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初画家王武研究综述

 泊木沐 2022-03-03

【内容摘要】本文以清初画家王武为研究对象,试图对有关王武的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从而呈现这一领域的研究特点和相关成果,并梳理出有关王武研究的不足和相关问题。

【关键词】王武文献研究综述

王武(1632—1690),原名王宪武[1],字勤中,号忘庵,又号雪颠道人、如是翁、不山。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为明代大学士王鏊六世孙[2]。王武在当时即颇具盛名,汪琬[3]《忘庵王先生传》中有言:“而所作画益工,诸好事者评王先生画,虽前辈陈山人道复、陆处士叔平不能过也。”[4]王时敏对其作品亦称赞曰:“近代写生,率有院气,独勤中神韵生动,应在妙品中。”[5]时人常称王武与恽寿平二人所画花鸟画齐名[6]。另外,其弟子有张画[7]、周礼[8]、汤光启[9]、姜廷幹[10]等人,受其画风影响的有王仲纯[11]、葛唐[12]、华文汇[13]等人,因此有“忘庵派”[14]之称。

在关于王武的研究中,学者们大都能或多或少地关注到其简要的生平经历、家世背景,并对其作品进行粗略的分析,且大都出现在艺术史籍、图录史籍和博物馆馆藏著录说明中,基本没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王武在清初花鸟画坛即具一定的影响力,并与恽寿平齐名,其不仅有大量绘画作品传世,亦有充足的相关文献资料等待挖掘。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对理清清初画坛的整体状况,特别是花鸟画的脉络体系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笔者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集了其存世作品,并且整理出了作品目录纪年表,识别了可视作品中的款识、题跋、印章等。与此同时,笔者对其画学论说资料以及地方志、家谱、诗文集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纳,并结合目前学术界的各类研究成果,梳理出了有关王武研究的不足和问题。

一、原始材料的整理

(一)家谱、传记祭文和地方志

家谱是了解王武及其家族最直接、客观的方式。王氏家谱现存四种,分别为清乾隆三十六年王言廷、王奕组纂修的《太原家谱》[15],清道光六年王仲鎏等纂修的《太原王氏续修家谱》[16],清宣统三年叶耀元等修纂的《洞庭王氏家谱》[17]和民国二十六年王季烈等修纂的《莫厘王氏家谱》[18]。其中,《太原王氏续修家谱》是对《太原家谱》的续修,而对《太原家谱》中描写王武家族的内容并无太大补益。《洞庭王氏家谱》基本上吸取了《太原家谱》的主要内容。相较于以上三种,《莫厘王氏家谱》在内容上更为综合,有关王武的内容还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王季烈等修纂的《莫厘王氏家谱》和王言廷、王奕组纂修的《太原家谱》基本囊括了王武家族及其成员的大部分信息。《太原家谱》共分为二十卷,从科第、墓图、世系表、世系图、史传、志铭、艺文等方面的记叙,可系统地了解到家族成员关系与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和成就。在家族世系方面,其描述与《莫厘王氏家谱》基本一致;而在家庭成员事迹记载方面,其与后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互补性。

比如在《太原家谱》中,所记录的有关王武的文献记载有汪琬《忘庵公传》,陈元龙《忘庵公墓表》,王武《景观楼诗》一首、《忘庵公诗六首》;而在《莫厘王氏家谱》中还包括了《苏州府志传》、黄之隽《忘庵公忘庵遗稿序》、王季烈《忘庵遗诗辑存序》、王武《忘庵诗钞〈鹤谱一卷〉》等相关内容。通观家谱可知,王鏊是王氏家族逐步发展成为东山大族的关键人物,他实现了从个人读书科举出仕到家族显望的转变,后代子孙都因王鏊显赫的地位而得以封赠,且延续了两代。到王武曾祖王禹声一代,逐渐失去祖上荫庇。到王武父亲时,家族已逐渐没落,王武父亲也因明朝的覆亡而自绝于世。《莫厘王氏家谱》中就有记载:“顺治乙酉除夕自尽,遗命以幅巾敛,墓表称'故明王知我先生’,后人从之。”[19]王武父亲的此种性格特征、处事态度,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王武,使其一生淡泊名利,隐居遁世。

