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革新智慧管理方式,引领学校从优质走向卓越?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3-04
本文为“校长管理思维”系列报道第二篇。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校长、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教育集团总校长陈国荣

本文共4510字,仔细阅读需12分钟
“学校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质量的竞争,中间层次是师资、生源的竞争,更深层次是文化、管理的竞争。”陈国荣对于学校竞争力发表了这样的观点。

多年来,在学校发展中,育新学校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教育嗅觉。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育新学校又将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诉求,持续推进学校建设?

为此,陈国荣从几个维度分享了他的办学思考。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

以兼容促管理,启蒙学生成长

管理的第一要素是兼容性。作为校长,我们必须要能够兼容身边的中层干部和教师群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但同时他们也有很多闪光点和优点,因此要去包容他们的不足,珍惜并肯定他们的优秀。

教师是启蒙者。我想,如果把“启蒙”这个词形象化,它就是针尖那样的一个点,这意味着“启蒙”是弱小而不成熟的,教师给学生的启蒙也许并不十分完美、优秀,但应该是善意的、真诚的。

图片

▲育新学校学生

在小学甚至初高中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就体现在某几个点上。除了扎实的学识,教师更多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认可、赞美、鼓励、关注、关怀来影响学生。这些行为给孩子留下的印象往往也是最深刻的。

在育新学校,有1000多名教师,每一名教师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但这不影响他们成为学生的启蒙者。教师也许不完美,但他们通常在以切身的行为影响学生,以一个正面的形象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学校要做的,就是帮助教师树立、维护这种正面形象。普通教师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体,所以在管理层面上,我们作为管理者要去包容教师,不苛求尽善尽美。

图片

▲育新学校教师

塑造学校文化,实现价值凝聚

通过对比国内外中小学校长职责,我发现,中国的校长职责格外强调文化。学校文化是一门学问,但学校文化究竟是什么?基于思考,我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师生在校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文化在学校的发展中起到凝聚和提升的作用,学校的竞争表面是质量的竞争,但往深处挖掘会发现根本上是文化和管理的竞争。学校文化这种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载体表现出来。

1

校园环境

学校的文化一定会体现在环境之中。所谓环境育人,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真、善、美的一致性。美好的环境往往能够进一步启发人们求真向善。基于此,我们育新学校的各个校区在环境建设方面都有一些独特的设计和想法。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

例如,在育新学校回龙观校区,我们整体构想设计了“龙”文化。这一设想来源于回龙观地区的“龙”元素和2012年“龙”年建校的时间巧合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龙”的象征意义。

确立了“龙”文化的主题之后,我开始思考这一文化的具体内涵及其与教育教学、学生成长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主要职能是掌管水,同时,水也是许多美好品质的象征:

“水滴石穿”是执着、积累;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利他

“水无常形,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是兼容、适应……

由此,回龙观校区有了“龙”文化,并通过一些雕塑摆件、空间设计体现在环境当中。

图片

2

人的文化

学校中的“人”主要有三类:学生、教师和管理层。

对于学生,育新学校各校区一直重视礼仪养成,厚植礼仪教育。鞠躬礼“九礼六仪”,育新学校始终重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为什么要重视礼仪教育?其实,礼仪教育是一个杠杆解,即以小而精微的事来撬动大的变化。

图片

▲育新学校师生互行鞠躬礼

目前的德育教育不像知识传递一样具有强烈的实效性,德育更多需要榜样的示范,需要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到内心的升华。礼仪不是美德,但礼仪可以成为美德的生长点。

育新学校引导学生通过3年、6年乃至12年的坚持,形成一种行为规范,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好的品质。本质上,礼仪教育是一种人情世故的教育,人在社会上需要相互尊重,而礼仪能让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通过礼仪教育,育新学校的学校文化在学生身上得到了体现,也可以说,学生的行为塑造了育新学校的礼仪文化。

重礼仪塑常规,重常规塑形象,重形象塑栋梁,在育新学校已成为共识。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学生

对于教师,我认为教师需要塑造“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学生观和“既见树木,更见森林”的学科观。

学生观角度来讲,“森林”是一个班级、一个年级或者一个学校,教师需要从整体上来了解情况,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尊严和发展。但是,教育发展到今天,更需要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又见树木”强调的就是个体的概念,所以在学生观里,教师更要看到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

学科观角度来讲,“树木”是一个一个知识点,而“森林”是知识体系、学科思维、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教好每一个知识点,更关键的是要能够架构起学科的整体体系,能够挖掘学科思维,关注核心素养。

图片

育新学校学生上课

对于管理层,我强调一个词——“行胜于言”。学校在文化上首先必须有一个顶层设计,包括发展愿景、核心价值观等等,这是精神底色,但这些通常不是教师最关心的。教师低头干活,他们直接看到的是行为本身。

