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朴微整理版)

 司博文sbw朴微 2022-03-02

一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的问世。《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上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分别是中医学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奠基之作。二者与《神农本草经》《难经》一起,被历代医家奉为经典,由此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气一元化论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气血精津学说 体质学说 病因学说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 理论体系。

二 气一元论:在中医学的学术思想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的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中医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精辟地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如果说,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并不为过。

三 阴阳学说: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 内外各部分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 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相对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阴阳学说是 在“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四 五行学说:即用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来阐述五脏六腑之间的功能联系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论证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与环境的统一,即 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

五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六 体质学说:体质学说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七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八 脏象学说、气血精津液学说、体质学说和经络学说相互包容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时医学对生命规律的独特的精辟的认识。

九 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十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了破坏,导致脏腑经络、阴 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可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当、外伤、胎传等。中医学对病 因的认识,是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推求而得来的,并能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之为审证求因或辨证求因。按照症状、体征、证候来建立病因 概念,是中医学确认病因的特殊标准和主要特点。

十一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机理的学说。其内容包括发病机理、病变机理和 病程演化机理三部分。

十二 发病机理: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般规律的学说。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 所凑,其气必虚”。病变机理简称病机、病理,是研究人体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精,津液失常以及脏腑经络失常等病理变化的一般 规律。病程演变机理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一般规律的学说,包括病位传变、病理转化、疾病转归与复发等。

十三 诊法辨证:诊法,指望、 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简称四诊。望诊是对患者的神色、形态、五官、舌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从患者 语言、呼吸等声音以及由患者体内排出的气味以辨别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及知情者的询问,以了解患者平时的健康状态、发病原因。、病情经过和患者的 自觉症状等。切诊是诊察病人的脉象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变化酌情况c在四诊之中,以望神、望面色、舌诊、问诊、脉诊为要。四诊各有其特定的诊察内 容,不能互相取代,必须四诊合参,才能系统而全面地获得临床资料,为辨证提供可靠依据。

十四 辨证即分析、辨识疾病的证候,即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为依据,对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判断为何种证候,为论治提供依据。

十五 预防: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采取积极的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治未病”,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十六 既病防变:既病防变指未病之时,注重防患于未然。一旦发病,当注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早期诊断以防止疾 病由轻浅而危笃,所谓“见微知著,弥患于末萌,是为上工”(《医学心悟》)早期治疗则可截断病邪传变途径,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防止疾病传变。早期诊断、早 期治疗,是既病防变的关键,一方面可控制病邪蔓延,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正气的过度损耗,易于治疗和恢复健康。

十七 治则: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法则或 原则,是治疗疾病的观念和确定治法的原则,对临床立法、处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治病求本、知常达变、因势利导和以平为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观念。而正治 反治、治标治本、燮理阴阳、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形神兼顾、病证相参、因异制宜等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治法是在治则指导下所确定的具体治疗措施, 治则指导治法,而治法体现治则。

十八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为 中医学术的基本特色。所谓“理”,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所谓“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所谓“方”,是根据 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所谓“药”,指对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论治是在辨证基础 上拟定出治疗措施,辨证与论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十九 康复:康复,又名平复、康 健。康复是指改善或恢复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即采用各种措施对先天或后天各种因素造成的脏腑组织功能衰退或功能障碍进行医疗,从而使其生理功能得以改 善或恢复。康复不仅是身体的复健,而且更重要的是心神的康复,故中医学认为康复是身心的康复。中医学康复的基本观点为整体康复、辨证康复和功能康复。根据 天人相应,人与自然、社会相统一的观点,通过顺应自然,适应社会,整体调治,达到人体形神统一。整体康复的思想,称为整体康复观。辨证康复是辨证论治在康 复中的具体体现。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并选择适当的康复方法,促使患者康复的思想,称为辨证康复观。根据中医学的恒动观,注重功能训练, 运动形体,促进气血流通,以恢复患者脏腑生理功能和生活、工作能力的思想,称之为功能康复观。

预防、治疗和康复是中医学同疾病作斗争的三种不同而又密不可分的理论和方法,对临床医疗实践,保障人们的健康长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医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

就学术分类而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学科群,以基础与应用分,则可分为基础学科和应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整个现代中医学科群的基础,其主要内容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病因病机,以及预防治则康复等学说。

整体观念的内容

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部组织、器官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认为四时气候、地土方宜、周围环境等因素对人体生理病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性,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这就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2)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3)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④人与社会的统一性⑤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中医学的天人合一观强 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总之,中医治疗学强调治病要因时、因地、因 人制宜,要从整体出发,全面了解和分析病情,不但要注重病变的局部情况、病变所在脏腑的病理变化,而且更要注重病变脏腑与其他脏腑的关系,把握整体阴阳气 血失调的情况,并从协调整体阴阳、气血、脏腑平衡关系出发,扶正祛邪,消除病邪对全身的影响,切断病邪在机体脏腑之间所造成的连锁病理反应,通过整体作用 于局部,从而达到消除病邪、治愈疾病的目的。辨证论治实质上就是整体治疗观的体现。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天地人三才一体,人生活 在天地之间、时空之内,人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置人于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化之中,以分析其机能状态,结合环境变化的各种因 素进行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一系列医学实践活动,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所以要求医生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中医学基于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观”的“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阴阳的普遍性: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的相对性: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3.阴阳的关联性:阴阳的关联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应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一对矛盾,才能用阴阳来说明,如天与地、昼与夜、寒与热等等。

用 五行相生说明脏腑之间的联系:如木生火,即肝木济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火生土,即心火温脾土,心主血 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营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气,化生气血,转输 精微以充肺,促进肺主气的功能,使之宣肃正常。金生水,即肺金养肾水,肺主清肃,肾主藏精,肺气肃降有助于肾藏精、纳气、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肾水滋肝 木,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发挥。这种五脏相互滋生的关系,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论来阐明的。

用五行相克说明五脏间的 相互制约关系:如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能制约心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属金,心属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约肺金,如心火之 阳热,可抑制肺气清肃之太过。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约肝木,如肺气清肃太过,可抑制肝阳的上亢。脾属土,肝属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约脾 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肾属水,脾属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约肾水,如脾土的运化,能防止肾水的泛滥。这种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就是用五 行相克理论来说明的。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 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 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对立统 一。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养肝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者肝阳偏亢之证。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

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

这里必须说明,就五行生克关系而言,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但是,我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的脾肾阳虚之证,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是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该证表现为久咳不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脉弱等。

金 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金水相生是肺肾同治的方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时病论. 卷之四》)。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表现为咳嗽气逆,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 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属此法范畴,适用于木旺克土之证,临床表现为胸闷胁胀,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或秘或溏或脘痞腹痛,嗳气,矢气等。

培土制水法: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又称敦土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候。

若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常见于水肿证,这是水反克土。治当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所谓培土制水法,是用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所致的水肿胀满之证。如以脾虚为主,则重在温运脾阳;若以肾虚为主,则重在温阳利水,实际上是脾肾同治法。

佐金平木法: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临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火刑金”。表现为胁痛,口苦,咳嗽,痰中带血,急躁烦闷,脉弦数等。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该证表现为腰膝酸痛,心烦失眠,遗精等。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

但必须指出,肾为水火之脏,肾阴虚亦能使相火偏亢,出现梦遗、耳鸣、喉痛、咽干等,也称水不制火,这种属于一脏本身水火阴阳的偏盛偏衰,不能与五行生克的水不克火混为一谈。

指导针灸取穴:在针灸疗法上,针灸医学将手足十二经四肢末端的穴位分属于五行,即井、荥、俞、经、合五种穴位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

中医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哲学基础是?思维方法是?生理病理学基础是?主要治疗原则是?