在传记祭文和地方志中,有关王武的资料较多,但描述得不尽详细,且有待细细考证。关于王武的传记祭文,主要有汪琬《忘庵王先生传》[20]、陈元龙《忘庵公墓表》和黄中坚《祭王忘庵文》三种。汪琬作为王武的好友,其《忘庵王先生传》相对比较准确、客观,因此被诸多研究文献引用。此传主要介绍了王武的生平及其绘画,还有对王武乐于施舍助人的人品和诗词的赞美。与汪琬《忘庵王先生传》相较,陈元龙《忘庵公墓表》主要是对王武生平事迹的赞扬,行文有几个方面对汪琬《忘庵王先生传》有所借鉴,不同的是,关于王武的生卒年、墓葬位置以及王武家庭成员的记录相对详细。而黄中坚《祭王忘庵文》主要记录了其与王武所交往的事例,以此赞美其文章、人品。相比于《忘庵王先生传》和《忘庵公墓表》,此祭文相对详细地记录了王武的生平事迹,且有具体纪年。另外,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也有一则关于王武传记的记载,但内容基本上参照了汪琬《忘庵王先生传》。

在有关王武的地方志中,所载内容相对简洁,仅寥寥几句并基本都在赞美其画作,且大都采用汪琬《忘庵王先生传》中的言辞,其中包括《苏州府志传》《江南通志》《江苏艺文志·苏州卷》《吴县志》等,《清史稿》中的描述亦是如此。此外,在顾公燮《丹午笔记》中还记载了王武的一件逸事:“以镜自画小照,朝内寝,曰:怕见俗人,识者睹其脑即知其人,传神曲肖。”[21]另外王武一生居住地很多,比如最为有名的为王鏊之前所住怡老园,王芑孙为其作《怡老园图记》;以及谢鸥草堂,好友归庄为其作《谢鸥草堂记》;另外还有芳草堂。这些资料对于我们了解王武的生活、交游、绘画思想等方面有很大补益。总体而言,通过传记祭文、地方志,可大概知晓王武的人生经历、诗词、绘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但作为个案研究仍显单薄,还需从王武的诗词、绘画题跋、交游等相关史料中,不断填充勾勒王武的生平。

(二)绘画图录、品评与影响

王武的各类绘画作品图录并不丰富,且相对分散,主要有清方濬颐《梦园书画录》著录《李谷斋王勤中画册》,其中王武花鸟画六页;清葛嗣浵《爱日吟庐书画录补录续录别录》著录《王武蝴蝶米囊轴》;清庞元济《虚斋名画录》著录《王忘庵浦边立鹤图轴》《王忘庵水仙图轴》;清齐学裘《见闻续笔》著录《王忘庵花卉纸本》《王忘庵墨花十二帧纸本》《王忘庵杏花》《王忘庵桃花鸲鹆》《王忘庵墨花》。以上只是简单著录王武及其绘画,并无其他说明。而清葛金烺《爱日吟庐书画录》著录王武《梧桐秋色图轴》,同时著录了王武自作诗;清陆绍曾《古今名扇录》著录《王忘庵荷花图》《菊石海棠》《芙蓉图》《水仙》四幅,每幅都有王武自作诗;清张照《石渠宝笈》著录《王武仿元人溪亭对菊图》《王武天竹水仙一轴》《王武书画合璧》《王武花卉写意一卷》,每幅皆有王武题款。以上大致概括了王武当时有著录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著录相对简单,只有部分将其题跋、绘画等内容进行说明。

关于王武的绘画的品评总体而言以赞扬为主,在其中我们也能看出一部分有关王武绘画技法、师承、地位、交游等相关内容。王时敏赞:“独勤中能以灵心貌诸名卉。”同时王鉴题《王忘庵花卉册》:“五代及宋最重写生,然未免刻划,有真而不妙之论。近代自启南以至白阳、包山诸公,始随色点染,绝去画院习气。”[22]可以看出以上两位画家对王武绘画的品评是一致的,也可推测当时绘画中院画居多,在王武流世的绘画中也能看到王武学院画的影子,但王武后取法吴门,画风也在不断转变。此外与其齐名的恽寿平也在他的《瓯香馆集》中赞王武绘画:“淋漓飘洒天趣飞动,真得元人遗意,当与白阳公并驱。”[23]广霞先生余怀曰:“忘庵卷如虢国淡扫蛾眉,子画如玉环丰肥艳骨,真堪并美。”[24]吴慎思赠诗云:“忘庵先生好写生,物态变化皆入情。”[25]除了看出王武绘画的师承,也可看出王武与恽寿平绘画风格的不同。另外归庄《跋鹤谱》曰:“余览之,不独赏其绘事之工,又叹其奇思高致。”[26]冯金伯《国朝画识》记载:“王处士武以水墨渲染作图,妙夺天真。”[27]清魏禧《魏叔子文集外篇·画猫记》中记载王鼎中称赞王武绘画:“讽刺刻深,文多转折而无迹,笔力最高。”

