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名医验案精选---升麻鳖甲汤

 学中医书馆 2022-03-03

【方药】升麻二两(6克) 当归一两(3克) 蜀椒(炒去汗)一两(3克)甘草二两(6克) 鳖甲手指大一片(炙)(3克) 雄黄半两(研)(O.5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现代用法:水煎服,鳖甲先煎,雄黄研末另服)。

【原文】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十四)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十五)

【解说】

本方主治疫毒蕴于血脉之阴阳毒证。

这里的“阴阳”,非表里之谓,非虚实之谓,亦非极寒极热之谓,乃是指疫毒在阴分、阳分而言。疫毒在阳分者,可见面部起红斑著明如锦纹之阳征,谓之阳毒;疫毒在阴分者,则见面目暗青之阴征,故谓之阴毒。所谓“毒”者,邪气蕴郁不解之意也。然无论阴毒、阳毒,总宜散邪解毒,活血祛瘀为治。本方重用升麻,籍其升散之力以达透邪解毒之功,故《本经》谓其“主解百毒”。鳖甲既可行血散瘀,又可领诸药入阴分以搜毒。蜀椒既可解毒止痛,又可领诸药出阳分而透邪。当归活血,雄黄、甘草解毒,共为治阴阳毒之主方。所谓“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充分体现出仲景"早期治疗"的思想。

【运用】

一、阳毒发斑(红班狼疮)

关摇仙医案:一病人颜面发斑,前额、两额特为明显,略显蝶型,其色鲜红,西医诊断为红斑狼疮。诊其舌红少苔,切其六脉滑数有力,间诊其患处奇痒难忍,有烧灼感,肢体疼痛,时发寒热,乃断为《金医》之"阳毒发斑"。

治宜解毒透斑,用升麻鳖甲溺全方加银花一味,5剂而病减,后去蜀椒、雄黄,加生地、玄参十余剂而愈。阴阳毒皆当解毒活血,阳毒轻浅,利于达散,故用雄黄蜀椒辛散之力,以引诸药透邪外出。现方后有云服也取汗",就可见本方透解的功效了。〈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2刊增>: 3)

按语:毒蕴血分,上发于面,而见蝶形红斑,因其色鲜红明亮、身体灼热痒捕'舌红少苔、脉滑而敬,用毒证具,故以升麻鳖甲汤治之,加金银花,在于增强其清热解毒之力。

二、紫斑(血小板撬少性紫癫)

程群才医案:白某,女,18岁。以"反复发作性全身紫斑一年余"为主诉,于1987年8月12日求诊。一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左下肢有一紫斑,如硬币大,无痒痛感觉,数日后,且肢及颜面部相继出现多处紫斑,在某医院确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癫。一年来,全身紫班反复发作时轻时草,屡服中西药物.效果均不理想。血常规检查:Hbl0%, WBC8100/mm3 ,N67 % .L33 % ,PC5万ímm3,患者面包萎黄.食少乏力,舌质谈紫,苔黄自相兼,脉细涩。此乃病程日久,正气损伤,气虚失摄,血溢肌肤,瘀滞不行所致。

治宜益气统摄,活血止血。处方:升麻20克,雄黄1克(冲),鳖甲15克,当归8克,JIJ椒5克,甘草12克,黄芪30克,党参15克,自术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1987年8月22日:全身紫斑已基本消退,血小板已升至9万/mm3 。后用升麻鳖甲汤加黄芪、阿胶配丸,服用一月, 至今病未再发.〈国医论坛1989; (5 ) : 22)

按语:以脉证之断,本案当为阴毒之证, 本应去蜀椒、雄黄二味。但程氏认为,本方若不加蜀椒,患者服后往往有恶心、头晕等反应, 若川椒和雄黄同用,则不见上述副作用。同时又认为,雄黄内服虽宜短期小量,但与川椒同用,可服至每日1 克,未见有任何副作用. 可供临床参考。

三、外感疫毒(慢性扁桃体肿大)

