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社员一日三餐吃什么?

 新用户85699397 2022-03-03

我在1969年12月 1973年9月在农村插队,身份是知青。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当地社员差别不大。

(1)插队第一年:有商品粮供应,每月都有大米白面豆油,虽然数量不多(豆油每人每月半斤、大米白面加起来每人每月不到十斤),这也很令当地社员羡慕了。但是集体户都是年轻人,又都是干体力活,饭量大,供应粮不够吃。春季夏季给知青补充了一些“返销粮”,秋季粮食打下来了就分新粮。

(2)后来的几年:和社员一样,吃分配的“口粮”,知青当然都按壮劳力分粮,加上集体户的自留地,粮食一般是够吃的,只是大多都是粗粮(玉米高粱),大米很少,因为我插队的地方是山区,水田很少。想吃白面则要去换(用水稻到公社粮库去换小麦,换的很少,就是为了过年过节吃饺子)

(3)蔬菜及副食

集体户自己养猪养鸡,一共养过三口猪。前三年每年养一口,后来招工,集体户人少了就不养了。养鸡最多时也不超过十只,每月吃几次鸡蛋炒菜算是打牙祭了。集体户有菜园子,种的青菜基本够吃,不过都是大路菜(萝卜白菜土豆之类)。

一日三餐情况:分时间段

(1)每年春节后到开春,油水最足,因为春节前杀年猪,猪肉猪油能吃一个多月,每天都能有一顿荤菜。炖白菜炖酸菜炖土豆。也经常能吃到大米饭。

(2)每年的四五月份是最难熬的阶段,每天都是窝头、苞米茬子饭,菜也是清汤寡水或者干脆是咸菜。一星期里能吃一次豆腐就很高兴了。

(3)夏季到秋天,新鲜蔬菜下来不少,但是粮食主要还是陈粮。

(4)秋收以后,新粮下来后日子就好过了。




早晚两餐稀饭,有时稀饭里搭一些山芋等杂粮,或者以山芋等杂粮,中午是干饭。那时没有什么菜,吃肉只有等到逢年过节,而且还不能充量地吃。到了青黄不接的上半年连粥饭都困难了。




不请自来!

六十年代本人不太清楚!但是,进入七十年代后,由于农业生产中,受到种子和肥料的影响,虽然农民们终日劳作,但是,农业单产还是低的要命!

生产队在缴完公粮和统购粮之后,还要留够明年春播的种子,最后已经所剩无几了,只得按照劳动力和人口,再加上工分等的多少来均分紧俏的粮食……!那时候,劳动力越多的人家,所分的粮食也就越多,越是人口多,劳动力少的人家,分得的粮食就越少……!

所以在那个极贫极苦的年代中,绝大多数的人家,粮食是接不上来年的新米上市的!

于是,就有了:“青黄不接”这个词!意思就是,新的粮食还未成熟,去年的粮食早巳经吃完了!中间就形成了一个断档期,这个断档期,就被农民们形象地称为:青黄不接!

于是,农民们想尽各种办法,什么五谷杂粮,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如:野菜,红薯,南瓜,青菜,甚至榆树皮和榆钱……!

由于本人生活在华东地区,自古经济发展就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在七十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这边就留传着一句老话:早晨一块板,中午l“蚯蚓”(面条)钻屁眼(嘴巴),晚上“田鸡(面疙瘩)跳门槛!也就是:早晨一块耙耙,中午一顿面条,晚上还是面食(面疙瘩)!

那时候的早晨,很多人家都是,头天晚上吃不完的青菜,第二天早上同饭同煮,称为:青菜烫饭,一家人吃的也是有滋有味!

笔者少年时,最要好的一个发小家里,由于劳动力少孩子多,粮食相比之下,就缺的太多太多了,没办法,他们家只能用开着小黄花的野菜(农村用来喂鹅的)加上少许大米煮饭吃,这种野菜煮熟的饭,吃起来满满的苦涩味……!

但是,用这种野菜煮熟的饭,在烤成锅粑后,那种锅粑,吃起来满嘴的清香味,还略带甘甜!本人有辛去他家玩,吃得一块,虽然已经时隔近五十年了,这种锅粑那清香甘甜的味道,始终保存在我大脑记忆的最深处……!

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饥不择食,只要吃了药不死的都吃,青黄不接的时候野菜能吃上就相当不错了。过年过节能吃上一、两顿细粮。




一日三餐以地瓜、地瓜干、玉米饼子为主




有啥吃啥,什么能吃就吃什么,主食无非就是红薯及制品,再有就是秫面(高粱面),谷面,玉米窝头就是好的,白面只有过年时吃一些,大米几乎没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农民一日三餐吃什么?有一条最高指示是这样讲的:《忙时吃干,闲时吃稀》。

那个年代,我正在当知青,一年分的口粮只能维持半年生活,还有半年瓜果代饭,有红薯吃算是好的。家家都一样,饥饿是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答:陕西省长安县,六七十年代,社员秋、冬、春三季,一日两餐,多是包谷粥就浆水菜,没有馍。




不少人家以瓜菜丶大麦糁子掺在一起煮饭烧粥。




牢记历史教训!决不能让除了饥饿还是饥饿的贫困生活再在我们的后代子孙身上再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