王芑孙《渊雅堂全集》曰:“吾家忘庵画名久,遗法孤传在君手。”综合来看,当时的名家都对王武的绘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唯独秦祖永对其有褒有贬,《桐阴论画》记载:“王武能品,王忘庵武位置安稳,赋色明丽,当时颇负重名。此老功力极深,微嫌板木,所作花卉翎羽殊乏清超生动之韵……忘庵画几成废格矣。”同时也有一些记载能让我们认识到王武当时的绘画地位。曹煜《绣虎轩尺牍》记载:“兹启今天下名画家,山水则首推王石谷,人物则颙云臣,花鸟则王勤中,年翁所知也。”陆廷灿《南村随笔》记载:“吴门王忘庵武,常州恽南田寿平,二人画花卉翎毛齐名。”清何焯《义门先生集·王忘庵墨花卷跋》记载:“庵二丈作墨花,可以几韵白阳山人,世之以徐黄高自位置者,未必能及也。”清端方《壬寅消夏录》曰:“近代写生推南田、忘庵两高士。”《李平书传》记载:“清代写生,群推南田(恽格,字寿平,号南田),而不知忘庵(王武,号忘庵)实出南田之上。”[28]汪琬《忘庵王先生传》言:“而所作画益工,诸好事者评王先生画,虽前辈陈山人道复、陆处士叔平不能过也。”[29]总体而言,王武的绘画作品在当时很受推崇,并且地位极高。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对王武进行个案研究的价值所在。

关于王武对后世的影响,史料中的记载并不是很丰富,一般只限于王武的弟子,且只是简单的介绍,同时关于弟子的绘画作品流传记载也很稀少。比如冯金伯《国朝画识》记载:“汤光启字式九,高士,王武弟子也……王武工画花鸟,多逸笔。弟子张画字文始,号研山,长洲人;周礼字令邑,同里人。”清彭蕴灿《历代画史汇传》记载:“姜廷翰,字绮季,山阴人,《图绘宝鉴续纂》作余姚人,王武弟子,山水之外尤精写生,更善花鸟,诗与文章无不登峰造极。”总体来说,王武对后世的影响并不是很深远,他的弟子们的绘画成就也不是很高,也许这是王武后来成为废格的一大原因。

(三)题跋、诗词与印章

王武绘画作品的题跋中,主要包括友人、收藏者、鉴赏者跋言和王武自跋。跋言内容不仅涉及对王武绘画的品评、取法脉络,还有其人品、生平、交游、绘画技法、艺术理念等方面。比如在赞美其绘画方面,《爱日吟庐书画录》记载,题《王武梧桐秋色图轴》,称其画“忽双钩,忽墨点,忽放大,忽缩小,真逸品也”。清徐枋《居易堂集》题王勤中小帧:“赵昌不及徐崇嗣,多在钩花点叶间。谁识东吴相门子,写花浑是写秋山。”赞美王武人品方面,清释晓青《高云堂诗集》题忘庵画菊,诗中主要对王武绘画及其人品进行了赞美。家境生平方面,清沈钦韩《幼学堂诗文稿》曰:“王勤中画鹤册,勤中自养二鹤,以贫卖其一,所留者遂死,因感怅画此册,凡十幅今存申氏。对舞忽成孤影,高秋唳断清霜。不忍少贫卖鹤,果然天壤王郎。少葫芦生人血,传薛少保宗风。欲傍谁家池,不如天际冥鸿。”可知王武生活贫苦,也反映出王氏家族的没落。

取法脉络方面,清翁方纲《复初斋诗集》有王武自题诗,诗中体现出王武对徐熙绘画的热爱痴迷:“粉丝露药漫收迟,却想徐熙落墨时。”《王忘庵水仙图轴》题跋上提道:“见赵子固画水仙卷,长二丈余,千花万叶俯仰尽致,自题云三年乃成,则知古人用意如此。”王武《仿元人溪亭对菊图》画款识云:“余不谙山水,适有携元人真迹,求售披玩三日,摹其形似至笔墨神气十未得一也。”恽寿平赞王武绘画:“真得元人遗意,当与白阳公并驱。”[30]王忘庵《三十六宫图卷》题跋曰:“乙卯仲秋于城南僧舍得观徐熙《三十六宫图》,戏摹其意作此,震泽王武。”杨忠羲《雪桥诗话余集》上提道:“王勤中为明太傅鏊六世孙,长于画,师陈道复、陆叔平。”汪琬《忘庵王先生传》上提到王武“素善鉴赏,当王氏家门鼎盛,其先世所遗及平时购获者,率多宋元明诸大家名迹,往往心摹手追,务得其遗法。”[31]陆高谊主编《清初六大画家》中称:“徐氏没骨派——清初之王忘庵可谓此派中坚,所作位置安稳、赋色明丽,颇为人所宗仰。”故宫博物院藏王武《花卉册十开》,其中第一张墨画牡丹,款仿白阳笔意。