中医的研究对象是人,主要研究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规律,以及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等问题,精气、阴阳、五行是其哲学基础与思维方法,整体观念是其主导思想,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体质、病因病机是其生理病理学基础,主要治疗原则是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分别是什么?请简述你的专长如何体现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全过程。整体观念主要是两个方面:【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等全身组织器官联成有机的整体。【2】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包括五脏一体、形神一体、人与自然一体、人与社会一体等。

辩证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收集临床第一手资料的独特方法。通过四诊合参,以探求病因,确定病灶,审视症候,观察病情的变化,综合起来以指定治疗法则和拟定针灸处方。对同一个患者或同一种病种的不同阶段,都要重新全面四诊,以利于制定下一阶段的针治方案。

在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时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五步为序,

【1】脏腑经络定位。就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疾病的位置,确定患者的疾病在哪个脏腑,哪条经络。

【2】定性,就是综合患者复杂多变的多方面疾病变化,从而判定疾病的性质。定性的方法是采用八钢辩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3】定位和定性相结合。临床上以中医理论为依据,推求病之原因,明确地辨别疾病的性质,观察病之部位和变化,准确地辨别疾病,认识疾病。如膝关节疼痛,痛在外侧,劳累后加剧,畏风喜热,定位在少阳,定性为虚寒型,两者合参,为少阳经脉气血虚弱,筋失所养。

【4】辨标本.从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抓住本质,确定哪一个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起主导作用,才能决定治疗措施。

【5】通过以上分析,病位定,病性定,从病理变化的分析中抓住疾病的关键,确定病之标本缓急及治疗大法,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配穴成方,或针或灸,或补或泻,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功能趋于和调,病可愈。

辩证与辩病的区别。

病是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人体的完整生命过程。证:发病

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类型。症:病的外在状态,是病的不适表现。辩证是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有八纲辨证,病因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辩证,卫气营血辩证,三焦辨证等。辩证既包括四诊检查所得,又包括内外致病因素及病位,全面而又具体地判断疾病在一定阶段的特殊性质和主要矛盾。而辨病则是按照辩证所得,与多种相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比较,同时进一步指导辩证,得出疾病的结论。总之,病是从辩证得来的,一种病有一种病的变化规律,这个病的变化规律反过来又指导辩证。辩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二者不可偏废。

一 藏象学说 是研究脏腑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极其相互关系的学说。以心 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 胃 大小肠 膀胱,三焦等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所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通一。它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对中医诊治与预防疾病养生与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二 脏腑组成: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臑 髓 骨 脉 胆 女子胞)。

五脏属于实质性器官,藏精气,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六腑属于官腔器官,主传化物,起消化吸收,输送,排泄的作用。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五脏 五脏具有化生好热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神明 藏神志 主血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窍为舌,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应夏。《素问 六节藏象论篇》“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是对心生理功能很好的概括。

生理功能:心主血脉(行血,生血) 主神志,藏神。

神的含义 :(一)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功能和规律。(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三)人们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生理特性:心为阳脏而主阳气,心与夏气相通应。

二肺

“娇脏” 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为气之主,魄之处。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为“相傅之官”,助心行血,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窍为鼻,是体内外气体交换及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天气通于肺”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华盖” ,为五脏之长,与秋相应。

生理功能:肺主气(天气通于肺)司呼吸,主宣发主肃降 主行水 主治节,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在液为涕。

生理特性:肺为华盖 肺为娇脏,与秋气相应。

1肺主气司呼吸 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两个方面。一是主司呼吸,惊醒体内外交换,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吐故纳新,从而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天气通于肺”二是主一身之气,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诸气的作用,一是生成,二是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肺为“相傅之官”而主治节肺能辅助心,治理调节全身,是人体各脏腑组织依照一定的规律,协调统一的进行其生理活动。

3肺主宣发 外合皮毛。

4肺主肃降,通调水道 肺气以肃降下行为顺,肺气肃

降可使津液下行,将脾传输于肺的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内灌与五脏,则肾有所藏,此即金能生水。肺气的不断肃降,在促进水液代谢,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又有重要的作用,气行则水行,肺气肃降才能使水道通调而下行膀胱。故《素问 经脉别论篇》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5肺在志为忧 悲则气消

6肺在液为涕

6 肺在窍为鼻

三 脾

居中焦,在体合肉 其华在唇 开窍于口,五行属土,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主肌肉四肢。脾和胃相表里。生理功能是 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为营卫气血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养,为后天之本。

1脾主运化:(1)运化水谷精微“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五味入味,由脾步散,故五味出焉”这里的“行”“布散”“散精”都是指脾的运化功能。(2)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正常的水液代谢,必须通过脾上输于肺,由肺宣发肃降,步散到全身,以濡润周身。“脾主灌溉”脾不运化则“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脾主统血。“脾裹血,温五脏”“人体五脏之血,全赖脾气统摄”

3脾主升清 脾气运动的特点,是以升清为主。

4 脾主肌肉四肢。人体的肌肉,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营养,营养充足。则肌肉丰满健壮。

5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

6 脾在液为涎

7脾在窍为口 其华在唇

四 肝

主疏泄,主藏血。能贮藏与调节全身血液,具有畅达气机和精神情志的调节功能。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藏魂。“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1肝主疏泄 “风木之脏”肝的疏泄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情志方面(2)消化方面

2肝主藏血 是指肝脏有储存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人卧血归于肝”

3肝在志为怒“怒伤肝”

4肝在液为泪

5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主身之筋膜”“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

6肝在窍为目

五肾

肾藏精,主骨生髓,主水,司下焦之开合,主纳气。肾精受之于先天,为生殖之源,肾气由肾精而化,为人身诸气之根,是生长发育的原动力为“先天之本”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五行属水,在志为惊恐,在液为唾。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本源,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和推动作用。

