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跳出圈子看一指禅--一指禅:动态点穴术

 慢一拍360 2022-03-01

疾病是健康的死敌。疾病带来痛苦,危害生命。

疾病自古就有。人类同疾病的斗争也从来就有。

人类同疾病的斗争在西方产生了现代医学。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产生了中医。

中医全方位同疾病斗争。最有代表性的成果集中表现于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以中药和中药理论,以及疾病诊断方法为代表。外治法的核心是腧穴。腧穴只是一个点,无数这样的腧穴点串联成为经络。由于经络隶属于脏腑,沟通内外,联系上下,从而赋予经络上小小的腧穴点特别意义存在着动一点,牵一线,网一片,调节脏腑,影响全身的可能。因此,如何刺激这个小小的腧穴点,让其发挥最大功效,成为中医外治法的重要思路和鲜明特色。

围绕认识和刺激腧穴,诞生了针灸、点穴术和一指禅推法。点穴术和一指禅推法进一步成就了今天的推拿学。

图片

图片

运用腧穴治病与保健必须做到--

1.定位准确,保证刺激量:

腧穴是一个点,临床运用时必须准确找到这个点。找到点的方法是“两直线相交为一个点”古人无论对穴位定位的描述,还是实际操作都遵循这一原则。而对于点的刺激,当然是直线指向最客观,最直接,刺激量最大。因此,对穴位的刺激客观上要求垂直。

2.刺激的本质-动态特征:

生理学上“能被机体、组织、细胞所感受到的环境变化,称之为刺激”这一定义中的主导是“变化”,变化就是动!

字义上“刺”是棘(针)的进入或拨动。“激”是水流或荡漾。也是动态。

刺激穴位就是要唤醒穴位,让它们由静态转变成动态。让其感知、传导信息,并进行整合和调节。只有在动态之中,才有交流,有变化,有此消彼长,从而让气血和阴阳复归平衡。

当然,动和静是一对矛盾。二者对立又互根,构成世界,成就生命。故对于腧穴刺激的最高境界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内外共振和心(神)穴相应。

3.腧穴的配伍:

一个腧穴或一位中药势单力薄,客观要求腧穴和中药之间配伍。这是方剂学和腧穴学产生的原因,是今天临床针灸和推拿的共同模式。

其实,这样的观点和做法不一定正确。临床最佳治疗方案应该是用最少的穴位和最少的中药取效。如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截疟,以及“头痛必须用川芎”“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等。遗憾地是这样的治疗方案和这样的中医医生今天基本消失。个人认为这是学术的悲哀和学术上对自己腧穴的不自信(愿以此共勉,尽量使临床治疗方案简单些,精益些,疗效更好些)。

本着这三点来看针灸、点穴术和一指禅就别有一番意义了。

【针灸】

借助银针和艾灸刺激穴位。针尖是一个点,腧穴就只能是一个点。针尖透过皮肤,直达体内,针尖点对腧穴点,针尖与腧穴融合,针尖搅动腧穴,从而发挥调节和治疗作用。

针刺有直刺、斜刺和平刺三种。斜刺,针体斜向于腧穴;平刺,针体平行于腧穴。它们都不可能有最大刺激量和效果。但是没有办法呀。因为有些穴位,特别是胸腹部和背部穴位有危险,直刺不好控制深度;有些穴位,如面部、头皮等缺少肌肉,无法直立,就只能斜刺或平刺。

针刺过程是动态。针被刺入后就是静态。为了不断地动态刺激穴位,古人发明了针刺刺法。如提插、捻转、摇动、指刮、振颤针柄,或温针灸等。所有这些针刺刺法都离不开人的操作,从而限制了针灸的推广和发展。电的发明和运用,是针刺动态刺激的里程碑。针灸人及时把握,开发了很多带电的装置和施灸设备。从此,只要通上电,针就不停跳动,不断地动态刺激。极大地提高了针刺的疗效和神秘性。

【点穴术】

点穴术出自于人的本能,并伴随着武术而盛行。

点穴术用手指点压。用手就劳累。为减轻点穴者自身负担,寻找手的替代品成为古人发明针刺的动力和缘由。点穴术和针刺起源应该是同一的,而且点穴术肯定比针刺历史更为久远。因为针刺用针,点穴术只需要用人的手。针还是手打磨或制造出来的呢。从最初的砭石到木杵、骨头和竹器,其实就是点穴的替代品。即使青铜发明,铁杵、铜棒等也并不是针刺。直到冶炼术精进,能够制造出很细的,能够刺入身体的针,针刺才从点穴术中分离出去。

然而,针刺始终不能替代点穴术。因为点穴术具有的医患皮肤直接接触、手特殊的感应性(诊治合一),以及“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艺术性是针刺所缺乏,而恰恰是治病所必须的。

点穴术以点法(持续点)为代表,被定义为垂直向下用力,即着力方向垂直于腧穴是点穴术的基本特征。既然腧穴为一个点,点穴就必须用“点”,就已经规定了点法为运用人体最小面积的肢体作为施术部位,被固化为指端(尖)点、指间关节髁点、肘尖点和脚趾点了。