第八张枸杞子,题款为“王子元笔墨俱古,时下以不工置之,余不妨效尤。任世之去取可也。”故宫博物院藏《王武摹古花卉十二帧》第六张王武自跋“黄荃古木寒禽图,背临一角以侯解人”。上海博物馆藏王武《杂画八开册》第二张有王武题跋,曰:“笔法瘦劲,花叶略似包山。”可见王武取法广泛,远追黄荃、徐熙、赵孟坚笔墨,近学沈周、陈淳等吴门画派意趣。艺术理念方面,湖北省博物馆藏王武《花鸟山水十开》跋言提道:“白阳用笔浑化,故信手挥丽,不见其笔墨之迹,真一代神品也。”第八张则有跋“仿石田先生墨法,其笔之苍劲浑厚,则未得一二”。从上面史料和图像资料中的题跋中我们可以看出王武学古极深,对五代宋元明等院体画家有很深的理解和实践,同时又对吴门画派笔墨意趣有深入的探讨。

诗文汇编方面,黄之隽所撰《王忘庵遗集序》云:“先生殁四十余年,其季子师贞刻其遗集若干卷。”据此知其集刻于乾隆初年。光绪《苏州府志》载黄之隽序本《忘庵诗钞》当即指此,今此编佚而不传。嘉庆二十一年吴锡麒从青浦王氏抄得《雪颠存稿》一册,凡诗二百余首,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嘉庆间活字仿宋印本当即此集。上海图书馆藏有其钞本。民国六年丁仁据姚景瀛所藏此本铅印,编为上下二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王武八世孙王季烈,以为《雪颠存稿》中多赝作,系撮录他人集中之作而成,自辑四十余首,编成《忘庵遗诗辑存》一卷、《续辑》一卷刻于民国十八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藏。现《清代诗文集汇编》中只载入《忘庵遗诗辑存》一卷,与王季烈本一致。以上各个诗集基本都互为参照,其中内容还需后期考证,以确保文献的真实可靠。然而,王武诗文仍然散失颇多,如《清代诗文集汇编》《清诗总集丛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中,还存有大量王武诗文未被收录。另外,王武的书画以及友人所作的题跋中,还有不少题画诗,载于顾文彬等撰《过云楼书画记》、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褚人获《坚瓠集》等。此外笔者在整理王武绘画款识时,也发现一些王武的诗词和友人题诗,可对王武诗词做一定补益,并可以验证上述已著录诗词的正误。在确保王武诗词资料全面的基础上务必真实无误。

同时对于王武的印章,《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做了很全面的整理,基本展现了王武绘画、书法作品中各个时期使用的印章,对于我们研究王武各阶段绘画风格的演变,王武斋号的出现与在绘画中的使用,以及王武绘画的真假等都有很大的互补作用。同时笔者也整理了王武绘画中可识别的相关鉴藏印,可知王武绘画的流传收藏等相关信息,对我们研究王武绘画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二、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

(一)家世、生平和交游

在当代论著中关于王氏家族的介绍,虽然不如家谱对每个人物的介绍具体,但对于大致了解这个家族还是很有帮助的。研究最为全面的当属杨维忠,他有三本著作对王武家族进行了叙述说明。比如《东山名彦·苏州东山历代人物传》,主要以人物传记的角度出发,对于王武家族人物的介绍主要集中在王鏊、王延喆、王延素、王禹声、王武等的人物趣事上。在介绍王武生卒年时,他说王武卒于1691年,这与大多数画史和相关书籍中记载其卒年为1690年不符,如叶尚青著《中国花鸟画史》等,因此这点需要做进一步验证。另一本《莫厘王氏人物传·王鏊家族精英选》,与《东山名彦·苏州东山历代人物传》在著述角度上是一致的,但相对全面,基本涵盖了王武家族所有重要成员。最后是他与薛利华主编的《东山大族》,著述角度与前两本有明显的区别,书中第十二篇全篇从科举、文学、藏书刻书、园林、书画艺术等方面来介绍王氏家族,除了叙述人物外还有一定的学术讨论,比上两本相对更有价值。另外张学群等著《苏州名门望族》在体系上和《东山大族》基本一致,没有新的论断,只是每个小节的论述相对比较详细。而陆林的《金圣叹与王鏊后裔关系探微》给笔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文中作者借助王氏家谱探讨了王鏊后裔与金圣叹的关系,从文学方面反映了王鏊五、六世孙的生活和精神追求,对于我们了解王武家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同时作者还在文中首次从王武与金圣叹的文学交流角度进行了论证,肯定了王武的诗词和绘画的成就,并对王武的另一个名字——王宪武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于王武其人和生平的研究,在当代的研究文献中,大部分引用了汪琬《忘庵王先生传》,如潘天寿著《中国绘画史》、傅抱石著《中国绘画史纲》、陈师曾著《中国绘画史》等。总览现有文献,也只有陆林的《金圣叹与王鏊后裔关系探微》对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论述相对单薄,且不全面。总体来说,对于王武的生平研究相对匮乏,并有诸多问题值得考证,比如王武的生卒年以及诗词题跋中体现出的王武的经历等。

