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习中的应用

 蕾言小语 2022-03-01

思维导图

 dream

我们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之前一直采用三步走的形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课后生字查字典组两个词;围绕中心问题文中做批注。可是这种形式不利于教师的查看,尤其是第三步,老师很难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而且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化。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有针对性,也为了教师能更好地把握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我在四年级下学期采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完成预习。我是这样进行的:

一、课前预习,引导关注点

因为每个单元的单元主题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也会不同。每个单元有针对性地完成2--3篇预习导图。如何将这些目标有效落实,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在哪里?教师要有所了解。在绘制预习导图前,我都会引导学生从字、词、句、段、课文内容这几个方面去关注。比如在预习中学生根据自己情况觉得难写的字是什么,容易错的字是哪个。词语方面学生通过一些途径搞懂了某些词的意思,或者将本文积累的好词分类整理。句子方面有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有没有含有特殊意义的,亦或者关注到的细节描写。段落中有没有总起段、过渡段、总结段等。最后关于课文内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具体过程是什么,有没有深刻道理。这样既给了学生一定的关注点,又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理解。

学生前一天完成的导图,会在第二天课前收齐,老师根据学生的绘制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是否清晰,尤其是课文内容梳理方面。以《自然之道》这篇课文为例,有些同学不能将逻辑层次准确划分,比如下图(一)

内容这一分支可以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感受(道理)一是事情发展过程。而事情发展过程包括起因经过结果这几部分。上图在理清文章发展过程时过于累赘,使得思路并不清晰,关键词概括欠妥。

除此之外还有同学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关注的是人物的一系列变化,如下图二,但是这样的梳理会有很多内容出现重复,不利于思维的连贯性呈现。

关于概括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是能够准确把握的,这在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快速进行。

图一

       图二

二、课上交流,汇集关注点

1、小组交流,取长补短

课堂上我们先是小组内交流,每个人向其他组员解说自己的导图,其他人认真倾听并提出建议或质疑。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汇集关注点的过程。每位学生的现有水平不同,所以他们的关注点也各不相同。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选出本组的优秀导图,在选出来的16个人里再挑选出两幅最想了解的导图,进行全班讲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他的导图提出质疑或点评。

比如 《自然之道》中,姚梓萌同学关注到了第二自然段关于太平洋绿龟生活习性的介绍,她认为这里应该在导图中体现,因为这段话的介绍是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有了基础知识的了解便于深入理解人物的举动和道理的揭示。

2、教师点评,深入理解

通过课前研究分析学生们的导图教师已经了解到学生们思路不清的地方,于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梳理课文脉络时让学生根据事情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小标题,这一环节用时较短,学生们整理的结果如下(图三):

图三:

在此基础上,再来关注作者的叙述表达。文章内容在多方面形成强烈的反差,读起来扣人心弦,比如:“我”和同伴与向导在对自然规律认识上的反差,“我”和同伴的好心与所造成结果的反差,海龟入海前的平静与入海时惨遭食肉鸟捕食的惨烈情景的反差,让学生体会叙事的一波三折和叙述的具体生动。比如:“我的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问向导:'你得想想办法呀!’”“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的不满。”等文中人物感情的变化提炼在图三中。将读写结合,学会如何把动作写具体,以“救龟”为例将动作细化,把事情写具体,有画面感。以此实现读写结合,逐步掌握写作方法。

三、课后梳理,完善关注点

学生们完整地学完本课之后,在预习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这样,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思路有一个整理和查漏补缺的过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修改后的思维导图较之前有了很多的进步,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关注点也有所增加。以下面两幅导图为例。

总之,学生根据绘制思维导图充分预习,带着问题到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由此可见学生们去掉了课堂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突破口,有利于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获得对自己更有价值的知识信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这种看得见的思维也使得教师掌握学生们的理解程度,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有的放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