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民“菜篮子”的 九成新鲜蔬菜来自内陆 由全国600多个备案种植基地 和100多家企业生产 经深圳文锦渡口岸 源源不断供往香港 近期,香港疫情形势严峻复杂,为确保供港农产品通关“零延时”,300多名文锦渡海关关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全员24小时手机开机待命,随时点名、随时到岗。 今天 让我们“走进”文锦渡口岸 见证这群关员的坚守和不易 2月25日晚6时,正值文锦渡海关查验六科关员晚饭时间,此时系统显示一辆供港菜车需中控查验,两名关员放下手中的盒饭,迅速洗手,戴上一次性工作帽和KN95口罩,在同事的帮助下穿上一次性反穿隔离衣,穿戴好防护面屏和乳胶手套后,立刻赶赴查验现场。 #01 驻守供港生命线35年 现加班加点已成他的常态 出口查验 是海关监管工作的重要一环 既要保障供港物资快速通关 还要对出口货物的 品种、规格、数量进行核实 对违禁品进行查验 53岁的张志浩便是查验六科关员之一 从1987年第一次 站到文锦渡海关查验岗位开始 张志浩在这条供港生命线上 已经工作了整整35年 是目前查验科工作时间最长的关员 “查验工作35年来,从没遇到现在的情况。”张志浩没有隐藏自己的顾虑,坦言这种情况他也“害怕”。“现在关员人手紧张,我怕的是万一我出了问题,影响了工作。虽然年纪大了,但无论如何也要坚守最后一辆供港车辆过关。” 文锦渡口岸 正常通关时间为7时至22时 但自2月7日以来 文锦渡口岸各部门常常要打“加时赛” 加班加点验放当天的通关货物 对于张志浩而言,夜里12点到家并不稀奇,最晚的一次到家已经凌晨3点,第二天6点他仍准时赶到工作岗位。 正是因为关员的默默付出 才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 2月以来,文锦渡海关监管验放供港蔬菜4万多吨、供港水果8000多吨、供港活猪5万多头,与去年同期总体持平。 #02 一人多岗充当“多面手” 她相信疫情过后繁花似锦 2月里 25岁的陈思宜每天都重复着 从家到单位“两点一线”的工作模式 更多的时间她都在协调科室里忙碌着 父母对她的担心只能通过微信传达 一条条口岸疫情的新闻链接不停地发来 提醒她注意自身防疫安全 陈思宜笑称,因为疫情,许多计划也只能搁置。“疫情改变了很多,两年前曾约定与父母一起外出旅游,直到现在也未能实现。”她表示,疫情之后查验工作需要更加注意个人防护,每天上岗前少不了按要求规范穿戴防护设备。 不少人都是一人多岗,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骤然剧增,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做到了供港农产品通关“零延时”。陈思宜相信“疫情过后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届时,与父母一起旅游将是另外一种心境。 据了解 文锦渡海关有300多名关员 为保障供港蔬菜的“零延时” 每天约100人奋战在一线 随着供港生活物资运输“海上快线”的开通 该关还分配了业务骨干前往支援 引入陆路口岸的快速放行模式 #03 灵活处置提供便利高效过关 通关结束后他才放心睡下 供港蔬菜在通关过程中 涉及的部门有很多 从综合业务科的单证审核监管 到查验科的现场查验 再到处置科的突发应对 还要行政科的灵活协调 虽然流程较多,但正常情况下 一辆供港货车通关只需几分钟 “今天通关结束。”每天晚上在收到这样的信息后,文锦渡海关查验一科科长刘宁才能放心睡下,这条信息最晚的一次出现在凌晨3点。 刘宁介绍,为做到供港蔬菜的“零延时”,文锦渡海关使用业务前推与后移的举措:提前与供港企业进行联系,做好通关安排;面临一些突发状况时,物流先通关,数据流之后通关。“供港蔬菜在运输中水分会蒸发,在过地磅时可能会与申报数据有一定的误差,此外部分供港企业比较着急,申报出口的蔬菜名字可能出错,比如把西兰花报成大白菜。” 疫情之前 这些申报错误的车辆 需前往处置科进行改单 往返两个部门耗时较长 疫情之后 海关专门设置了专项供港岗位 这些误报信息由专人跟进 现场处理后直接放行 提高通行效率,缩短过关时间 让供港生鲜以最短的耗时从深圳运送到香港 此外 为保障供港鲜活产品快速通关 文锦渡海关也创新运用了一些高科技 其中,“驾驶员智慧验放系统”自2020年上线运行以来,已实现关区公路口岸全覆盖。 该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司机前置测温环节同步对高风险司机进行布控,实现精准识别拦截,有的放矢,大幅提升口岸对高风险司机的检疫效率。 山水相依,守望相助 深港同心,手足深情 全力守护“供港生命线” 愿一起早日战胜疫情 原标题:《疫情之下的文锦渡口岸,On Call 24小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