关于王武的交流情况的记载,以其壮年时期居多。王武放弃自己平时的爱好,“杜门不出,养性保真”[32],经常与骚人、墨客、高僧、逸士在自己的居所(原王鏊的故第,旁有怡老园)谈笑。可以说这是王武生活历程的一个转折期。在之后的生活历程中,王武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交游、吟诗和作画。在这段时间,王武结识了许多社会名流。顺治十六年(1659)王武与金圣叹[33]讨论诗法,展现了王武对诗法独到的见解。康熙十年(1671)他为舒时贞所画周茂兰[34]像补景,并题诗赞曰:“儒衣儒冠,先生是安。一木一石,先生是傍。斯今之灵光,殆古之遗直欤。”[35]同年六月请魏禧[36]作《画猫记》。康熙十一年(1672),归庄在吴门与王武会面,归庄与王武为世交,自幼诗文书画互相问答,明亡之后,归庄誓不食“周粟”,王武与其身世相同,情思一致,也以遗民自居。同时归庄为其绘画作《跋鹤谱》《为王勤中题先君竹卷》,为其别居作《谢鸥草堂记》。康熙十六年(1677)夏,汪琬于怡老园中访王勤中,并留诗一首,记载在《钝翁续稿》卷二。在王武去世后,汪琬为其作《忘庵王先生传》。宋荦[37]时任江苏巡抚,与王武有过交往,曾为王武的画题诗,康熙二十七年(1688)曾撰《夏日同蔡九霞、王勤中、姜学在、儿至游支硎、华山,用元遗山天涯山韵》,之后在老画友汪琬、王武、恽寿平等人相继去世后,痛苦地写下《数月来闻汪钝翁、王勤中、恽正叔、刘山蔚相继谢世,洒泪赋比》一诗来纪念老友。从以上的交游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和王武建立了很深的友谊,并经常与其一起交流,进而反映出王武的文化修养水平和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王武以遗民自居的精神状态。

(二)绘画研究

当代对于王武绘画的论述一般都会牵涉到恽寿平,对于两家谁更胜一筹,可以说各说各理,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是王武与恽寿平二人的绘画各有千秋,但又含蓄地指出王武与恽相比稍逊一筹。其中具有建设性讨论的有三本论著:一是王朝闻总主编,薛永年、蔡星仪卷主编《中国美术史:清代卷》,文中先论述了王武早年学山水,后学花鸟,然后根据图像学肯定了王武和恽寿平都在花鸟画创作图式上做出了一定贡献。王武与恽寿平在绘画上又各有所长,但王武不免修饰刻画,显得端庄宏伟但精彩不足。此外,王武对华喦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卢辅圣主编《中国花鸟画通鉴》,在论述写生正宗时提出王武绘画受吴门画派沈周、陈淳的影响,在画法方面与恽相似并相互影响。王武主要以兼工带写的意笔为主并追求水墨朴素的格调,但王武在细节处理和自然观察熟悉程度上不如恽寿平。

三是潘耀昌主编《中国美术名作鉴赏辞典》,书中毛建波对王武《花鸟画》一图做了简单的用笔构图方面的分析,并指出王武长于勾花点叶,只是在点画方面有所发展,在笔墨方面稍逊恽寿平。以上三种论述都指出王武与恽寿平的长处,又间接指出了王武的不足,论述角度不同,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到了王武的绘画。同时,以上三本论著对于王武绘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都选取了不同的材料进行论述,对于王武材料的发掘和使用做出了一定贡献。笔者十分赞同此观点,王武虽没有恽寿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但是在当时可说两者各有长处,王武绘画工稳流丽,逸笔点缀,恽寿平清秀典雅。但是,也有诸多学者不这样认为,所以出现了第二种观点,认为王武绘画不如恽寿平。其中论述最鲜明的莫属陈振濂著《品味经典—陈振濂谈中国绘画史4(明清)》,书中以《白头三友图》为例,说王武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用一种批判的逻辑思维指出王武绘画工整细密,并非逸笔,且有画院气,与恽寿平比较略逊一筹;并指出王武备受推崇,一是因其为苏吴世家,又兄弟兼名绘事,二是门下弟子张画、周礼为其撑门面。另外,郑为著《中国绘画史》中就王武对恽寿平的评价“能画,但薄耳”做了举例分析,认为王武绘画不及恽寿平。