点法垂直向腧穴施加压力。这一过程使局部软组织逐渐成点状(表面)和柱状(内部)压缩,产生酸、胀、麻、痛感觉。这是动态,也是其效应基础。达到一定深度,点法就静止了。为了实现动态的持续刺激,点穴术发明了“间隙点”(垂直方向上,得气后,放松,再点,再放松,反复数次)、“拨动点”(水平方向上,左右拨动)“啄法”(“飞来一击”不断地如鸡啄米般施力),以及点法与揉法和振法结合而成的“点揉法”和“指振法”。所有这些,即点法、拨法、啄法(也包括弹法)、揉法和振法成为点穴术的基本术式。

从点法发展为拨法、啄法、揉法和振法看,点法本身是偏于静态的。从点法外观术式看,也是属于相对静态的。

将点穴术发展到极致的是津沽推拿的“脏腑点穴术”

*****************

成都品东小儿推拿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几十年致力于小儿推拿宣传和推广。

第104期培训班8月12日开班

欢迎扫码参加四川省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2020年网上年会

联系人王老师18781960910,吴老师13540136206

*****************

【一指禅】

本人认为:一指禅(推法)是动态的点穴术。

点法偏于静态,单纯点法术式简单。谁不会垂直向下施力呢?所以,旧时的点法总与气功结合,增加其神秘感。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要挣饭钱呀。

图片

历史进入清代咸丰年间,河南出了一位精于武术的大师李鉴臣(他本人拇指功夫应该了得,说不定会一指禅倒立?),他开始运用不一样的点穴术。即不再垂直下压腧穴,而是将自己厚重的拇指置之穴位上,通过前臂左右摆动施力。通过具体分析和比较点穴术之指揉法和指振法与一指禅法,可以发现左右摆动比回旋揉动和振动更加简捷省力。不信的话,拿一根钢钎垂直于地面,点穴垂直主动向下施力,揉法回旋施力,一指禅左右摆动施力。可以发现从深透与省力综合考虑,无疑一指禅优越一些。

从一指禅(推法)的创立与发展看,李鉴臣、丁凤山、韩樵、王芗斋等都是武术家。武术离不开点穴,武术家指法了得,武术必修内功。当武术用于为别人治疗时,点穴法顺理成章。当点穴需要持续动态时,一指禅推法应运而生。

个人很想知道一指禅推拿前辈对外称自己所习所用是“一指禅”,还是“一指禅推法”?“推法”两个字一定是后人总结时加上去的吧?加上“推法”有利于将推拿同禅宗的一指禅区别开来。但个人认为“推法”两个字总结得不好!因为“推”是要走路的,是移行的。恰恰违背一指禅手法创始者的本意。“一指”只用一个指头。“禅”是虔诚,是信仰,是专一,禅是不能三心二意,随便动弹的。“一指禅”所竖立起的这个指头不能歪斜,也不能弯曲,必须垂直向上,以示对佛祖和天地的敬仰。以“一指禅”命名该手法,强调临证必须垂直于腧穴。这与点穴术同。一指禅流派最早的文献是丁凤山先生的《一指定禅》。那个“定”字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心定,神定,气定,手指头定呀!所以,“吸定”是一指禅的关键。吸定要坚如磐石,要雷打不动。据此可以推测所谓“紧推慢移”不是“一指定禅”的本意,是后人之杜撰。

强烈建议今后不用“一指禅推法”,用“一指定禅法”

点穴术和一指禅同样对腧穴刺激。但一指禅是动态刺激。因为动了起来,就比静态点法更有技术含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呀)。那个摆动又与气功相联系,增加其神秘性。从而注定它一旦创立就有生命力,就会深刻影响和改变推拿学科的现状。而且,这种动还是一种“波”。波具有深透与扩散作用。人的生命也是波,脑电波、心电波、胃肠电波、肌肉电波。有了一指定禅,给人施术时,施术者发放了一种波,这种波是不是存在干预人体本能波,特别是病态波的可能。这可不得了。它为一指定禅的运用拓展了广阔的发展与相像空间。

当然,由于腧穴是已经固定的某一个区域,针灸、点穴术和一指禅原本针对的只是腧穴。可是,有些病的处置点却不一定在腧穴,而在其它非腧穴部位,甚至成线或成面状态。面对这种情况,针灸、点穴术和一指禅都采取了相应策略予以改变。务必使所用术式能够最好的满足临床需要,获取最佳疗效。治好病才是硬道理呀!

针灸的改变是发明“阿是穴”,以及斜刺与平刺。阿是穴不再受穴位定位约束。斜刺和平刺本身就不是点而是面。特别是面瘫的平刺将整个瘫痪肌肉裹拮在一起。点穴术的改变是“痛点”的系统研究与处置,以及双手一上一下,或左或右的同时或交替操作。甚至如脏腑点穴般,将若干穴位编成套路,如此将点扩大成为线和面。一指禅的改变表现为接触部位的改变和路径的改变。接触部位开始突破指端推和跪推(等同于指端推),发明了偏锋推(偏锋推也是头面部吸定的需要)和法等。而在路径上,一指禅本来是动态,就开始紧推慢移了。这一“移”就走“穴”和“道”了。

以上,仅仅是个人的猜测或推理。有不妥之处,还望同仁们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