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春波简介

 数字人生6688 2022-03-03

 杨春波(1934~),男,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近六十年,对脾胃学说、温病学有研究,擅用“脾胃湿热”理论治疗各病,尤精于胃肠病的辨治。创有清化饮、益胃宁等药。驰名中外。

(一)个人传略

杨老1934年1月4日,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中医世家。自幼念医识药,1948年(14岁)中学肄业,专从家叔学医,矢志岐黄;1953年(19岁)在父亲中药房坐堂;1955年(21岁)被保送晋江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任副班长,结业后回镇;1956年任枫亭联合诊所主任、中医师,兼枫亭区卫协会主任;1957年考入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第4期学习,任学生会秘书,毕业以首名的成绩留于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任学术秘书。1969年至1972年作为下放干部,到松溪县茶平公社搞基层医疗工作。1973年调回省,任福建省医药研究所主治中医师、课题组组长;1982年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恢复,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91年调入福建中医学院第二人民医院,任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院长,同时兼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临床研究所所长。1991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1992年享受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2001年退休为名誉院长,国家、省中医脾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返聘至今,仍坚持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兼任国家药品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网专家团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委员会及脾胃病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美国中华临床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总顾问,《中医药通报》学术顾问;福建省中医药科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福建省药品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药分委员会主任,福建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及其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脾胃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及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委员,《福建中医药》、《福建医学》编委。他是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第六届常委,民革中央委员及其孙中山研究会常务理事,民革福建省副主委,福建省孙中山研究会会长等。

(二)医路迤逦

杨老出身于歧黄世家,他是第五代传人,在家庭的熏陶、师长的教诲下,踏上了一条“家传引领、先药后医,自学深造、目标达三,勤业奋练、医政相兼,不断进取、学社互动”的中医成才之路。

1.家传引领,先药后医

杨老的祖父是当地的名医,福建莆田、仙游、惠安遐迩皆知,曾为当地一官绅母亲治愈顽疾,获赠“功同良相”横匾,这对幼年的他影响极大,医同于相?他的父辈中,大伯、四叔、堂叔是中医师,二伯、父亲是中药师,堪称医药世家。

杨老幼涉杏坛,在祖母的教导下,小学的寒暑假即陆续背诵了《汤头歌诀》、《药性赋》、《脉诀》、《医学三字经》等基础书。由于家境清贫,每次背诵歌诀若能完整流畅,其祖母辄以五颗花生鼓励。杨老的医德也在家训及祖母的循循教诲扎下根,其祖母常说“为人要诚实,当医应博爱,做药不能假”,这成为他近60年医事生涯中的恪守之训。杨老入中学时,开始跟父亲学识药、配剂、加工、炮制、炼作、储藏等,他回忆云“新有恒药房”这块悬牌,每天都由他清晨挂出、傍晚取回,并擦拭干净光亮,年余的时间扎下了坚实的中药基础,成就了他往后既知药又懂医的中医。杨老之所以学医,一方面受祖父形象的影响,感觉行医有一种荣耀感;另一方面是为了生计,其父亲常说“要有本领才能糊口维生,一门精值千金”。

2.自学深造、目标达三

杨老的中医启蒙老师是其四叔,他资质聪颖、医术精明,年壮即有名气,但也染上旧社会一些恶习,常通宵达旦玩牌、白天又要应诊,教医只有指点,临诊多不尽言,杨老似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言“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所以主要靠自学,在不夜天中遵家叔要求,苦读完《陈修园医书72种》、《医宗金鉴》的伤寒、杂病心法要诀等,时时须藉字典之助,随之也参予助诊,起步实为艰辛。在父亲的药店坐诊时,记得出诊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位63岁的妇人,头痛甚剧、大便不通,回来带问题对书,考虑是阳明热证,选《医宗金鉴》中芎芷石膏汤加大黄,大便一通,头痛立止,桴鼓之效,给杨老极大信心。后参加了承淡安针灸函授班,还向民间学习刮痧、草药等,曾用针治愈痉病,高烧、胃痛,针灸、外敷疗痈疽等。