2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是通过肾阳对水液的气化作用来实现的。(1)对诸脏腑的气化功能具有主持促进作用。“肾者水脏,主津液”

升清泄浊,司膀胱开合

3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4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5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6在液为唾

7在窍为耳或二阴

(二)六腑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合称六腑。主要生理功能特点是受纳,腐熟水谷,散布津液,传化糟粕,宜泻而不宜藏,为“传化之府”。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降为顺。

(1) 胆 居六腑之首,为“中精之府”,又主决断,为“中正之官”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贮藏和排泄胆汁,调节脏腑气机。

(2)胃 生理功能 收纳 腐熟水谷,主降浊 并具有喜湿恶燥的特性。

(3)小肠 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沁别清浊,与心相表里,共应与舌。

(4) 大肠 传化之腑,主传导'变化和津液吸收,与肺共应皮毛而相互表里,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5)膀胱 司开合,为津液之腑。储存津液,排泄尿液。与肾相表里,共司气化。

(6)三焦 最大的脏腑,有“孤腑“之称。主升降诸气,通行水液。运行水谷,为五脏六腑之总司。主要生理功能,一通行元气,调整全身气化,,二能疏通水道,运行水谷,三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三焦整体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2)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分部功能:(1)上焦如雾,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2)中焦如沤是指中交主腐熟水谷,蒸化津液,化生营血的作用。(3)下焦如渎 是指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水液废物质的作用。

(三)奇恒之腑

脑 脑为精明之府,为髓海,”诸髓者,皆属于脑”,通于眼 耳 鼻口,与感觉有关

髓 骨者髓之府”。髓充骨, 髓化血 髓养脑

骨 骨为干,支持形体,保护内脏。

脉 脉为血府,为气血运行通道;运行气血,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全身。

女子胞 主持月经 孕育胎儿

脏腑之间的关系:“内连脏腑,外络肢节” 以五脏六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与六腑肢体官窍相配合,彼此相互配合,协调共济,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滋生 阴阳表里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相互滋生,相互制约。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两脏同居上焦而“肺朝百脉”心血与肺气是相互依存的,学的运行要靠起的推动,而气的敷布也要靠血的运载。

心与脾:心主血,脾生血,脾气足则血有生化之源,血液运行靠心气推动,也靠脾气之统摄。所以心脾的关系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方面。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主要变现的血液和情志两方面。心主血是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是贮藏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心与肝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心与肾:心主血,肾藏精,精血互生。心属阳,其性属火,位居于上。肾属阴,其性属阴,位居于下。心与肾的关系是水火相济的关系。

脾与肺:主要在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个方面。“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呼吸之气,两者结合化为宗气,宗气是全身之气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肺中所需的津气,要靠脾运化水谷精微来供应。

肺与肝: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肺居上焦,其气肃降,肝居下焦,其气生发。“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

肺与肾: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两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之阴又互相滋养。

肝与脾: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生血而司运化,“脾之升从乎肝,胃之降从乎胆

脾与肾 脾生血,肾藏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与后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

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藏,精与血是相互资生的,肝血有赖肾精的滋养,肾精也不断得到肝血所化之精的填充,“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相互影响,互相配合,相互影响。六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导化物,在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排泄等一系列功能活动中,密切联系,相互配合,互相起着重要作用。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阴阳表里的关系“脏腑相合”协调共济,互相配合。

心与小肠:相互表里,相互配合。

肺与大肠,经脉相互络属,相互配合,协调一直。

脾与胃 经脉相互络属,表里相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气主降浊。

肝与胆 经脉相互络属 密切相关。

肾与膀胱 肾司二阴,主水液,与膀胱相络属,为表里。膀胱的开阖作用取决于肾的气化功能。

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补益脾胃调经以调其本,疏通三焦,从而以气调筋骨滋补肝肾,避免病情转归至心肺。

经络

一 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营卫的运行径路。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其主要生理功能有两个方面(1)通表里,贯上下,联系全身。(2)行气血,营阴阳。

二 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路径,是从手太阴肺经云门开始,顺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按照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通的顺序到足厥阴肝经的最后一个穴期门穴,又连接手太阴肺经,由表入里,由内达外如环无端 阴阳相贯,周流不息,循环往复。十二经络走行的方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手三阴经。相表里经衔接于四肢末端,同名阴经衔接于心胸,同名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六腑的经脉称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六脏(加心包)的经脉属阴经,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三 经络的主要特点:内属脏腑,外络肢节

组合特点:阴阳配合,脏腑属络。五行联系三个特点

阴阳配合:六部分是由阴阳两脏配合而成:太阴配太阳 少阴配太阳 厥阴配少阳。“表里相合” :手足三阴为里 手足三阳为表。

脏腑属络 经络的主要特点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根据十二经分布脏腑的原则,每一条经脉必和一个脏腑相统属,又必和另一个脏腑相联络,这种“属”一个脏腑和“络”一个脏腑的关系,叫做属络。

五行联系 十二经脉除了按照阴阳学说分别表里和属络脏腑外,同时还根据五行生克原理,来说明各条经脉之间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叫属脏腑。根据它的特性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

1手太阴肺经:

病候:腹部胀满,咳嗽,锁骨上窝痛,胸闷 视觉模糊 前臂气血阻逆厥冷 麻木 疼痛

主治:主治 咳嗽 喘息 气粗 心烦不安 胸部满闷 上臂前臂的内侧前面(经脉所过)酸疼或厥冷 。

实症: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 小便频数 口鼻嘘气

虚症: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编颜色改变

2手阳明大肠经

病候:牙齿疼 颈部肿胀

主治在;主治有关“津”方面发生的病候:眼睛昏黄 口干 鼻塞 流清涕或出血,咽喉痛 肩前 上臂疼 食指疼而不好运用。气盛有余则经脉所过部分发热 肿胀,气虚则发冷 战栗不容易回暖。

3足阳明胃经

病候:发冷 喜伸懒腰 屡屡呵欠,颜面黯黑。病发时 厌恶他人和火光 听到木器声就惕惕慌慌。严重的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腹部胀满。还可发生小腿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主治有关“血”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躁狂、疟疾、温热病、自汗出、鼻塞流涕或出血、口眼歪斜,唇生疱疹、颈部肿,喉咙痛、大腹水肿、膝关节肿痛,以及胸前、乳部、气街(气冲穴部)、腹股沟部、大腿前、小腿外侧、足背连线上之疼痛,足中趾不能运用。凡属气盛有余的症状,则身体前面发冷、寒战,胃部寒冷则感到胀满。

