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优秀作品(二OO)鸿门之失与天下之失(《作文指导报》

 hhucxq 2022-03-03

(感谢“大余朗读者”兰泽)

鸿门之失与天下之失

江西省大余中学高一(2)班吴宇晴


        鸿门宴无疑是“楚汉之争”最为精彩的一场戏,司马迁浓墨重彩地加以描述。这一段精彩的故事也为众人传诵与评论。不少人感叹项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认为“鸿门宴”注定了项羽的失败。只是历史是不会因为单独的一件事改变整体方向的,项羽真的是因为败给了一次宴会,就败给了刘邦吗?
        从“得到天下”的狭义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确实有道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主要起义军大概只有项、刘两支,且一强一弱。如果项羽及其部下诛杀沛公,那么即可毫无阻碍地直入咸阳;即使遭到刘邦旧部的反抗,四十万对十万,胜算可以说是百分之百;何况刘军失了主帅,军心涣散,不战自降者定数不胜数。因此项羽若能下定决心,短时间内他可以拥有天下,至于坐不坐得稳则另当别论。
        但历史是不能被片面地、“单摆浮搁”地孤立看待的,更何况是“楚汉之争”这样的大事呢?事实上,“鸿门宴”这一事件暴露了项羽以及“楚氏集团”的软肋与破绽,而这些才是项羽“失天下”的根本原因。
        其一,项羽自身的弱点。当听到曹无伤告密时,他立即“大怒”,且言“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可以想象,他刚听到想也没想就拍桌子吹胡子瞪眼睛的场景,可见他头脑简单、脾气暴躁的赳赳武夫形象;毫不犹豫地提出击破刘军的要求,也体现了他的自高自大,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而当时刘邦谢罪时他又怒气全消,随口把无伤告密之事和盘托出;在这一点上,司马老爷子的文学处理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当张良问刘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时,刘邦含糊不答,便在“不经意”间悄悄为项、刘二人作了对比,突出了项羽的草率与天真。
        其二,项羽部下的缺陷。范增无疑是项羽的重要谋士,但他在说服项羽时令他“急击勿失”,已是命令之口吻;而项羽大意地放走了沛公后,他气急败坏,拔剑破玉斗,骂道“竖子不足谋”。像这样一位心高气傲,又容易“血压上升”的谋士,纵使再聪明又怎能好好辅佐君王呢?项伯就更不必说了,那一出“月下泄密”的好戏,还有之后劝项羽“以礼相待”的话,无不体现出他”老好人“之形象,自以为化解了一场纷争,实则埋下了一枚炸弹。
        其三,项羽集团的内部矛盾。范增与项伯几乎是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而项羽一会儿只听这个,一会儿只听那个,并没有考虑过要把谋臣召集起来讨论一下。又,范增在鸿门宴上频举“玉玦”及后面召项庄时说的“君王为人不忍”,说明他还以为项羽接受的是他的观点,只是没有下定决心而已。这说明范增与项伯之间也是没有什么交流的。由此易窥见项羽的“楚氏集团”内部的交流沟通其实十分无效,各个成员像是一盘散沙,沿着自己的风向乱飞。范增自己命令项庄舞剑,虽说不得已而为之,但其实已有“代君行事”之嫌了。团队力量的强大不在于人员多少而在于每个人是否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并使团队形成统一、和谐的强大整体,“楚氏集团”很明显缺少这种品质。当一堆砖按着各自的方向与角度歪歪斜斜地堆在一块时,它们并不会像房子那样砌的砖越多越坚固,而是越砌越容易倒塌,越砌越危险。
        综上所述,与其说“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不如说是一块透镜,折射出了项王和他的部下的弱点。即使能灭刘邦,入咸阳,以项羽的简单粗暴及“楚氏集团”的外强中干,要不了多久定会有赵邦、钱邦、孙邦、李邦又来推翻统治,“此亡秦之续耳!”

        简评:
        本文是一篇颇为严谨且有主见的评论文。文章指出项羽之败不在鸿门宴上未杀刘邦,而在鸿门宴上暴露出了项氏集团致命的弱点:一为项羽自身弱点,二为部下缺陷,三为集团内部矛盾。在阐述中,联系原文一一加以分析,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文章语言简洁而严谨,同时不失幽默感,读来让人有一种畅快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