1955年,由县卫生科选送到晋江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任副班长,结业考试获第二名,后回枫亭任该区卫协会和联合诊所主任,从事卫生防治、中医临床工作。1956年,报考福建省中医进修学校,其中有一段趣事,该校是福建培养中医骨干的摇篮,优秀学员毕业后将成为福建省中医医院、研究所和福建中医学院的医师、研究人员或老师,是令人向往的一所中医学校,杨老因年龄未达报考资格,所以多报了2岁,后顺利考中,1957年,进入该校第四期甲班学习,进一步系统学习中医经典之著《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中国医学史》、《针灸学》、《方剂学》、《中药学》以及《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诊断学》、《内科学》、《传染病学》等,还学了《唯物辩证法》、《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诸书,由该校书记王云章主讲,他用深入浅出、生动比喻的方法,把枯燥的哲理说活了,他记忆最深的是讲“立场观点”问题,如“讲台上这个水杯,从这个角度看是这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是那样”,所以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一样,就会产生片面性,所以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还有“矛盾的多样性、主要性,对立、转化与统一,以及实践的重要性”等,这给杨老思维带来变革,对事物的认识获极大提高,也加深了对中医学的理解,使之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医学之路走去。

1958年,省中医进修学校毕业列第一名,被分配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杨老感到这是他中医生涯的转折点。暗下志向,目标达三,即把自己磨练成“精医、擅研、善教”全面发展的新型中医,从此他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

3.勤业奋练,医政相兼

甫入研究所,杨老先在图书馆工作,使之能览群书,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理论。后任学术秘书,从事撰写学术总结等工作。撰写学术总结,使他直接接触了福建名老中医的经验,这也为他的成才提供借鉴。杨老回忆当年写第一份学术总结时,他通宵达旦稿易三次才完成。不断的撰写,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为后来著书立作奠定了基础。之后,他有机会跟随福建名老中医李健颐、吴云山老中医临诊,并先后参与他们的癌肿、乙脑的治疗研究,并帮助总结经验。令杨老印象深刻的是随李先辈去福州精神病医院会诊一例风湿性脑病患者,用尽各种西药无效,而用中医“补肾益智,填髓益精”为主法治愈;跟吴先辈用甘露饮治愈食亦病的经验,使他亲切感受中医辨证治疗的优势。后被调临床研究室工作,主持了鹧鸪菜驱蛔虫的临床研究,总结文章刊出《中医杂志》(1964),这是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同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首作----《几种中医简易诊断法》,着他更加勤学。由于研究所没有附属医院,所以许多临床课题都需与相关医院协作,杨老先后到莆田医院、福州传染病医院行乙脑治疗研究。期间,他在省直机关干部业余学校中文系学习了三年。64年,乘卫生部郭子化副部长率团来闽检查中医工作的机会,福建也组了六人的团,随去上海、南京参观考察两市的中医工作,杨老任秘书,目睹了他们在针麻等学术研究的成就,也聆听了部长对中医政策的教导。文革的动乱,省中医研究所被解散,杨老被下放,举家迁往闽东北交界的山区松溪县高洋大队,全家只有他一件毛衣,经受着寒冬的考验。三年中,田间劳动三个月后,在合作医疗站应诊,并培养赤脚医生;翌年被调往县医院,其间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的工作,使死亡率从往年的24%降至4.4%,且无后遗症的佳效,其中还创用中医方法成功救治呼衰和心衰的经验,让中医药的光芒在山区闪烁。73年,杨老被调回,任“乙脑”课题组组长,他带领外出参观取经,且继续与福州传染病医院合作,进行“乙脑”的治疗研究,提出以“疫性暑温”为名,分急性期:热盛型、毒陷型;恢复期:气阴耗伤等四型辨治。撰写了“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药治疗”的综述性文章,对“乙脑”的一些中医学术问题,结合临床实际进行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福建“乙脑”的中医治疗。往后,还在该院作乙型肝炎的治疗研究。同时,对温病的分类和高热、昏谵、厥脱的治疗,提出了新的见解,还总结了治疗暑温高热的经验。,应教学需要,撰写了《新编温病学》且承担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温病”的撰写任务,参与《中国基本中成药》的编写。可以看出,杨老这段时间,主要是研究温病学及其相关疾病。