冯克诚著《清代绘画史(上)》也持相同观点,从两方面加以分析其二人人品以及绘画风格。孔六庆著《画之道——创作与学术的互动》认为王武与恽寿平二人的绘画不能相提并论,认为王武缺少才情,没有一定的画学理论,绘画缺少创新。诸如此类论著,均直接或间接从不同方面评述了王武在绘画上的不足。但是,笔者认为其画作虽有不足,但以上评论仍相对片面,需把王武放入历史中,并对其做更为全面的分析才能给王武一个公允的评价。一些学者还有第三种观点,即对王武的绘画极为推崇。韩玮著《中国花鸟画》指出:“在常州派几乎一统画坛之际,王武能称誉一时,其成就自不在恽氏之下。”冯绍霆著《李平书传》中,李平书对王武绘画大为赞赏,指出清代写生群推南田,而不知忘庵实出南田之上。

日本中村不折、小鹿青云著,刘永安编译《中国绘画史》指出清朝的纯没骨体,是以徐熙体为基础融合各派,在这类纯没骨体的诸家中,先去其时习,渐成这派代表的,为吴人王武,且影响深远,并对其大为赞赏。另外,还有一些论著只对王武的绘画技巧、风格做了简单总结。《江淮文化论丛》一书中对王武《桃柳鸳鸯图》从构图笔墨上做了详细的分析,同时还指出“王武的花鸟画赋色明丽,以疏朗飘逸的风致取胜,而无恽派的细腻柔美,对后来的海派花鸟画家带来影响”。《清代花鸟画珍赏》一书指出王武在技法上“很自然协调地把没骨与勾勒用色与用墨融合在一起,造成'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艺术效果”。[38]邵洛羊主编《中国名画鉴赏辞典(新编本)》下册中指出王武的绘画“位置安稳,平而不板,赋色明丽,艳而不俗”[39],并从技法和构图上解析了《花鸟画》一图。姚舜熙编著《中国花鸟画学概论》中说:“王武早期画作属于工细画风,中晚年后较为疏放。”总体来说,当代对于王武的绘画研究可以说凤毛麟角,虽从绘画技法、风格、艺术追求以及不足等方面做了一些评述,但笔者认为,对于其人和绘画的认识还是不够全面、立体,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梳理,并对其绘画理念做进一步研究;在与恽寿平比较时,也没有将两人放入历史环境中做全面的分析,只是通过绘画语言等角度做了浅显的比较。值得一提的是,在杨丹霞著《中国书画真伪识别》一书中指出清代画家王武死后,其曾孙世绅、从曾孙世咏曾用他的印章钤在作伪的绘画上冒充王武之作,可见王武绘画中还有大量的存疑作品需要做进一步考辨。

在现当代关于王武绘画渊源以及对后世影响的研究方面,学者们基本上还是延续古人做了一些总结整理,并没有相关论证。比如王朝闻《中国美术史:清代卷(上)》中提道:“其弟子有张画、周礼、汤光启等,受其画风影响的则有王仲纯、汪丙吉、姜廷幹、张学典、华海初、钱耀、葛唐等。”庄天明、赵启斌著《美术巨省:江苏历代绘画流派研究》中提道:“王武花鸟画师法周之冕、陈淳、陆治等。”还有许多其他类似的简单阐述。另外,笔者在整理王武绘画作品时发现,诸多画家对王武绘画作品进行了临摹或学习,如刘德六[40]在《果虫扇面》中题“仿忘庵老人笔意于金粟香馆”[41];赵之谦《花卉四屏》第四幅题“王忘庵笔法”;汤世澍《杞菊延年图纸扇》题“仿忘庵老人意”[42];沙馥《秋菊双燕图》款识“拟忘庵老人秋阶艳卉小幅”[43];樊浩霖《富贵秋风图轴》款识“丙子三月拟忘庵老人笔意”[44];朱称《金桂芙蓉花鸟图》“仿忘庵老人笔意,梦庐逸史朱称记于海上客寓”[45];张赐宁《仿王武老松小禽图》“仿忘庵老人笔意”[46];吴锳《一路荣华》“秋鹿仿忘庵老人法”[47];刘照《松菊图》“仿忘庵老人松菊巨幅于潭影山房”[48];张熊《四季花卉图屏》“拟忘庵老人于申江客舍”[49];袁思韦毕《设色荷花团扇面》“拟忘庵老人意”[50]等。还有贺畹“参入恽南田、王忘庵等笔法”[51]。这些佐证均能看出王武在当时画坛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于其未得到后世认可的原因仍需进一步探究,这也是笔者将其作为个案研究的重要原因。