谢新阳医案:王某,男,14岁,1987年5月3日初诊。主诉双侧扁桃体肿大,感冒后加剧已5年。经多方诊治疗效不佳。现症见双侧扁桃体红肿似球状,右侧为甚i咽喉疼痛,舌红无苔,脉细数。

此系外感疫毒,毒蕴血络所致。宜解毒散瘀,滋阴活血。用升麻鳖甲汤加减:升麻9g,当归12g,蜀椒、甘草各6g,炙鳖甲、连翘、贝母各15g,生牡蛎、玄参各30g。日1剂,水煎服。服药4剂,红肿消退近一半,疼痛消除;续服原方5剂,加食适量白醋,调治半月而愈。(国医论坛1991;<5):15)

按语:此证乃外感疫毒,血分被侵所致。《金匮要略心典》云:“毒者,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故用升麻鳖甲汤辛温升散之品,以发其蕴蓄不解之邪;配伍甘润咸寒之味,可安其邪气所扰之阴。如此组合,可使邪除毒解,结散病愈。

四、疫毒发热(猩红热)

谭日强医案:次女赛男,患猩红热,初起恶寒发热,头痛,咽痛,下颌淋巴肿大,舌苔薄白,脉象浮数。服银翘散2剂,恶寒已罢,仍发热咽痛。服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3剂,另用冰硼散吹喉,咽痛减轻,热仍不退,颈面出现红色斑疹,惟口唇四周苍白,舌绛无苔。

印象为猩红热。为了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急送长沙传染病院,经化验检查,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增高,符合猩红热诊断。一面肌注青霉素,一面用升麻鳖甲汤:升麻3克,鳖甲10克,当归3克,去雄黄、蜀椒,加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子10克,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芍6克,桔梗3克,甘草3克。服3剂,红疹遍及四肢,压之可暂退色,继用原方去升麻、当归、桔梗,加元参、麦冬、大青叶。3剂,皮疹消退,体温正常,痊愈出院。(《金匮要略浅述》1981:62)

按语:本案所见为“阳毒”证,故用升麻鳖甲汤加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品治之而愈。

五、热痹(风湿热)

程群才医案:崔某某,女,30岁,1987年7月23日诊。近半月来,患者觉多处关节游走性疼痛,尤以腕、肘及髋关节为甚,四肢屈伸、行走持物困难,腕及踝关节红肿发热,四肢内侧及躯干部位反复出现淡红色红斑,边缘隆起,如黄豆大小,低热(体温波动于37.5lC左右),伴口干咽燥,舌红有瘀点,脉涩。

此乃风热毒邪内侵,损伤经络血脉,络痹血阻所致。拟祛风清热解毒、活血散瘀通络之法,用本方加银花、赤芍、木瓜。处方:升麻20克,雄黄0.5克(冲),鳖甲12克,当归12克,川椒5克,赤芍15克,甘草10克,双花30克,木瓜30克。3剂。

7月26日:关节肿痛减轻,发热已退,皮肤红斑已消失,继服3剂。

7月30日:患者唯感关节酸痛,上方去银花、赤芍,加羌活、独活各15克,4剂。同年九月中旬来告,最后4剂药服后,诸症尽消,至今病未再犯。(国医论坛1989;(5):23)

按语:关节红肿热痛,伴见肢体红斑、舌红、脉涩,乃湿热毒邪壅滞血脉,气血不通所致。本案痹证虽与阴阳毒病各相异,然病机则一,故仍用升麻鳖甲汤以异病同治。

六、噎膈(幽门梗阻)

谢新阳医案:杨某,男,64岁,1988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呕吐痰涎,得食益甚已3年余,某医院胃镜检查诊为幽门梗阻,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呕吐痰涎,脘腹胀满;进食加剧,吐后稍舒,大便粘臭,苔薄腻,脉滑弱。此系痰浊内阻,湿毒内蕴,瘀滞幽门。治当化痰导滞,解毒燥湿,化瘀通幽。拟升麻鳖甲汤化裁:升麻、甘草各6g,鳖甲、当归各15g,蜀椒12g,代赭石30g,黄连、竹茹各9g。日1剂,水煎服。药进3剂,呕痰减少,脘腹觉舒,得食不吐,原方加法半夏9g,续服6剂,诸恙悉除。随访一年未见复发。(国医论坛1991;<5):15)