80年代以后,他转去福建省立医院合作,在中医科从事杂病的诊治,经方、时方运用自如;在内科,先行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后立题慢性胃炎的中医研究,对其证的表现、证型分类及其生物学基础和舌象意义进行了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分气虚(脾肾)湿热(气滞血瘀)和阴虚(胃肾)燥热(血瘀气滞)两型,分别创胃炎Ⅰ号、Ⅱ号合剂施治,疗效达国内先进水平,获省、厅五个科技奖。提议《中医杂志》社,90年在青岛召开了首次“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专家座谈会”。其间,还积极参与全国中医内科、脾胃病学术活动。早在武汉首届的全国中医内科学术会议;脾胃组的大同会议,直至脾胃分会的十八届学术交流会,杨老以委员、顾问的身份基本都出席并作专题演讲;还参与“温中、理气、清化止痛口服液治疗急性胃病”的临床协作研究等。采编了《中医临床内科学》、《中医脾胃学说与临床》、《急症胃病症治》、《中医胃肠病学》、《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等。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被选为委员、常务委员至今,被聘为《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编委,后改为《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的常务编委,副主编了《中西医结合消化病学》。从此他转入对中医脾胃的研究,并组织学术活动。撰写了《中医脾胃理论的临床应用及其本质探讨》、《当代著名老中医对脾胃学说的贡献》、《当代著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经验》;组建了多学科参与的福建省中医脾胃委员会,开展了“脾胃理论的应用”、“脾胃湿热”、“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肌肉”、“脾主运化”等专题讨论同时举办相关的学习班。后据福建气候特点和临床实际,首先在国内开展了“中医脾胃湿热理论及其相应疾病”的研究,以症候调查和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为重点组织了协作,创制了清化饮等新药,分别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福建省的科技三等奖,参加主编《南方医话》。80年代后期,先后担任福建省中医药研究所、院副所长、副院长,福建中医学院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院长;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内科分会副主任、脾胃分会主任、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主委。

4.不断进取,学社互动

90年代初,杨老仍不懈于学术的努力中,常赴东南亚和港台进行交流,而历史的责任,使他进入民革、省政协、全国人大等,参与各种社会调查和孙中山学研究等活动,他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且经常在媒体宣讲中医知识。期间被评为“省中医工作模范”、“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0年退休后任名誉院长,返聘为主任医师、脾胃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他说,这些活动,倍感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使之更感到用中医之理易于了解社会,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认识;反过来社会的诸多现象和变化,以及处理的方式、方法,对医道的理解也更深了,对学术的研究更有动力了。他认为这是社会学与中医学互动的结果,从而亲切体会到,医之“功同良相”的含义。致使他退而不休,仍在中医道上,为人民再立新功。

回顾起来,杨老成才之路大体可分两个阶段,一是80年代以前;一是80年代以后。自58年进入福建中医药研究所至82年任研究所副所长,这个阶段是杨老知识蓄备、经验历练的阶段;82年后则科研、教学、临床全面开花,各种行头也自此渐多,除学术研究外,还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发挥医与“相”的作用。

