发生扭曲,而扭曲了他心态的人,就是他自己了。到了这个时候,连他自己都不敢面对一个丑陋的自己。

然,如此掩耳盗铃的行为,正好是毁灭自己的行为。走到了巅峰的人,接下来的路就全是下坡路了。

文章图片9

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三十四年,这一年秦朝发生了大事“焚书之祸”,这件事直接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

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酒宴,大臣和博士们前来祝贺。这时有位大臣周青臣颂扬秦始皇说:

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

在盗贼四起,米价爆涨时期说“人人自安”,似乎很滑稽。本来秦始皇的成功来自于他能以理智驾驭情感,可如今的他已经做不到这一点了。

从来天下都是花花世界,五花八门,百花争艳,若想一直只有一花独秀那怎么可能。

有人吹秦始皇,讨好秦始皇,那么就有人看破现实,真心提醒秦始皇。因为他们也有他们的理想,有他们的治国之道。

儒家学派博士淳于越站出来了,他说殷周两代都是因为实行封建,才能享国长久;如今秦朝不封子弟为诸侯,一旦出现奸臣、篡臣,何以相救?最后他总结说:

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淳于越,一个饱读古籍的博士,书中记载的也都是先古圣王的治国之道。当他面对如今秦始皇的这套治国方针,完全违背了古圣王的治国之道提出异议,本也是件正常的事。

然,儒生的迂腐就在于只顾循规蹈矩,他觉得不对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直说出来,接着淳于越又说:

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岂不知,这么一骂连骂两人,淳于越骂周青臣是奸臣,那么秦始皇岂不是昏君了吗?这还了得!

于是秦始皇再次召开会议讨论封建和郡县制。这次儒生们惹来了一件想都想不到的大事。淳于越的进言,引起了丞相李斯的严厉反击:

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是呀,秦始皇之功都盖五帝了,又何必效仿比五帝更低的三代呢。在秦始皇和李斯的心里,秦朝是个新时代,大时代,一切旧的思想都必须砸碎。普天之下只能有一个标准、一种意志、一个声音。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秦朝的办法就是“杀”!这就是秦朝的治术。如此,引发了两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痛“焚书之祸”。

文章图片10

总结

若说李斯的建议是非常恐怖的,可是为什么睿智的秦始皇会听李斯的建议呢?因为到这一刻秦始皇明白了,要想天下统一思想,用法令严格控制只能治标而不治本,必须彻底消灭异己思想,才能太平盛世,秦帝国才能千秋万代。

然,秦始皇彻底毁灭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来达到重新建立一个廉洁、高效,像机械一样,只服从于一个意志,让他能随心所欲的国家。诚如西汉时期董仲舒所说:

其心欲尽灭先王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

这才是秦始皇真正想要达到的目的。

一个根本违背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违背了历史大势的做法,又怎么可能成功?秦二世而亡,没有它的必然性吗?

从以上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有他的伟大,也有自私。有睿智,也有盲目。也许这才是秦始皇的真面目,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人,不是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