关于王武的硕博论文现在仍有欠缺,唯有几篇期刊论文对王武绘画作品以及技法、构图做了一些分析。《王武〈花竹栖禽图〉》[52]对图像题跋进行识读,并通过技法分析画面。郭效伶《王武与〈杏花飞燕图〉》[53]从构图笔墨赋色对作品进行了解读。郑为《王武〈百花图卷〉及其他》[54]对画面内容进行了描述,并与恽寿平画作的技法做了简要比较。个三《读王武〈花卉册〉》[55]只对画面款识进行了识别。相比以上,有几篇与王武相关的硕博论文相对来说有一定的价值,开阔了后期学者们研究王武的角度和思路。王羿衡《恽寿平花鸟画款识中“借古开今”绘画思想研究》[56]一文在论述明清没骨画画家对恽寿平绘画思想的影响时,通过《南田画跋》中记载的两则款识简要论述了在花鸟画上王武对恽寿平的影响,但没有深入扩展。傅元琼《〈蔬枰荷锄图〉及其题咏》[57],文中论述的《蔬枰荷锄图》是清初明遗民坚守气节的见证,作者从王武题跋中推测王武与此图的关系。陆蓓容《宋荦和他的朋友们—康熙年间上层文人的收藏、交游与形象》[58]只提到宋荦藏品清单中有王武,并对其做了简要介绍。在书籍研究文献中,刘金库《南画北渡》相对陆蓓容在叙述宋荦与王武时更为详细,提到宋荦与王武交往大致在宋荦出任江苏巡抚时并题画诗《题王勤中柳塘聚禽图》,康熙二十七年撰《夏日同蔡九霞、王勤中、姜学在、儿至游支硎、华山,用元遗山天涯山韵》,在老友汪琬、王武、恽寿平相继去世后写下《数月来闻汪钝翁、王勤中、恽正叔、刘山蔚相继谢世,洒泪赋比》。此外泰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编《泰州文史资料》中以《湖海集·王勤中赠扇画桃花燕子》证明王武与孔尚任均有兴亡之感。吴正岚《金圣叹评传》除了说明王武的事迹外,还指出王武与归庄乃世交,《归庄集》卷四、卷六分别有《为王勤中题先君竹卷》《谢鸥草堂记》《跋鹤谱》。上海市历史学会《中国史论集》在讨论明灭亡后,仍矢志不渝,坚守民族气节,宁死不肯出仕的江南士大夫时,以吴中王勤中为例,说其有典型的遗民生涯。吴调公、王恺著《自在、自娱、自新、自忏—晚明文人心态》提到明代遗民的名号时以王武“忘庵”等为例表达了明代遗民深深的亡国惭恨之情。可见,王武在明灭亡后是以遗民身份自居的,并矢志不渝地坚守民族气节。总体而言,在现代论文、书籍研究文献中,对王武绘画作品的研究基本以技法和图像分析为主,对于王武的交游和遗民身份基本只是引用王武作为例子说明,并没有太多的讨论。现有研究对王武的研究虽不全面,但也涉及了有关王武的诸多方面,对于未来研究王武是有一定引导作用的。

图 1ˉ花竹栖禽图ˉ 立轴ˉ 纸本设色ˉ 79.8cmx 40.4cmˉ 王武ˉ 清ˉ 丁巳1677年ˉ 故宫博物馆藏

(三)作品著录和诗词

关于王武的当代绘画著录还是相对丰富的,主要有《中国古代书画图目》,录有作品100件左右,图像并不清晰,且作品真伪有待进一步考证;《中国花鸟画·清代卷》录有8件,无跋无印,图不清楚;《中国花鸟画全集》录有4件;《中国美术全集》录有3件,无跋无印,图不清楚;《海外珍藏中国名画》录有1件,无跋无印,图清晰;《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续编》录有6件。此外,《故宫书画图录》录有画作15件左右,其中包含《石渠宝笈》著录的5件,有跋有图有印,有创作时间,其可观可识性比以上著录对于研究考证更有益处。对于王武部分作品的纪年,刘九庵先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宋元明清书画家传世作品年表》中做了梳理,但是其中一两件作品出现了明显的纪年错误,且有一部分作品的真伪还需要进一步辨析。总体来说,笔者在整理王武绘画作品后发现,为了对王武的各项研究提供更多有利的文献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一是尽可能接触实物以辨别绘画作品的真伪;二是对其作品纪年做全面、准确的梳理,以此可对王武各时期画作进行合理的分期以及对其画作风格做进一步比较;三是识别绘画作品中有价值的款识、题诗等;四是识别绘画作品中的印章(收藏印等)。笔者认为,只有解决了以上四个问题,才可能对王武的画作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才可能通过题跋、款识等得到关于王武的交游等方面的更多有价值的资料。