因此,除了上位的顶层设计,学校管理文化的核心就是“行胜于言”。教师很少看校长在说什么,他们会更敏锐地捕捉校长的行为,例如校长是个什么样的人?是否重视课堂?是否重视教学?如何处理与教师的关系?因此,校长要以行为来进行管理。

图片

▲育新学校教师

走在集团化办学的路上,从集团的层面看文化,这又与单个学校的文化有所不同。“集团”这个词,我们把它分开来理解就是“集思广益,团结协作”,这也是我们对集团化办学的要求。

发展集团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尊重各学校在历史上形成、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保留校园原有的标志性景观和建筑。对原有学校的培养目标、管理思想进行甄选,保留、宣扬优秀成果,这样能有利于学校之间的融合。

同时,也要进行集团层面的统一整合。将集团类比成航空母舰,正如航空母舰需要一个统一的动力系统,集团也需要统一的管理体系。所以,我们要在尊重原有学校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把集团的一些典型观念传达到每个集团化之后的成员校。各校之间既要多元,又要统一,在统一动力的基础上,还要能分成不同维度多向发展。

图片

▲育新学校教师和学生

涵养教师队伍,谋求教学提升

学校要谋求发展,教师的力量是根本。一个好学校、好校长的背后必须有一批好老师。

目前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八个字:人品、敬业、能力、成果。这几个词之间的关系是:成果=人品×敬业×能力。如果给能力、敬业赋分,可以赋为0—100,教师的能力和敬业程度对学生的影响不是最大的;而如果给人品赋分,则应该是-100—100,人品如果有问题,对学生的伤害是致命的,所以师德师风建设一直在路上。

人品是为师的第一标准,其中,“人品你”和“你品人”是两个重要维度。“人品你”就是在面对外界的品评时,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兼具身心健康与专业优秀的素质,打造良好的形象,怀揣师爱而传道授业。

“你品人”就是在品评教育对象时,要时刻“关注丛林中的那棵树”,即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孩子看作完整的人。

图片

育新学校教师与学生

除了两个维度,人品还有一个核心,即关系。教育学的本质是关系学,教师要处理好自己与职业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

作为教师,如果在教育生涯中没有心动过,那一定是失败的。教师这个职业有繁琐、辛劳的一面,但也一定能够带来一些美好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捕捉美好,打造自己的愉悦感和幸福感。同时,教师要注意塑造师生关系,营造温和、善良的环境,友好对待学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图片

育新学校学生上课

教师的能力有五项,第一是服务能力。所有教师都要有服务于学生、同事、学校、国家社会的意识。在共性的服务能力之上,还要有教学、教研、教育、教改四个方面的能力。

教学是教师的看家本领;


教研是能够对学科进一步分析研究,做课题、写论文;

教育就是从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育人要素;

教改就是跳出教育看教育,找到教育活动的痛点、症结和需要调整的地方。

在育新学校的教师发展路径上,我们设置了职初教师、成熟教师、优秀教师和卓越教师四个层级。

职初教师是课堂自觉;

成熟教师是学科自觉;

优秀教师是育人自觉;

卓越教师是文化自觉。

图片

育新学校青年教师说课比赛

育新学校制定了系统性的教师培养方案,在提升全体教师专业能力的同时,着力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育新学校既有学校内部的校本教研,也有外部搭建的资源和平台,引领教师得到能力的提升。

育新学校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积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指导,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帮助每一位教师加强学习理解,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当中。

在学校的支持之下,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一支强大的教学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

图片

育新学校学生上课

更新管理思维,应对互联时代

管理的思维方式和时代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在万物互联的社会,我们要跟上万物互联的时代进程,现代的校长就要具有互联网思维,具体的有以下几种体现。

1

大数据思维

数字本身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我们要在现代技术成熟的前提之下,挖掘数据内部的有用信息,使其形成一种对管理工作的驱动,这种驱动可能更精细化和个性化。


通过数据,学校管理者可以掌握每一个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教师也可以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目前发展的阶段,以及对学科的掌握程度。

图片

育新学校校内

2

分享思维

目前的学校治理已经远远不同于原来的学校管理,现在讲究治理体系。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多元化管理,是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充分的发言权,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多渠道了解信息。所以学校管理者要懂得尊重沟通,要向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各界进行信息的开放分享,让他们参与到决策当中。

学校的管理者要有这种公开的意识,要认识到学校不是校长的学校,而是孩子们受教育的地方,孩子的成长需要家校社协同。

图片

育新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

3

粉丝思维

互联网时代,学校需要一些宣传路径,把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及时传递出去,来增加学生、家长、教师对于学校的黏性。学校作为一个组织,其发展也需要宣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