按语:此证乃痰毒凝滞,湿浊不化,阻塞幽门所致,故用当归、鳖甲散痰化瘀,升麻、甘草、蜀椒温中升阳,伍以代赭石、黄连、竹茹降逆解毒,共奏痰化毒解,瘀散幽通之功。

七、风隐疹(荨麻疹)

程群才医案:王某某,男,28岁。以“反复发作性全身疹块伴奇痒半年余”为主诉,于1987年10月4日就诊。自述六月前因淋雨后,全身出现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疙瘩,奇痒难忍,经治后消失。自此,全身疹块伴奇痒反复发作,痛苦不堪,屡服中西药物均未控制。

刻诊:患者全身可见如蚕豆至手掌大之疹块,疹色发红,布满抓痕。伴口渴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此乃风热毒邪内侵,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扰动血分所致。治以祛风止痒、清热凉血为法,方宗升麻鳖甲汤加紫草、丹皮、地肤子。

处方:升麻20克,鳖甲12克,当归8克,甘草10克,雄黄O.5克(冲),川椒6克,紫草30克,丹皮12克,地肤子30克。3剂。服药后,疹块消其大半,痒感明显减轻。继服3剂,诸证若失。随访至今未发。(国医论坛1989;(5>:22~23)

按语:(原按)通过临床实践观察,体会到升麻鳖甲汤具有抗过敏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类似西医的抗组胺药、皮质激素以及免疫调节剂,所以,临床上只要遇到以发斑或疹块为主症,属于变态反应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红斑性狼疮、药疹等,均可选用。若发斑或疹块证属血分热盛者,可加紫草、丹皮;属气虚者,可加黄芪、党参;血瘀明显者,可加赤芍、川芎。临床只要辨证准确,投用本方,常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八、石瘕(子宫肌瘤)

谢新阳医案:胡某,女,26岁,1989年3月lO日初诊。王诉月经过多,经来腹痛已9年,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效果不佳。1987年2月结婚,婚后两年未孕,经某医院妇检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拒绝手术治疗而求治于中医。现下腹坠胀伴腰痛,月经量多有瘀块,血丝带下,时欲呕吐,舌紫有瘀点,脉细涩。

此为毒蕴胞宫,瘀滞凝结。治宜活血通滞,解毒散瘀。升麻鳖甲汤加减:升麻5g,醋炙鳖甲30g,当归12g,甘草3g,炒蜀椒、红花各6g,益母草18g,生牡蛎25g,炙椿根白皮50g。日1剂,水煎H艮。服9剂后,超声波及妇检报告肌瘤缩小。原方加鹿衔草50g,续服32剂,再经检查肌瘤消失。后调养三个月而怀孕,随访半年未见异常。(国医论坛1991;<5>:15)

按语:此证乃毒凝胞络、瘀阻不通而成,故用活血化瘀的升麻鳖甲汤通贯始末。方中麻、归、椒升散活血温通,甘草益气助鳖甲散结化瘀,伍以益母草、红花、牡蛎、椿皮生化散瘀并助鳖甲、当归软坚通络,再添鹿衔草扶正益阳,药中肯綮,故能愈病。

【补述】

关于阴阳毒之病位,历代医家尚未明确,仅在方药和阴阳二字上争论不休。王廷富认为,本病属于急性喉科疾病,据丹波元简引

董西园《医级》中百岁老人袁云龙认为是后世锁喉风、缠喉风、蛾缠之类症证。表现为急性咽喉部痛肿,非一般咽痛疾病,四时均有,不传染。患者咽喉肿痛,水米难下,甚至呼吸不利,确属危候,非大毒之品,不可为也。(见《金匮要略指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