足太阴脾经

病候:舌根部发强,呕逆,胃脘疼,腹胀,嗳气,大便或矢气后感到轻松,身体沉重无力。

主治 舌根疼 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 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疼,大便唐,腹有痞块 泄利 小便不通 黄疸 厥冷 足大趾不能运用,大腿和小腿内测疼。不能安睡,勉强站立

5手少阴心经

病候:咽喉干燥,胸痛,口渴欲饮水;还可发为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心”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发黄,胸肋疼痛,上臂、前臂内侧后边痛或厥冷,手掌心热痛。

6手太阳小肠经

病候:喉咙痛,颌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如牵引,上臂痛如折断。

本经所属腧穴主治有关“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耳聋,眼睛昏黄,面颊肿,颈部、颌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侧后边痛。

足太阳膀胱经

病候:头重痛,眼睛似将脱出,后项强直,脊背痛,腰似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腓肠肌如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主治有关“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痔,疟疾,躁狂、癫痫,头脑后项痛,眼睛昏黄,流泪,鼻塞、多涕或出血,后项、背腰部、骶尾部、膝弯、腓肠肌、脚部都可发生病痛,小脚趾不好运用。

足少阴肾经

病候:饥饿而不想进食,面色晦暗,咳嗦痰唾带血,气急,坐下及想起,两目视物模糊不清,心悬空而不安,有饥饿之感,肾气虚的容易发生恐惧,心中怦怦跳动,好像有人要捉捕一样,还可发生为“骨”方面深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 麻木 酸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主治有关“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口热,舌干燥 咽部发肿,气上逆,咽喉发干而疼,黄疸 腹泻 脊柱大腿内侧后面疼痛,萎软 厥冷 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手厥阴心包经

病候:心中热,前臂和肘弯强急 腋窝部肿胀 甚至胸中满闷 心跳不宁 面赤 眼睛昏黄 喜笑不止

本经所属腧穴主治有关“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 心疼 掌心发热

10手少阳三焦经

病候:耳聋耳鸣 咽喉肿痛

本经所属腧穴主治有关“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自汗出,目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均可发生病痛,无名指运动欠灵活。

11.足少阳胆经

病候:口苦,叹息,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像蒙着微薄的灰尘,体无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主治有关“骨”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头痛,颞痛,眼睛外眦痛,缺盆(锁骨上窝)中肿痛,腋下肿,腋下瘰疠、自汗出,战栗发冷,疟疾,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致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关节都痠痛,小趾侧的次趾(足无名趾)不好运用。

12.足厥阴肝经

病候:腰痛不能前俯后仰,男子可出现小肠疝气,女子可出现小腹肿胀,严重的则咽喉干,面部似有灰尘,毫无血色。

本经所属腧穴主治肝病,胸满、腹泻,呕逆、疝气,以及小便闭涩。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

奇经八脉的作用:它对十二经脉 经别 络脉气着广泛的联系作用,并有主导地调节全身气血的盛衰。

沟通 联络的作用

统帅 主导的作用

渗灌 调节的作用

督脉

功能: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帅’督促的作用。“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暂无的功能活动均与督脉有关“为阳脉之都纲”。多于手足三阳经交汇 大椎是气集中点,与带脉出于第二腰椎 阳维交会与风府哑门,又络脑,与脑和脊髓关系密切。后溪通于督脉。

病候:“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大人癫疾 小二惊痫 冲疝,癃闭 遗尿 痔疾 女子不育

任脉

功能:(1)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 总任的作用。“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 足三阴与任脉交会于中极关元,阴维与任脉交汇于天突 廉泉,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穴。足三阴经上交于手三阴经。

(2)有“主胞胎”的功能

病候:疝气 白带 月经不调 不育 小便不利 遗尿 遗精 阴中疼

冲脉

功能: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有“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和“血海”之称“血室”

病候:月经不调 不孕 漏胎 小产 气急 胸腹疼 气上冲于心

带脉

功能:约束诸经

病候:月经不调 赤白带下腰脊疼 痿症

阴跷脉

病候:

阳跷脉

功能: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关系到下肢的灵活。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病候:阴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肌肉迟缓而内侧拘急,阳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迟缓而外侧拘急。申脉穴通于阳跷,照海穴通于阴跷脉

7.阴维脉

8.阳维脉

功能:维系 联络全身阴经 阳经 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

病候:阳维脉发病 出现发冷 发热等外感热病表症“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发病则出现心疼 胃疼 胸腹疼等里症“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脉主表症,阴维脉主里症。外关通阳维脉,内关通阴维脉

颈肩腰腿疼和督脉手足三阳三阴经密切相关。

阴阳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了阴阳变化的规律,具体来讲有:对立制约、互根互用、阴阳消长、交感互藏、相互转化、自和平衡。阴阳指导临床诊疗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首先,辩证论治中以阴阳为辩证总纲,表证、热症、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都属阴。阴阳又是划分脏腑、经络、气血生理病理功能的重要方法。

阴平阳秘中的平和秘都是一个意思“平衡”,阴平即阴气平衡,阳秘即阳气固守.是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的相对平衡.《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以求统一,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并能滋养真阳收敛(阴平);真阳要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并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阳秘)。

阴阳偏盛:损有余而补不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阳偏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以求阳,阳中以求阴。

五行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代表的五种事物属性及其运行规律。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乘、相侮。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是过克,相侮是反克。五行在指导临床诊疗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说明了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在诊断时可以帮助判断疾病的传变,在针灸时的五腧穴也有其五行属性,阴经从井穴开始为木火土金水,阳经则为金水木火土。五输穴中急病针刺井穴、荥(xing2)穴,慢病针刺经穴、合穴,急慢病皆可取输穴。

精气的主要组成:

精:包括气血精液等人体一切为物质。按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按部位可分为各脏腑之精,按功能可分为生殖之精和营养之精。

气有元气(先天)宗气(后天)水谷之气和淸气(自然界)。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三者中尤为重要)肺为生气之主。

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营养作用

气的分类;元气 宗气 营气 卫气 脏腑之气 中气 经气

气的运行:升降出入

气的病症:气虚 气陷 气滞 气逆

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流布全省 运行不息 营养和滋润五脏六腑 皮肉筋骨。有血虚症 血瘀证 血热症 血寒症

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为气母

气与津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气能载津

津液与血的关系:津血同源: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

精气神的关系:精是神的物质基础 身之本 气之源,神之由;精能生神,神能御精,气是生命的动力 气能生神

病因学说

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的特点及临床表现的理论知识,就是病因学说。中医通过辩证审因和以病审因

病因有(1)外感,包括六淫 疫疠(2)外伤 寄生虫和虫兽伤(3)内伤 包括七情 饮食 劳逸等(4)痰饮和淤血

1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致病特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1)多于季节气候和基础环境有关