(三)学术特长及成就

杨老从事医、教、研近60年,崇尚温病学、脾胃学说,他最崇敬的古今中医药学家是张仲景、孙思邈、李东垣、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蒲辅周。最喜读的中医药著作是《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温热经纬》、《温病条辨》、《医宗金鉴》。最欣赏的格言是“勤能补拙”;“路是人走出来的”和“继承、创新”。杨老反复强调中医临床的重要性;“中医的灵魂在于临床”,“中医的理论只有在临床方能明白”,所以58年初入研究所,即暗下决心一定要从事临床工作,其后来的教学之所以灵活生动引人入胜、科研之所以能回归临床、指导应用,这都得益于扎实的临床基础,这与他坚持的“教学、科研必须依从临床为据”休戚相关。杨老喜用时方治疗胃肠疾病、发热性疾病,知名度广播台海两岸,他临床最常用的方剂有达原饮、藿朴夏苓饮、甘露消毒丹、王氏连朴饮、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最常用的中药有茵陈、生扁豆、黄连、厚朴、茯苓、赤芍等。杨老的学术优势在于用临证的实践,来阐释中医理论、修正一些观点,创新一些概念,并以此来科研、教学。

杨老精专于脾胃学说,提出“大脾胃”理论,认为中医脾胃理论涵盖广泛,强调各个系统疾病都与之相关。而对于脾胃湿热理论更有深研,对湿热的产生,认为是“因热致湿,因湿蕴热”的互动过程;可以盘踞在中焦,很赞赏薛生白与“脾胃同类相召”的理论;提出湿热的传变可“上蒸扰窍、蒙神、熏肺,下注膀胱、二阴、女子胞,还能旁达肝胆、筋节、肌肤,且能寒化、热化,也会滞气、瘀络、损阳、亏阴等。”对于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提出“热传营舌未必绛”;乙脑发病特点是“疫性暑温”。“非典”属“湿热疫”。慢性萎缩性胃炎首次是“胃痞病”,这一提法被中医脾胃会广泛接受,1987年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第四次脾胃病学术会议上被采纳,1994年发布的“国标”《中医疾病分类与代码》、1997年“国标”《中医诊疗术语》都被确认。另外,杨老还提出“痰是有形的,应分显痰与隐痰”;更年期可呈“肾虚阳越”之证,“清利治自汗”、“清热化瘀”消肝痈等。

杨老先后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6部。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3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创制的清化饮、胃炎Ⅰ号和Ⅱ合剂,三种成药,已经使近万人受益。他分别被载入《世界名人志》、《中国当代医药界名人录》、《当代中医名人志》、《中外名人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中国中医药年鉴》和《当代名老中医图集》等。他的事迹和医学专长,北京、福建电视台,海峡之声电台和《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团结报》、《福建日报》、《福建老年报》、《福州晚报》、《海峡都市报》等诸多媒体作了报道。

近期,杨老主编的新作,由福建省优秀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出版的《现代中医消化病学》将与读者见面,本书的特点是:系统介绍中医对消化病的理论认识,全面反映中医诊治消化病的新思维,充分表达中医对消化病研究新成果,精选当代著名老中医治疗消化病经验。本着从现代中医临床实际出发,在治疗方面有依证、依症、依因、依理等;在基础方面,介绍了涉及消化病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主要方剂的现代研究,还附有21位当代著名老中医治疗消化病的学术观点和经验。该书得到国医大师邓铁涛、路志正的题名、题词。相信该书出版必将有益于中医脾胃同仁。另外,本次课题的另一项目成果《杨春波论医集》亦将付梓,该书系统总结了杨老60年来,临证、教学、科研的脉络、成就。

(四)晚年情怀

1.好字爱画,胡声又悠

杨老自幼即仿练柳体书法,后因勤于业务而休毫止笔,然对名人之作仍爱不释手,画亦然,尤喜国画,都珍藏而常览。二胡乐器是他少时即爱,在大哥指教下,常暗自练习,因父亲反对,认为这维生计的艺技。他喜欢的曲是“二泉映月”和“良霄”;在研究所时,还与俞长荣学长合奏闽剧之曲,后也因忙于事业而停。近来又胡声时起,飘扬着幸福之声。

