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故事之六十三:优乐范公

 晨曦深处 2022-03-02

黄河故事之六十三:优乐范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人们熟知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的名句,也是范仲淹人品的最好总结。它不仅被刻在岳阳楼上,还矗立在范仲淹墓大门两侧。

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城东南伊川县万安山南侧。苍松翠柏中高大的范仲淹塑像,站在对面的高速路上就能清楚地看到。墓园分前后两部分,前面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有祭庙一所,内有殿房。后面是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

墓园中有两件“皇帝级”的文物。一个是“神道碑”,位于范仲淹墓冢前的祠堂西侧,全称“资政殿学士户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铭”,碑文记载了范仲淹一生的事迹,由宋代文坛领袖、翰林学士欧阳修撰写。更厉害的是,碑额正中是宋仁宗皇帝亲撰的“褒贤之碑”四个字。据史书记载,当年宋仁宗听说范仲淹病逝的消息后,非常难过,命令辍朝一日,以示哀悼,追封范仲淹为兵部尚书,并为“神道碑”题额。这座碑碑高4米有余,宽近1.5米,比平常看到的石碑高大的多。站在碑前仰望,觉得气势恢宏。正因为这座碑的特殊性,人们还专门为其盖了碑楼。

另一件“皇帝级”的文物,就是祠堂里高悬的匾额。“以道自任”这四个字是光绪皇帝由西安返京,路过洛阳时御笔亲题。

范仲淹不是北方人,也没有死在北方,为什么偏要葬在这里呢?人们有很多猜测。有人说是范仲淹早就看好了这块风水宝地,离他墓地三百米之近就是三朝宰相姚崇的墓地。也有人说是皇帝赐予的。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其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也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

坎坷中生长的范仲淹从小就立下大志,他在应天书院苦读,考取了功名,入朝为官。在朝中,范仲淹为人耿直,敢于直言。

宋仁宗初登基,太后专权。有一次,仁宗准备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一做法混淆了家礼与国礼,奏本直言:“皇帝有事奉亲长之道,但没有为臣之礼;如果要尽孝心,于内宫行家人礼仪即可,若与百官朝拜太后,有损皇上威严”,谏言仁宗放弃朝拜事宜。这还不算,范仲淹又上书太后,请求还政于仁宗。

宰相晏殊得知范仲淹上奏,非常害怕,批评他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范仲淹则据理力争,并给晏殊写了一封长信,《上资政晏侍郎书》,“侍奉皇上当危言危行,绝不逊言逊行、阿谀奉承,有益于朝廷社稷之事,必定秉公直言,虽有杀身之祸也在所不惜”。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心让那些唯唯诺诺、拍马迎之辈汗颜。

原以为范仲淹就是一个文人,读了他的《渔家傲·秋思》,才知道他还是一位足智多谋,令边塞敌寇胆战心惊的将军。那一年去延安参观,进行红色传统教育,在那里又了解了曾经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驻防延安的范仲淹。当时的边塞异常艰苦,正像他词里讲的,大雁到了秋季立马就走,一点留恋的意思都没有,但面对“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局面,他们只能“浊酒一杯家万里”,因为他们的忧国忧民之心驱使着自己要燕然勒石。“燕然未勒归无计”和他的另一首诗中的“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是多么的想象。

范仲淹作为一个文敢谏,武能战的功臣,常怀优乐之心,他怎么会不受宋仁宗的青睐。就是赐给范仲淹一块墓地,也是情理之中。

渔家傲·谒范仲淹墓

伊水鹤鸣声已渺,万安云卷松犹老。雕像巍然还旧貌。幽深道,高碑御笔晴光耀。      金殿直言钟破晓,边关暮色风催鸟。忧乐经年常入抱。园中草,也知向日随春笑。

悠雲作于北海拾贝斋

2022/02/2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