现在著录的王武的诗词多为引用,内容上基本是对花卉进行描述且以此抒情,并没有著作对王武的诗词做深入的剖析、研究。引用王武诗词的例子如雷寅威、雷日钏编选《中国历代百花诗选》引用《白菊》,洪丕谟选注《历代题画诗选注》引用《江月幽禽图》,陈斌编校《周顺昌研究资料汇编》引用《周茂兰像赞》,王稼句选辑《吴中词征》引用《江南春·追和倪云林原韵》,周积寅、史金城《中国历代题画诗选注》引用《梧桐秋色图轴》,赵苏娜编注《故宫博物院藏历代绘画题诗存》引用王武题画诗15首等。

三、成绩与问题

综合前文所述,不难看出,晚近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之前人,并没有太大的补益,只是在研究方面上稍有扩展,但没有展开详细论证。笔者认为,这极有可能与当今学者对于王武及其画史地位的不全面认识有一定关联。

虽然现阶段对于王武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充实、全面,但倘若就王武研究的具体研究方向而论,相对来说还是具有一定引导作用的,至少已在两方面产生作用。第一,王武是王鏊的六世孙,因此在对王武进行研究时首先考虑的便是王武的家族背景。由于其整个家族在历史上的突出地位,古今研究者对其家族均有很大的兴趣,对于其他家族成员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是相对翔实的。当然,一些家族成员也对王武各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王武绘画受其兄影响,初学山水,后转为花鸟画,且主要继承吴门画派;再如受父亲等人影响,明灭亡后,王武一直以遗民自居,且在交游方面也都是志同道合的人;等等。得益于王氏家族显赫的社会地位,学者们不断从其家族视角出发论述王武的绘画、诗词、人品、能力等方面,并涉及其姓名的变化。第二,由于王武与恽寿平二人的花鸟画齐名已成为公断,所以学者们在研究恽寿平时也会或多或少地提到王武,并与王武的绘画技法、内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虽然至今都没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系统、全面的个案研究,但仍有一部分学者引用了一些相关的文献对其进行说明。这给后人的研究提供诸多不同的视角。

与此同时,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史学、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较为成熟的人文学科不断成为画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一些不是很著名的画家在历史环境的作用下不断被发掘。对王武进行个案研究对于理清清初画史的脉络是有很大补益的,所以应该引起学术界对王武或其他类似地位的画家进行深入探讨。基于上面的论述,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王武的研究进行反思和扩展。第一,关于王氏家族,相关资料虽然丰富,但缺乏梳理,且很少设立问题去深入研究发掘。王武深受其家族的影响,因此要不断剥离出有价值的文献,更直观地显现王武与其家族的关系以及家族对其的影响。第二,关于王武的生平,虽然相关文献比较直观,但仍须对其内容进行考证。如今大部分学者仍对其进行直接引用,因此出现了诸多引用上的错误。此外,其生平构造还需要更多的资料,要从各个侧面和相关内容使其愈加完善。第三,关于王武的交游,相关文献相对零散且不够直观,其绘画作品中仍有诸多文字资料有待识别、整理,如题跋、收藏印等。应当试图在掌握充分资料的基础上,构建出王武当时的交友圈,从而折射出该圈子对王武生活、绘画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第四,关于其绘画作品,在后期的研究中应在大量收集其画作的同时,不断辨别真伪,并对其进行纪年编目,使其绘画作品更系统、直观、全面地展现在画史当中。第五,关于其画作中的款识、题跋,现阶段出现了部分误读,且识别出的款识、题跋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王武画作的研究进程,对于其生平、交游、艺术理念等各方面的研究也同样造成妨害。第六,关于其诗词,著作相对丰富,但有一部分并非王武所作,学者应该对其加以辨识,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类,以此对王武形成更全面、生动的认知。

如本文所述,从整体上看,王武不仅有多件绘画作品传世,亦有大量相关文献资料有待发掘。当代对于王武的研究尚有诸多不足,且大多是在承续前人的说辞,比如对于王武的生平、家世、画作、社会地位等方面均未呈现出深入、全面的研究文献。王武在清初画坛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而对其进行系统的专题研究,对于理清清初画坛的整体状态特别是花鸟画的脉络体系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项目资助: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20204489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