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蚂蚁漩涡是生物程序设定的缺陷,会一直转圈圈,直到死亡为止

 世事如棋招招鲜 2022-03-03

1936年,专门研究蚂蚁的生物学家施奈拉(T·C·Schneirla),在近距离研究一群蚂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让他感到非常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密密麻麻的蚂蚁组成一个相对规则的圆圈,这些蚂蚁都非常有秩序的,围绕圆圈中心点不停地转动。

文章图片1

当时他观察一整天,发现蚂蚁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晚上他回去休息,心想第二天,这群蚂蚁可能会恢复正常。

但是当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施奈拉虽然惦记着那群蚂蚁,但是在这样的天气里,他也无能为力。

第二天天一亮,施奈拉就赶过去查看那个组成漩涡的蚂蚁,现场的情况让他大吃一惊,因为大部分蚂蚁已经死亡,而小部分蚂蚁,虽然非常的虚弱,但是任然倔强转着圈圈,直到最终全部死亡为止。

文章图片2

而这个现象就是著名的蚂蚁死亡漩涡,倘若是一般人看到这种情况,在感觉奇怪之余,也不会有过多的想法,但是施奈拉作为一个生物学家,并且还是主要研究蚂蚁的,看到这种现象后,不仅进行大量的研究,而且还为此发表了论文。

事实上,蚂蚁是一种非常有次序的生物,它们分工完整,在地下庞大的巢穴中,就如同是一台精密的计算机一样运行着。

文章图片3

而出现这种蚂蚁漩涡的现象,就如同是一台精密计算机出现了漏洞,也就是程序出现了BUG,导致整个蚂蚁群体从有序的状态,走入这种死循环之中。

在施奈拉的那个年代,由于科学技术有限,当时的他虽然发现了这种现象,也写了一些论文,描述了蚂蚁死亡漩涡的这种现象。

但是他也没有弄明白,蚂蚁为何会进入到这种死循环之中,一直围绕着转圈圈,直到全部死亡,哪怕是下雨,也没有终止这一个过程。

文章图片4

直到施奈拉发现这件事很久,另外一位研究蚂蚁的的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才从根本上弄清楚其中的原理,并且弄明白这台生命营造的计算机,究竟是如何宕机的。

由于蚂蚁身体太小,内部无法塞入大型生物体所拥有的生物程序设计,例如声音、肢体语言、眼神交流等。

它们拥有的只是最简单的生物程序设计,而它们交流合作的方式,靠的是“化学释放物质”,也就是费洛蒙,如果觉得这个不好了解,还有个称呼的名称:信息素

文章图片5

由于蚂蚁分工严密,一般蚂蚁族群的脏活累活,都是工蚁来执行,它们负责巢穴的铸造,采集食物,喂养幼蚁和蚁后,但是工蚁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复眼单眼极小,或者是无的情况,这就导致工蚁视线非常不好,或者基本就看不见。

这种时候,蚂蚁前进的时候,就非常依赖前面蚂蚁的指引,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蚂蚁排成一条直线,就是后面的蚂蚁依据前面蚂蚁留下的信息素前行。

文章图片6

而当最前面的蚂蚁,在前行的过程中,由于存在程序上的失误,就会出现首尾相连的情况,到这个时候后面的蚂蚁也会依据前面的信息素,也会走同样的路线,到这个时候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素遗留在这个圈中,这就导致蚂蚁一直认为自己在前进,但是永远也到达不了前面的目标,这个过程就像北方被蒙着眼睛的骡子,以为自己是在前进,其实始终围绕着磨盘转圈。

文章图片7

只不过蚂蚁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设定的生物程序,它们会一直转圈直到全部死亡,因为这就是遗留在它们体内的程序设定的缺陷,也是它们的命无法更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