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又可两种以上夹杂侵犯人体而致病

在发病过程中可以相互影响 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发病途径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

由于时令不同,不同的气候影响不同的脏腑,继而发生相应的关系。

风邪: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阳邪,其性开泻,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风邪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风与肝相应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多见疼痛症状,寒性收引,寒与肾相应。

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生散,耗气伤津,暑多夹湿。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湿易损伤阳气,湿性重浊而趋下,湿性粘滞,易伤阴位

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邪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耗伤阴津耗 生风动血,易发肿疮。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于内伤病的一类致病因素。,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的精气,肝的精气,脾的精气,肺的精气,肾的精气所化生,故常称“五志”七情对气的影响:不同的情志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明,各种情志刺激均先伤心神而后涉及他脏。情志所伤,以心肝肾为多见。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主要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怒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情志的异常变化,首先影响的是心的功能,然后再影响其他脏腑,使脏腑功能紊乱。

疾病的传变:表里相传 上下想穿 左右相传 暂无相传

病机:

病机:疾病的发生 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包括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气机升降失常

诊法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收集临床第一手资料的独特方法。通过四诊合参,以探求病因,确定病灶,审视症候,观察病情的变化,综合起来以指定治疗法则和拟定针灸处方。对同一个患者或同一种病种的不同阶段,都要重新全面四诊,以利于制定下一阶段的针治方案。

舌诊

舌质颜色: 淡白舌 红舌 绛舌 紫舌四种

淡白舌,主虚寒症 阳虚 气虚 血虚病症

(2)红舌 主热症 可见历史热症 阴虚内热症

(3)绛舌 主热盛 见于外感病 多为热邪传入营分血分;见于内伤杂病,多为阴虚火旺。

(4)紫舌 主病有寒热之分。绛紫色深,干枯少津 多为邪热炽盛。阴液损伤。血气雍滞之征 淡紫或青紫湿润,多为阴寒内盛,气血凝涩所致。舌上有紫色斑点。多为淤血之症。

舌型 主要观察舌质的荣枯老嫩以及形体的异常变化如肿胀 瘦薄 裂纹 齿痕及芒刺。

舌态主要观察舌体运动变化 如强硬 震颤 歪斜 短缩 吐弄等

望舌苔 主要有白苔 黄苔 灰苔和黑苔

白苔 主表证 寒证。寒证苔多薄白 寒证苔多白厚

黄苔主里证 热症

灰黑苔 主里证 热症 寒证

按诊

按诊是对病人的肌肤 手足 脘腹及其病变部位的触 摸 按 压,以观察疾病的变化 如或热或凉 或硬或软 或拒按或喜按等,从而推断疾病的部位和性质。

按肌表 主要观察肌表的寒热 荣枯 润燥以及肿胀等

按手足。按诊手足的温凉,可以判断阳气的盛衰

按脘腹 胸骨以下部位,又叫心下。按之硬而疼的 是结胸属实 ,心下满但按之濡软而不疼的是痞证,属虚。心下坚硬,大如盘,边如旋杯,为水饮内停。按腹部 喜按属虚,拒按属实叩之如鼓,小便自利者,属气胀。按之如裹裹水,小便不利者 是水臌,腹内有肿块,按之坚硬,推之不移,且痛有定处。多属血瘀为积,肿块时聚时散 或按之无形,痛无定处,为聚,多属气滞 若腹疼绕脐 左下腹部按之有累累包快,应考虑为燥屎。腹有积聚,按之硬,且可移动聚散,可见虫积,右侧少腹按之疼痛,尤其以重按后突然放手而疼痛更为剧烈的,多是肠痈

经络诊断(1)根据经络的特异联系诊断 如心火上炎引起舌尖赤疼 肝火上升引起两目红赤 肾虚所致耳聋 足跟痛等

根据经络循行部位的病候诊断

腧穴诊断 “用针者,必先查其经络之虚实 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 而下之”“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 睹其应 而知五脏之害矣”

腧穴诊断,或称穴位诊断,是偷偷难过检查体表穴位进行边并,辩证的一种诊断方法。

机体患病时 常在体表的穴位或部位出现病理性反应。如感觉过敏或压痛,局部组织板结,松软 凹陷 隆起或出现结节 条索状物 丘疹 色泽改变

辩证的方法和内容:

方法有八纲辩证 脏腑辩证 经络辩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等方法 其中八纲辩证是总纲,概括了各种辩证的共性。

临床辨证在于推求其病因 病性 病位和病机

(一)八纲辩证:表里 寒热 虚实 阴阳

表里辩证是辨别病位和病势的纲领,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虚实辩证是辨别人体正邪盛衰的纲领,阴阳是八钢的总纲,

表 热 实属阳,里 寒虚属阴,阴阳寓于表里寒热虚实之中,又能概括这六个方面。一切疾病均是阴阳失调所致,由于阴阳盛衰的不同,而形成多种复杂病症,故阴阳辩证能够将所有疾病,分为阴阳两种性质相反的症候,从而为临床指明方向。

(二) 脏腑辩证

脏腑辩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惊醒分析归纳,借以弹球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正邪盛衰等情况的一种方法。它综合了其他各种辩证方法的主要内容,尤其适合于内伤杂病。

包括脏病辩证 腑病辨证 脏腑兼病辩证

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 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1 心与小肠病辩证: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藏神,心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心的病变多表现在血脉和情志方面的异常。心病常见心悸 怔仲 心痛 心烦 失眠多梦 健忘 澹语等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化物 具有分清别浊的功能,小肠有病常见大小便失禁

心气虚 心阳虚与心阳暴脱

心血虚,心阴虚

心脉痹阻

痰迷心窍

痰火扰心

心火亢盛

小肠实热

2 肺与大肠辩证:肺居胸中,上连气管’喉咙,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清浊之气交换的场所,肺又能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而为水之上源。肺之经脉下络大肠,与大肠相表里。肺的病变多见呼吸异常,卫外不固和水液代谢失职。其主要症状有咳嗽 气喘 咳痰 胸疼 咳血

大肠主传导,大肠病变多因传导失常而见便秘,泄泻等症状。

肺气虚

肺阴虚

风寒束肺

风热犯肺

燥邪犯肺

肺热雍盛

痰饮停肺

大肠湿热

肠虚滑泄

大肠津亏

3 脾与胃病辩证:脾胃共处中焦,经脉相互络属,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使水谷精微得以输布,水湿得以排泄,脾还具有主统血 主肌肉 主四肢的功能 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脾病以运化失职而气血亏虚,水湿内停,以及不能统血,内脏下垂为多见。脾病常见腹胀隐痛、便溏、肥胖、浮肿、出血等症状。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后天之本。胃病多见受纳、消化功能障碍,胃气不和或上逆的现象。常见脘腹疼痛、嗳气、呃逆、呕吐等症状。

