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统重建

 直尾昂述 2022-03-04

中国文化的

道统重建——

以牟宗三为例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道统及其近代岐出

道统本就存在于中国历史之中

但是系统提出道统说的是韩愈

最早正式使用

“道统”一词的

是朱熹

韩愈面对

道佛大炽、

儒家衰微

的现实

提出“道统”说

以期复兴儒学

《原道》:

圣王之道

从尧开端

代代相传

而到孔孟

没有间断;

孟子以后

儒家道统断裂

直到韩愈才

复明先王之道

把道统恢复起来

韩愈认定,“道”的本原是

儒家的,“仁义道德”

并以

继承道统、

恢复儒道

为己任

其实在这之前

孟子已经有了

道统意识

《孟子·尽心下》概括了

由尧舜至汤、由汤至文王、

由文王至孔子的传承统绪

孟子自己要担当起

传承孔子之道的历史责任

这个就是一种,道统意识

因此

道统说其实

滥觞于孟子

儒家道统说,自韩愈提出之后

在宋代得到,儒者的普遍认同

宋初孙复

批判佛教、道教宣扬的

生死祸福、因果报应等

赞成韩愈

批判佛教

弘扬儒学

的道统论:

吾之所为道者,

尧、舜、禹、

汤、文、武、

周公、孔子

之道也;

孟轲、荀卿、

扬雄、王通、

韩愈

之道也

在孙复这里

从尧到孔子,为一阶段

自孟子以下,为另一阶段

石介也说:

道始于伏羲,而成终于孔子

道已成终矣,不生圣人可也

故自孔子来

二千余年矣

不生圣人

孟轲氏、扬雄氏、

王通氏、韩愈氏

祖述孔子

而师尊之

其智足以为贤

石介之说源于孙复

他们觉得

韩愈因孟子之后

道统“不得其传”

认为此后一二千年

大道完全中绝之说

为不妥

于是把孟子由

“圣人”降为

“贤人”

董、扬、

王、韩

等“卫道者”

为同一序列

以填补

孔孟以下

道统传承

的空白

之后二程

出入佛老、返回六经

汲取佛老的思辨哲学

对道统作,新的诠释

二程把

天理提到

本体高度

把道统、经典、圣人

联系一起,进行论述

指出

经典即是

载道之文

为学当要

以经为本、

注疏为次

他们还把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升格为经典

重视心性之学

倡导以心传心

超越汉唐儒学

直接孔孟源头

“道统”

一词是由朱熹首先提出

他将“道”与“统”合为一

提出“道统”范畴

这把儒家的道统观念

与历史上的传道谱系

结合一起

他说:

子贡虽然

未得道统

然其所知

似亦不在

今人之后

若谓只'言忠信,行笃敬’便可

则自汉唐以来

岂是无此等人

因甚道统之传

却不曾得

亦可见矣

朱熹以《中庸》为例

认为子思因为

忧患道学失传

而作《中庸》

为让人们明白

道统有深远的

历史文化渊源

即它是上古圣王

“继天立极”而来:

盖自

上古圣神,继天立极

道统之传,有自来矣

其见于经

则'允执厥中’者

尧之所以授舜也;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舜之所以授禹也

尧之一言

至矣尽矣

可见

朱熹道统论当中的“道”

是从《尚书》中

摘出的十六个字

而这成为程朱道学一派

所谓圣贤相传的

“十六字箴言”

就传道谱系而言

朱熹以伊洛诸公

为道统正传

《中庸章句序》:

异端之说,日新月盛,

以至于老、佛之徒出,

则弥近理,而大乱真

直到二程兄弟出现

对儒家道统加以

考订和论证

才真正传承了儒家

千载不传之统绪

并驳斥了,道佛

似是而非之谬论

其后,陆王

与程朱形成分立

提出心学道统观

陆九渊

明确表示自己

继承孟子之学:

窃不自揆

区区之学

自谓孟子之后

至是而始一明 

孟子而来

千有五百余年

以儒名者甚众

荀、杨、王、韩独著

专场盖代,天下归之

非止朋游党与之私也

然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未见其如曾子之,能信其皜皜;

肫肫其仁,

渊渊其渊,

未见其如子思之,

能达其浩浩;

正人心,息邪说,

距诐行,放淫辞

未见其如

孟子之长于知言

而有以承三圣也

他以

孟子心性之学

为其道统之源

但是并没有否定

荀、杨、王、韩

在道统传承中的

地位

陆九渊还认为朱熹

所尊奉的伊洛诸公

尽管在学问、修行

有所成就,但还是,不能够与

曾子、子思、孟子,相提并论

不足以继任道统

王阳明,虽然提出

“颜子没而圣学亡”

构建起与理学

“孟轲死,

圣人之学不传”

的道统传承谱系

有所不同的

心学道统论

但他还以

“十六字箴言”

作为心学之源:

尧舜禹之相授受曰: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此心学之源也

中也者,道心之谓也

道心精一之谓仁

所谓中也

可以看出:

传统儒家讨论道统

是立足于四书五经

等基本经典

以经学传统为学统

以经典义理的

核心价值为道

以圣王(人)人格为依归的

三位一体之道统

近代以来

西学东渐

中国文化,面临

史无前例的挑战

经历了全方位危机

钱穆所说:

辛亥革命

民国创建

政统变于上

道统变于下

民初即有

新文化运动

以批孔反孔

打倒孔家店为号召

孔家店中伙计

即本文所谓的

社会下层之士

自此以下,社会有民无士

上无君,下无士

此则

庶及可谓之

全盘西化矣

其中最突出

的表现即是

在中国

现代教育体系中

没有了经典教育

中华民族成了

抛弃自己经典

的民族

二 

现代

新儒家的

道统重建

现代新儒家非常,重视道统重建

他们在中西文化的对照视野当中

对传统道统进行了

新的诠释和发展

余英时概括

现代新儒家的

道统观为三:

一是

由韩愈首先,提出的

而宋明儒学,倡导的

主观的、一线单传的、

孤立的、脆弱易断的

道统观;

二是

钱穆主张的历史文化大传统

即“思想史家的道统观”;

三是

熊十力、

唐君毅、

牟宗三

等以对“心性”

的理解和体证

为标准建立的

“哲学家的

道统观”

也有学者

分为三派:

一是

熊十力、

唐君毅、

牟宗三

以中华道统之“道”

是儒家“心性之学”

的心性派;

二是

钱穆、冯友兰

以中国思想学术

大传统为道统之

“道”的大传统派;

三是

梁漱溟、

张君劢、

张东荪、

贺麟、

徐复观

传承发展的

先秦周孔之

礼乐外王一脉

以礼乐作为

道统之“道”

的礼乐派

钱穆道统论之“道”

是指中国

历史文化

大传统

他认为中国人的道统观念

与历史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孔子以前

道统于君

所谓'王官学’;

孔子以下

道统于下

所谓'百家言’

孔子即为其

转折之枢纽

孔子,贤于尧、舜

此则师统尊于王统

汉代设博士

其意虽欲复古者

王官掌学之旧统

然六籍皆出孔门

又曰孔子'素王’

为汉制法

则两汉经师论学

仍重下统

道统于师

不统于君

自孔子以下

而其局已定

政府当受,学术指导

帝王亦当,要有师傅

治权上行,教权下行

师道之失其统

而上统于政府

自清代部族

专制乃始然

明代以前不尔也

故中国传统政治

于学术文化事业

虽尽力宝护扶翼

然于教育则

一任社会自由

抑且尊师崇道

王统绌于道统

未尝以政府而

专擅教育大权

今日国人观点

颇若主持教育

乃政府之天职

又若教权当统于治权

此等意见,亦有来历

一则承袭清代三百年

以治权侵越教权之

积习而视为固然

一则模仿

西方制度

不复详辨

彼我异同

可以看出:

钱穆的

道统论是

在对中国

历史文化

深入研究

之基础上

概括出的

是典型的

思想史家

的道统观

较为严格的意义上看

现代新儒家的道统观

其主要是“哲学家的道统观”

余英时认为:

从熊十力开始

现代新儒家

都有一种

很强烈的

道统意识

但他们重建

道统的方式

与宋明儒不同:

他们

既不重,传道世系

也不讲,'传心’

而是

以对'心性’的

理解和体证

来判断断历史上的

儒者是否见得'道体’

在这一点上

他们确与陆、王的风格比较接近

由于新儒家第一代和第二代诸人

对于'心’'性’'道体’的确切涵义

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都没有获得

一致的结论

他们的

道统谱系

因此也有

或严或宽

的不同

但无论严宽

大致都认定

孟子以后

道统中断

至北宋始有人重拾坠绪

明末以来

道统又中断了三百年

至新儒家出

而再度确立

这一说法肯定新儒家

“哲学家的道统观”

重建道统的意义

指出他们

的道统观

以心性为本

但这一个解释

对熊十力来说

并不准确

熊十力曾言:

余少时从事革命

对宋学道统观念

颇不谓然

后来觉其

甚有意义

盖一国之学术思想

虽极复杂,而不可

无一中心

道统是表示

一中心思想

此中心思想

可随时演进

而其根源

终不枯竭

应当说,熊十力所理解的道统

是孔子继承并加以发扬光大的

中国文化传统

这与钱穆把道统,理解而为

历史文化大传统,基本一致

《为中国文化

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简称《宣言》)由

唐君毅、牟宗三、

徐复观、张君劢

联名发表

可以说代表了新儒家的思想纲领

这也是“哲学家的道统观”的

集中表述

该文认为,中国历史

文化中的道统说源于

中国文化的“一本性”

即“以心性之学为其本源”:

一本性乃

中国文化

在本原上即是

一个文化体系

中国古代文化之

有一脉相承之统绪

殷革夏命承夏之文化

周革殷命而承殷之文化

即成三代文化之一统相承

此后秦继周,汉继秦

以至唐、宋、元、明、清

中国在政治上,有分有合

但是总以大一统为常道

且政治的分合

也从未影响到

文化学术思想

的大归趋

此即所谓

道统相传

中国

文化多元一体、一脉相传

文化道统意识并不会因为

政治上的分分合合而改变

正是由于有文化

道统意识的存在

才使中国人有

历史悠久的

文化自豪感

现代新儒家道统论的特点

集中在对心性论的体认上

《宣言》

对《古文尚书》

的“十六字心传”

有客观评价

认为宋明儒之所以深信此为

中国道统传承的来源所在

是因为

他们相信中国学术文化

应当以心性之学为本原

新儒家,把由孔孟至宋明儒的

心性之学看作道德实践的基础

同时随着对道德生活实践研究的深化

他们进一步加深了,心性之学的深度

可说,《宣言》

所代表的新儒家

道统论的核心

是心性一本论

这确实抓住了

孔孟之道的精神实质

但其弊端,是忽视了

历史上的,周孔之道

即礼乐文明的传承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

传承和重建道统的意识

也在一些民间组织当中

有所体现

如道德学社

段正元

建设道德学社

其道统论注重

对儒家道统

的正本清源

即以儒家元典

《大学》《中庸》《论语》

为基本资源

但具体诠释理路

与宋明理学不同

他屡言中国除

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

孔、孟等大圣人外

后世儒者多半似是而非

孟子以后道脉不续

后世没有真儒

他非常重视

中国文化道统

中的“中道”:

中国文化即在中道

中道二字,意义极深

《中庸》: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尧传舜:允执其中

舜传禹: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汤、伊、

文、周、

孔、孟

或见或闻

执中之实学

用中之实事

皆有师承授受

故中道之文化

即师道之文化

得中道之大圣

即文化之代表

他以《大学》《中庸》作为基础

构建儒家“一而贯之”的道统体系:

《大学》乃万教纲领

天所以广大道之传也

首明大道全体

次明入道之功

至能得而

天道已尽

先天大道

后天大道

贯而一之

这与宋儒把《大学》

理解为内圣外王

的横向推衍不同

而打开了《大学》

天人之际的纵向维度

《中庸》:

大道之发源,中而已矣

人事之全善,庸而已矣

庸者中之用

中者庸之体

体用兼赅

斯为

大道中之真宰

人事中之万能

欲知变化之道

当知理之变化

欲知理之变化

研究中庸之道

实践中庸之行

他对中庸之道的强调

一方面是为反驳当时

反儒的极端文化思潮

另一方面

也是为中国文化

在“矫枉过正”之后

回归中道提供思路

三 

牟宗三——

哲学家道统

的领军人物

牟宗三的道统观

在新儒家当中

最具有代表性

是“哲学家道统观”

即道统论心性派

的集大成者

牟宗三的

道统观念

可区分为二

广、狭两种

广义的道统:

尧、舜、禹、汤、

文、武、周公、

孔子、孟子

一线相承之道

其本质内容为,仁义

其经典之文为

《诗》《书》《易》《春秋》

其表现于客观

政治社会

之制度为

礼乐刑政

此道通过此一线之相承而不断

以见其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命脉

即名曰'道统’

这种意义上的道统是

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

其经典是

《诗》《书》《易》《春秋》

其本质内涵

是仁义道德

其政治社会制度

的客观表现是

礼乐刑政

此道

一线相承

绵绵不断

就是道统

狭义的道统即指

儒家的心性之学

也称为成德之教

牟宗三说:

中国本有之学的

意义及基本精神

则限于'道’一面

亦即'德性之学’”

中国'德性之学’

之传统即道统

这是

以学统

论道统

他又说:

根据实践主体而来的

首先是个人的道德实践

表现而为道德实践

表现而为道德宗教的圣贤人格

其在文化文制上的意义

是树立人间的教化

护持人性人道人伦

于不坠

此为一本源形态

亦为一笼罩系统

此是,'道’之统绪

简名,'道统’

可见在牟宗三看来:

道统

是人道尊严,的总根源

是一切价值,的总根源

牟宗三的道统观

无论广义还是狭义

主要特点是

把道统视为:

“生命的学问”

以生命的学问

发挥道统之说

并通过

对宋明理学的阐发

构建儒家的新道统

他认为中国的学问:

以'生命’作为首出

以'德性’润泽生命

“生命的学问”:

可从两方面讲:

一方面是

个人主观的

属于

个人修养、

个人精神生活

提升方面的;

另一方面是

集团客观的

关乎一切

人文世界:

国家、政治、

法律、经济

等方面的事

这显然

是对传统儒家

内圣外王之道

的现代表达:

主观方面的,个人修养,犹内圣

客观方面的,人文化成,犹外王

这两方面的

结合体现在

个体生命上

牟宗三之“生命的学问”

直承第一代现代新儒家

梁漱溟、熊十力等

牟宗三

对梁漱溟

捍卫孔学

正统地位、

复兴儒学

的努力表示赞叹

指出梁漱溟

独能生命化了孔子

使吾人可以与孔子的

真实生命及智慧相照面

而孔子的

生命与智慧

亦重新活转

而披露人间

牟宗三对熊十力更为敬佩:

业师熊十力先生一生的学问

是继承儒圣的仁教而前进的

儒学之复兴

中国文化生命之昭苏

至先生始真奠基造模

使后来者

可以接得上

继之而前进

彼之生命直是全幅

理想与光辉之生命

他认为熊十力

对中国文化生命

和儒学的复兴

厥功甚伟

而其人也是

理想与光辉

生命的典范

牟宗三认为:

孔子作为

儒家道统

承前启后之

集大成的人物

其学问便是

生命的学问

孔子直接

把住了生命

承当了生命

安顿了生命

孔子之“道”是通过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

而形成超越时空的常道:

中国的历史

发展至孔子

实反省时期

此种反省

吾人名曰:

人类觉醒

就史实言,亦曰

历史发展之点醒

经此点要

意义乃显

意义显

则可以明朗

过去之潜在

并且还可以

垂统于来世

此意义即,古人所谓'道’也

儒家之道为常道

为时时在实现中

为时时在转进其形态

既为常道,又有此普遍性

所以可以居于高一层地位

而为推动社会之精神原则

孔子关于“道”

言说并不悬空

而是立足于

人性人伦的、

历史文化的

因此

此道统型范与孔子的

个人生命、生活实践以及

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的

批判反省结合在一起

为后儒确立道统型范

牟宗三认为孔子的道统

是在三代圣王基础上的

创造性发展:

自尧舜三代

以至于孔子

乃至孔子后之孟子

此一系相承之道统

就道之自觉之内容言

至孔子实起一创辟之突进

此即其立仁教以辟精神领域是

此一创辟之突进

与尧舜三代

之政规业绩

合而观之

此相承之道

即后来所谓

'内圣外王之道’

宋儒兴起

亦是继承此

内圣之学

而发展

自孔子立仁教之后

此一系之发展是其

最顺适而又是

最本质之发展

亦是其最有成而亦

最有永久价值之发展

此可曰孔子之传统

牟宗三肯定

孔子立仁教

承上启下、

继往开来

的特殊意义

即孔子立仁教

既是对尧、舜、

三代圣王之道

的创造性发展

也为后来

思孟学派、宋明理学家

对道统的传承发展

奠定了基础

牟宗三主要是

通过对宋明理学的阐发

来构建自己的道统说的

他认为:

宋明儒学,之被称为

“新儒学”有两大贡献:

(1)

针对孔子之后

先秦儒家“儒分为八”

而缺乏确定统系的情况

宋明儒者理出了

一个明确的统系

借此来去,贞定儒家

生命智慧的基本方向

即确定了以

曾子、子思、孟子及

《中庸》《易传》《大学》

为代表的儒家传承正宗统系

(2)

宋明儒者

改变了汉代人

以传经为儒的观念

直接以孔子为标准

以孔子的生命智慧为方向

以成德之教为儒学

可以说,宋明儒,以孔子为标准

将周孔并称,转变为,孔孟并称

这是儒学乃至

中国文化的

一大转折

其主要特征是

道统意识的自觉

和道统的构建

牟宗三认为:

宋儒对孔子之道

的传承与发展

首在重人伦,立人极

亦惟因残唐五代

太不成话

重人伦,立人极之心重

故宋学之彰显此道

乃为纯反省的:

由主静,主敬,向里收敛,

反显此普遍理性之绝对主体性

牟宗三通过

对宋明理学

的深入研究

一反学界

程朱理学与

陆王心学

二分的情况

把陆象山与王阳明,归为一系

胡宏与刘宗周,归为一系

并将他们合并北宋的

周敦颐、张载、程颢

而为“宋明儒学之大宗”

而判程颐和朱熹为“别子”

“继别子为宗”

牟宗三的

道统重建,以经典为基础

他以自己对宋明儒的理解

把先秦儒家经典加以重组

他指出,宋明儒主要对

《论语》《孟子》

《中庸》《易传》

《大学》加以诠释

认为它们是儒家内圣之学的代表作

牟宗三还将这几部经典分为两组:

《论》《孟》

《中庸》《易传》

是孔子成德之教(仁教)中

其独特的生命智慧方向

之一根而发

此中实见出其师弟相承之

生命智慧之存在地相呼应

至于《大学》

则是开端别起

只列出一个

综括性的

外部的(形式的)