2.集邮蓄盒(火柴金),赏花玩石

   集邮票、蓄火柴盒,是杨老年青以来的业余嗜好,至今还延续。但集邮本已成鼓励孙子学习向上的奖品;而多彩图案的国内外火柴盒仍有序地列在玻璃柜里闪光。另种养花卉,是他年少时即有的兴趣,多为兰花、松椿、水竹、青竹和水仙花等。玩石,虽然也有雨花、寿山之石,但多数是外出开会和旅游之地拾来的五颜六色、多姿别态的小石头。杨老说这些都可以陶悦情操,增强回忆。

3.坚持养练,从不懈怠

   杨老从年轻时即养成按时休作、进餐,不抽烟、不吃零食、少喝酒的良好习惯;进入老年,更注意低糖、少盐,营养合理的少食多餐且细咀慢吞。他的健体之练,依据自己的职业、体能,自编有面摩、按穴、动颈、抖手、颤身、弯腰、摸膝和拓胸、深呼吸,以及快走等,坚持天天早练,常言笑,喜走路,爱跳舞,常骑自行车,假日还有走山之好,保持着心身的健康。

4.调孙为乐,逗趣交流

杨老幼年清苦,青年又遇动乱,60年来为中医学术及其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而对家庭不免顾及不够,自觉对待儿女缺少一份责任、义务,总觉有一丝愧疚感。所以,退休后,除看病等外,更注重的感情的补偿,每过一段时间,杨老总能挤出一点时间,陪老伴出去转转,平素孙子阿达则备受疼爱,教其读书识字,伴其练琴学画,还常逗趣交谈,耐心循导,感情甚蜜。孙喜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杨老每次出差都不忘给孙子带点这此方面的玩具;祖孙俩共养鱼、同剪花、作手工、绘面具,常乐融融,怡然自得,杨老说“这可延缓衰老”。

5.中医情未了

杨老常言“看病是他最大的爱好,看病常乐”。他临诊体贴关心、认真细致,每获病人好评,他的“看病常乐”阐释了他对中医的执着及其晚年的情怀。杨老一周有四个半天的门诊、一个半天的查房时间或会诊,即使这样安排仍是患者盈门、一号难得。杨老的预约挂号,常需1个多月方才轮到。杨老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多看些病,以满足患者的需要。诊余还在家伏案整理经验、撰写一些学术文章,还任传承指导老师,时常参加学术和社会活动。

记得本课题甫入正轨时,一次席间谈话中,杨老言“待我百年后,只要说我杨春波一生为中医事业兢兢业业,为中医的发展出谋划策、奔走相告,是地地道道的一名铁杆中医就足够了”,当时听到此话,心里酸酸的,所以记忆也相当的深刻。这句话彰显了杨老深厚的中医情结,以及幼年时深受祖父的“功同良相”匾额的深刻影响。杨老一生执着于中医的临床、教学、科研,他不同场合下多次强调:要认真继承、加强中医理论学习,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医、中西结合的水平;要搞好中医学术,必须十分重视中医临床工作;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沿着中医学术的自身规律去推进;中医的临床研究要依据中医学术特点来开展。人至晚年,对中医的前途的担忧亦与日俱增,每每听到不利于中医的报到、政策、事件则义愤填膺,常常因为一些好的导向而喜笑颜开。晚年倡立的“歧黄论坛”,以“弘扬中医学术、探讨发展之路”为宗旨,在全省各地轮流举行,深受中医界欢迎,也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真是年已老而中医情未了。

走进杨老家的工作室,除满目书刊外,最显眼的是悬挂在墙上那幅《海峡摄影时报》2008年第1期的封面照片,他那神采奕奕,谈笑趣生的形象,总是令人感到亲切、可敬和爱戴,也能给年青中医人带来动力、鼓舞和希望,像边写着“笑对人生,以诚待人,用心做事,知足常乐”的座右铭,是他的写照,也使我们后来者深深思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