脾气虚

脾阳虚

中气下陷

脾不统血

寒湿困脾

胃热蕴脾

胃阴虚

食滞胃脘

胃寒证

胃热证

4 肝与胆病辩证:肝位于右肋,胆附于肝,二者经络相互络属,为表里关系。肝主疏泄,主藏血,具有舒畅气机,调节情志,疏泄胆汁,贮藏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肝又主筋,开窍于目。肝的病变主要反映在情绪异常,筋脉不利,月经不调,以及目疾、阴部病变等方面。肝病常见症状有烦躁易怒、头痛眩晕、肢体震颤、手足抽搐、胸胁胀痛、少腹胀痛、胸胁窜痛、少腹窜痛、目赤、睾丸胀痛等。

胆能够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以助消化;与情志活动亦有关。胆病多见胆汁排泄异常和情绪异常,常见症状口苦、目黄、肌肤发黄、胆怯、惊悸、失眠等症状。

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肝血虚

肝阴虚

肝阳上亢

肝风内动

寒滞肝脉

肝胆湿热

胆郁痰扰

5 肾与膀胱病辩证:肾位于腰部,肾藏精,是生殖、生长发育的根本。肾寄命火,为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肾又主水,主纳气。肾气通于二阴,开窍于耳。肾的病变反映在生长发育异常、生殖异常、呼吸异常、听觉异常、二便异常、水液代谢失调等方面。肾病常见症状有腰膝酸痛、耳鸣耳聋、齿摇发脱、阳痿遗精、精少不育、经闭不孕、水肿、大小便异常等。

膀胱具有贮尿和排尿功能。膀胱病变多有排尿异常和尿液改变,可见尿频、尿急、尿痛、尿闭、遗尿、小便失禁等症状。

肾阳虚

肾阴虚

肾精不足

肾气不固

肾不纳气

膀胱湿热

6脏腑兼病辩证

心肾不交

心肾阳虚

心肺气虚

心脾两虚

心肝血虚

肝火犯肺

肝脾不调

肝胃不和

肝肾阴虚

脾肾阳虚

脾肺气虚

肺肾阴虚

经络辩证

经络辩证是根据脏腑气血等理论,从整体出发,对病人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病因'病性。病位和病机的一种方法。

经络是人体内脏与体表联系的渠道,病邪从皮毛侵入人体,首先影响经脉,进而传入脏腑,反之,内脏发生病变,同样也能通过经络反映与体表,在体表出现各种反应,如压疼 结节 皮肤色泽 温度的改变临床辨证,可根据经脉循行部位和脏腑的生理特点,确定其病症属于某经 某脏 某腑

的病变。如头疼一病,因部位不同,而选经配穴也不同,足阳明胃经行于前额,故前额疼称“阳明头痛”治疗以取阳明经为主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侧部,故称“少阳头痛”治疗以取少阳经穴为主,厥阴经会与头顶,故称头顶疼为“厥阴头疼”,治疗以取厥阴经穴为主,太阳经脉循行于头枕部,故枕后疼称为“太阳头疼”

四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表现,从人体正气强弱 病邪盛衰 病情轻重和病势进退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病症的。六经辨证而创立,标志着中医学辨证论治独特思想体系的形成。它是东汉张仲景首先提出的。有六类证型,即太阳病症 阳明病证 少阳病证 和称三阳病症能:太阴病症,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合称三阴病症。三阳病症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多属热症 实证,为病体正盛邪实,三阴病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多属寒证 虚症,为病体证虚邪盛。六经病在传变过程中,彼此往往互相影响而出现会病。

五 卫气营血辨证:是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为卫气营血四个不同阶段的症候类型,借以说明病位深浅,病情轻重 以及各阶段的病理变化和传变规律。它是清代叶天士创立,主要用于外感温热病

六 三焦辨证 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用以讨论温热病的辩证方法。

针灸治疗的特点

1.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医者临证须做到五明:一明病属何病;二明病属何症,三明症属何经,四明治在何经,取用何穴,五明施用何术。

2任何疗法都不是万能的,针灸对某些疾病疗效好,而对另一些疾病疗效差,因此,临床先明病者所患何病,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如腰疼是针灸临床的常见病,可分为器质性腰疼(腰椎骨结核,骨肿瘤,以及由于内脏器官疾病引起的症状性腰疼)和功能性腰疼(如因受寒。外伤。劳累过度引起的腰疼)两大类。若不辨病,前者经多次治疗无效,后者经一次弹拨昆仑而愈,医者亦莫名其妙。

3现代检查手段日益完备,我们辨病因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和病名,辩证论治当宗祖国医学之法则,取其长补其短,是发展针灸事业的捷径。

4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临床离不开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指导。

5针灸临证,除运用八钢,脏腑,气血,病因等辩证方法外,更须要辨清症属何经。是治病必求其本的一个原则问题。辩经的方法,首先对经络,症候要熟悉,然后才能在临证时有目的的对有关经络循行部位和穴位进行检查,主病选主穴,调身加辅穴,辩证选配穴,临证加减穴,妙用校验穴。循经检查的方法:在灵枢 经水篇记载有“审切循扪按”诸法。检查的内容,包括疼痛部位,出现的血络、肿胀、凹陷、温度状况、脉之

盛衰,有关经穴压疼和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

什么是针灸?

针灸是以腧穴为作用点,以经络为传导通路,理论核心是经络学说,通过补虚泻实的不同方法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

&经络辨证的内容是什么?

经络辨证包括十二经脉辨证、奇经八脉辨证和经别经筋皮部辨证三个方面。经络可涉及多个脏腑与器官及相应的症候。4.精气的主要组成。

精:包括气血精液等人体一切为物质。按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按部位可分为各脏腑之精,按功能可分为生殖之精和营养之精。气有元气(先天)宗气(后天)水谷之气和淸气(自然界)。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三者中尤为重要)肺为生气之主。

5.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阴阳消长、相互转化、自和平衡。

心肝脾肺肾的阴阳划分分别是?

心:阳中之阳,肺:阳中之阴,肾:阴中之阴,肝:阴中之阳,脾:阴中之至阴。

8.什么是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中的平和秘都是一个意思“平衡”,阴平即阴气平衡,阳秘即阳气固守.是阴阳两者互相调节而维持的相对平衡.《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与阳相互对抗,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以求统一,取得阴阳之间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并能滋养真阳收敛(阴平);真阳要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并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阳秘)。

9.阴阳偏盛和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损有余而补不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阴阳偏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以求阳,阳中以求阴。

10.请根据专长建立属于你的五脏体系,并简述相关脏腑与其表里脏腑的功能。

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补益脾胃调经以调其本,疏通三焦,从而以气调筋骨滋补肝肾,避免病情转归至心肺

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肝与脾: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同源。肝肾之间阴液互相滋养,精血相生。同居相火,藏泄互用。

脾与胃:五行属土,同居中焦,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胜利过程中期重要作用。纳运相得,升降相因,燥湿相济。

肾与膀胱: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五行属水。相互影响。

心与胆相别通,肝与大肠相别通,脾与小肠相别通,肺与膀胱相别通,肾与三焦相别通,胃与心包相别通。

11.气机运行的运动方式是?气机失调的表现是?

升降出入。气滞、气逆(上逆、横逆、升发过度)、气陷、气脱、气闭。

颈肩腰腿疼是由于肝肾阴虚,筋失所养,以及阳明气虚,筋失温煦所导致。和督脉手足三阳三阴经密切相关。我运用新老十针与华佗夹脊调理脾胃气血,任督二脉,具体取用穴位为手三阳经之手三里,外关,肩井穴,足三阳经之阳陵泉肾经的太溪穴等穴位,通其筋络,理卫阳通补法对肝肾有很大的裨益。

对于颈肩腰腿痛的病因病机以及经穴诊治关系的相关概述:

『1』病因病机:

【1】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2】筋骨劳伤,局部受损,气血瘀滞,经脉失畅。

【3】老年久病,肝肾不足,筋骨失养。

相关经脉:手足三阳经、督脉及肝脾肾三经。

身体各部与经脉相关性分析:

<1>上肢及肩关节——手三阳经为主。

<2>颈及颈椎关节——督脉为先,膀胱经位次,三阳经再次。

<3>胸及胸椎关节——督脉为主,膀胱经位次。

<4>肋及胸肋关节——厥阴、少阳经为主,任脉位次。

<5>腰及腰椎关节——督脉为主,膀胱经、带脉位次,涉及肾经。

<6>臀及髋关节——膀胱经及足三阳经为主。

<7>下肢——足三阳经为主。

<8>膝踝关节——足三阳经为主,足三阴经位次。

经脉病机特点及整体病机特点:

经脉病机:包含因含致痛,因湿致痛,因热致痛,因伤致痛,因瘀致痛,因气致痛——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整体病机:上风下湿中气火

辩证与经穴辨治关系:

【1】红肿热痛运动障碍并见:病及经脉按不同部位有所不同。上肢——手三阳经;下肢——足三阳经,涉及足太阴脾经;躯干——颈背腰部——督脉、膀胱经为主;胸肋部——肝胆经为主。

【2】冷痛:病及阳经——脾经、肾经

疼痛与骨关节病的治疗方法及总体原则:

“以通愈痛”即通经活络止痛;腧穴可选局部阿是穴。

“以温愈痛”即通经散寒止痛;腧穴可选气海、关元、命门,多用灸法。

“以动愈痛”即健骨强筋止痛;腧穴可选大杼、绝骨、阳陵泉、束骨。

“以疏愈痛”即疏肝理气止痛;腧穴可选太冲、合谷。

“以养愈痛”即养血养骨荣筋止痛;腧穴可选血海、膈俞、三阴交。

“以调愈痛”即调补肝肾止痛;腧穴可选肝俞、肾俞、太冲、太溪。

13.三因分类包括?六淫是?

外因(如六淫)内因(如七情)不内外因(如虫兽咬伤、金戈跌仆)。风寒暑湿躁火。

14.简述六淫的生理特性。简述七情对五脏的影响以及七情对气的影响。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风邪:风为阳之邪,故属阳邪,其性开泻,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奏疏开泄,出现头疼汗出恶风等症状。风邪善行而数变,如风疹发病多急,转变也较快。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多见疼痛症状,如偏于寒胜之痹症,见疼痛较据。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伤人多表现阳热亢盛症状。暑性生散,耗气伤津,暑多夹湿。(发热,心烦,口渴,四肢困顿,胸闷恶心,大便溏泄)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可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湿易损伤阳气,外感湿邪,常困顿脾气,使脾阳不振,运化水湿功能减弱,水湿停聚,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症。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温,湿痹,湿疹)。湿性趋下,易伤阴位(下肢水肿,带下,泄痢)

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口鼻干燥毛发不荣,大便干结)燥易伤肺(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入,干咳少痰或痰液胶粘难咳等)

火邪。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神明扰乱,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火易伤津耗气(高热,口渴喜冷饮)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发肿疮。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属于内伤病的一类致病因素。情志活动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因此,喜怒思忧恐分别由心的精气,肝的精气,脾的精气,肺的精气,肾的精气所化生,故常称“五志”七情对气的影响:不同的情志可伤及不同的内脏,即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明,各种情志刺激均先伤心神而后涉及他脏。情志所伤,以心肝肾为多见。情志所伤,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其紊乱。主要病理变化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怒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心为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情志的异常变化,首先影响的是心的功能,然后再影响其他脏腑,使脏腑功能紊乱。

15.什么是正治?又称逆治,逆其症候性质而治,选用方药与疾病性质相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16.什么是反治?又称从治,顺从病症外在假象而治,选用方药与病症假象性质相同。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以补开塞(如久病精血不足导致便秘),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膀胱湿热所致尿频尿急)

17.问诊包括什么?

问诊首当问一般,先问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婚否、民族、职业、籍贯、现住址、工作及单位),一般问完问有关,然后问主诉(主要症状加时间)、现病史(发病过程、恢复情况、诊治经过、现下症状)、个人生活史(个人好恶、生活习惯、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及婚外史、心路历程、小儿出生前后情况等)、家族史(有无遗传病,若有则要有家族中人发病过程、恢复情况、诊治经过、现下症状,显性遗传病问父系家族成员,隐性遗传病问母系家族成员),然后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既往史、过敏史)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经带胎产病相询,妇人疾患几问遍。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

18.望舌包括什么?

舌质、舌苔、舌下脉络。

19.舌的望诊的临床意义。

舌苔:新病,舌质:久病,舌下脉络:是否有心脑血管疾患和瘀证。

寸口脉诊的诊脉方法是?

让患者正坐或低枕平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置脉枕。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医生下指时先用中指按在高骨内侧的桡动脉处定关,再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位,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位。然后运用指力的轻重举按寻循推。如指抚琴,举按寻推。选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端平齐,如抚琴弦,手指弯曲与受诊者呈45度为宜,寸(一般为关上大约一寸,位于腕侧)关(在桡侧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处)尺(一般位于关下大约九分,位于肘侧)都用举(轻指力)按(重指力)寻(中指力)感受脉象,可以三指皆分别按于寸关尺处,是为总按;也可单指按于寸关尺其中一处,是为单按。

颈肩综合征属中医痹症范畴,是项痹与肩痹的结合,因颈肩部肌肉筋膜的慢性劳损或受风寒而导致疼痛、沉重、麻木等症状,中医分为内外二因,内因气血失和与脏腑功能失调,外因风寒湿邪痹阻。邪易从腠理而入,寒凝筋急,阻痹肩凝,治疗当取远部腧穴调气,近取腧穴解筋结、调经络,远取肩痹穴(足三里下一寸,旁开一寸)得气后让患者活动患侧上肢,以促进经络之气畅通。另遵内经“在筋守筋,以筋治筋”的原则,以半刺针法针刺,近取压痛点斜刺、横刺,再近取风池、肩井、肩中俞、巨骨、肩髃、肩贞、秉风、曲垣、曲池、臂臑、合谷、阳陵泉等穴,以通经络、解筋结、畅气血、止痹痛。肩周炎治疗远取腧穴配合动气针法以调气,近取腧穴通经活络,解筋散结,调畅气血。先取健侧肩痹穴,产生针感活动患侧上肢,以求气行血畅,此为动气针法。近取曲池、合谷等促进手阳明大肠经气血调和,是为截法,加灸温通解凝、开结通痹,适合病患体质虚弱感寒之病机。如此远近结合,标本兼顾,扶正祛邪,邪去病愈。

“网球肘”属中医“肘劳”、“伤筋”范畴,本病为劳作较多一侧发病,病因多因用力过度、过久,导致劳伤筋骨,局部筋脉拘挛,气血不通,出现疼痛伴活动受限。此次发病用力不当,致筋伤翻转,疼痛加剧。故针灸治疗遵远取调气、近取调筋、兼顾治骨的原则,调筋当“在筋守筋”,调骨需“在骨守骨”先取对侧阳关、阳陵泉,行提插捻转,得气后嘱病人活动患侧肘臂,是为动气运针法,使气血流通,得气后行补法。远近接合,筋骨并重,始得痊愈。本病伤在筋,动在骨,是为筋骨并重疾患,从经筋肌肉力学分析,多属肘关节反复屈伸劳作所致,在杠杆力作用下,劳伤经筋,劳损肌肉,用半刺和关刺法,多针刺筋结,解结松筋,是治本大法。

腰痹病是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病变或者劳损等而累及临近或周围的脊髓、神经、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引起以腰腿部病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患。中医认为腰椎病病在骨筋,本为肾虚,从经络辨证来看,与督脉足三阴三阳有关。足三阳经筋循腿及腰骶部,足三阴经筋循腿内及阴至腹部。故治腰腿部病症多选病变局部穴位以及次髎穴、环跳、足三里、阳陵泉,以刺激经筋,缓其挛急,止疼,再以老十针补益脾胃,增强肌肉力量以取得良好的疗效。本病分内外二因,内因肝肾不足,筋骨失健,气血失和;外因风寒湿邪侵袭,以致气血筋脉痹阻。

膝痹病是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的相关疾患,主要症状是膝关节酸痛活动不灵活,下蹲困难。中医认为,本疾病病在筋骨,本为肾虚,常治穴位内外膝眼、鹤顶、梁丘、尺泽、阳陵泉(向下斜刺0.5寸)、按揉大杼穴,配合阿是穴局部取穴原则。本人常用心膝胆穴小节令其动,疗效甚佳。该病有内外二因,内因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外因风寒湿邪侵袭造成筋骨伤害,常取阴陵泉、阳陵泉、曲泉等,以半刺或关刺、齐刺之法,多针刺肌腱处,多为斜刺,解筋结,畅气血,通经络。

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脉,在志为喜,其华在面,藏神,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液为汗。肝主藏血,主疏泄,在志为怒,其华在爪,在体合筋,在窍为目,在液为泪。脾主升清,主运化,主统血,在志为思,藏意,其华在唇,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液为涎。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而主治节,在志为悲,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液为涕。肾主纳气,主闭藏,藏精在志为恐,在体合骨,在窍为耳,在液为唾。

滑脉脉象与主病: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主病:主食滞,主痰饮,主实热,主妊娠,主健康年轻人。

浮脉脉象与主病:脉象: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主病:主表证。

沉脉脉象与主病: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病:主里证。

迟脉脉象与主病:脉象: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主病:主寒证。

数脉脉象与主病:脉象:一息五至,去来极速。主病:主热证。

涩脉脉象与主病:脉象:如刀刮竹,往来艰涩。主病:主淤血。

洪脉脉象与主病:脉象:状如波涛,来胜去衰。主病:主里热证。

濡脉脉象与主病:脉象:如帛水中,浮而细软。主病:主虚证,主湿证。

弦脉脉象与主病: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病:主肝胆病,主痰饮,主痛裂纹舌:多由于虚不能运化水湿,属阳虚而湿胜气虚。

红绛舌:正常人舌质的色泽淡红而润。红绛舌由高热伤阴而引起。实热型红绛舌大多由急性温热引起,阴虚型红绛舌,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温热病后期。

紫舌:紫舌主血行不畅。全舌青紫者,其病多是全身性血行瘀滞,舌有紫色斑点者,是瘀血阻滞于某部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色,多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舌淡紫而湿润,可由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紫红舌,绛红舌多为红绛舌的进一步发展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

舌强:见于外感热病入心包,内伤杂病之中风症,亦可热盛伤津或痰浊壅阳所致。

淡白舌: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脱血夺气,若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若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多属阳虚水湿内停。

培土生金的概念: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

华佗夹脊的扎法:华佗夹脊自第一椎至第17椎下,每椎从脊中行,旁开5分,每侧17穴,共计34穴,扎法用盘龙刺(即一组夹脊穴左右两穴交替针刺),留针10——15分钟。

旋冲针的取穴及针刺方法:从痛点远端4——6cm选取1——3点进行15度针刺刺入,旋转冲击1——2分钟。

八会穴:

章门

肝经(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中脘

任脉(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膻中

任脉(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膈俞

膀胱经(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阳陵泉

胆经(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太渊

肺经(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大杼

膀胱经(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绝骨

胆经(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八脉交会穴:公孙(通冲脉)、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小肠经的后溪(通督脉)、膀胱经的申脉(通阳蹻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肺经的列缺(通任脉)、肾经的照海(通阴蹻脉)。

针灸的进针:

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二、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为最常用进针方法。

②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

三、管针进针法:利用金属管或进针器进针。

针灸的补泻:

补法用于各种虚证。

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提插时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进针慢,出针快;针尖随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出针后按闭针孔。这些都是对患者进行补法针刺时需要注意的。

泻法适用于各种实证。

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提插时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进针快而出针要慢;针尖应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患者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出针时不必按闭针孔,还可以摇大针孔。这些操作手法对实证患者有着很好的疗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