主客观实践之纲领

所谓只说出其当然

而未说出其所以然

这种重组打破了程朱以

“四书”构建起来的

理学的正统地位

他进而判教说:

大体以《论》《孟》

《中庸》《易传》

为主者是宋、明儒之大宗

而亦较合先秦儒家之本质

伊川、朱子之

以《大学》为主则是

宋、明儒之旁枝

对先秦儒家之本质言则为歧出

不过看来:

牟宗三实际未得

《大学》深意

《大学》的

“明明德”与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四者相对应

修养途径也都是

“修身”份内的事

属于内圣方面;

“亲民”“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对应,也都属于外王方面;

“止于至善”,是总体目标

“明明德于天下”,是最终理想

两者为内圣外王

一体两面的统一

可见,《大学》的义理方向

即以修身为本

贯通内圣外王

它虽以横向为主

但其“诚意”“正心”

也涉及纵向的维度

可以说,《大学》

不仅贯通内圣外王

而且贯通先天后天

在肯定儒学是

生命的学问之基础上

牟宗三进一步阐发了

生命人格与

文化生命的

关系:

你若知文化是人创造的

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表现

非脱离人

而现成地

摆在外面

如是把文化收进来

内在于人的,生命

内在于人的精神活动

这样综起来了解文化

就是了解创造文化的

生命人格之表现方式

即生命人格

之精神表现

的方式

这种生命人格之精神表现的方式

就是文化生命之精神表现的方式

如果我们把文化不是

当成一堆死的材料

而是看作,古今圣贤

伟大人格的精神表现

那么文化就有生命了

故而

中国文化生命

首先把握'生命’

正德利用

厚生安顿

生命

由之以点出

仁义之心性

一方客观地

开而为礼乐型

教化系统

一方主观地

开而为心性之学

中国文化以

正德、利用、

厚生安顿生命

以仁为核心价值观

进而形成了

礼乐教化系统

心性修养系统

体现为内圣外王的

理想生命人格境界

可见

牟宗三有明确的

儒家主体性意识

即以儒家为主流

疏通中国文化生命

以儒家为主体决定

中国文化发展方向

不过

他并没有

独尊儒术

而是以儒为主

融通道佛诸子

接引融汇西学:

吾常言

西方文化生命

自希腊传统言

首先把握'自然’

以自然为对象

而研究之

所以顺生命之凸出

才、情、气之奔赴

智之用特彰显

而中国文化生命

则自始即首先把握'生命’

以生命为对象而期有以

润泽调获安顿之

自然之为对象,是外在的

生命之为对象,是内在的

21

他将道统与中国文化生命相结合

视道统为中国文化生命的体现

认为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

主体性和发展方向

同时认为中国文化要向前发展

应该以儒家内圣之学为根本

重建中国人百姓日用的常道

并以这种常道作为

中国文化生命的主流

借以发挥文化的创造力

为了开出中国文化发展的途径

以充实中国文化生命的内容

牟宗三提出了“新三统”说:

(1)通过

肯定道统以肯定

道德宗教的价值

维护孔孟开辟

的人生世界

之价值本源

(2)

通过学统

转出“知性主体”

以吸纳希腊传统

开出学术独立性

(3)

通过政统延续

由认识政体发展之历史

来肯定民主政治的必然性

牟宗三

从“怵惕恻隐之仁”

这一本源观念展开

发展出三统并建的

系统

首先

对道统必须予以

深入理解与传承

因为道统是

日常生活规范的源头和

文化创造的根本

而道统是以仁教为中心的

道德政治的教化系统

即礼乐教化系统

所以在

中国古代社会

这一系统下的

道统、政统、学统

是一体的

道统就内圣而言

政统就外王而言

学统则是内圣外王之学

可见

道统即道的统绪,必须通过了解

二帝三王的政教,如何演变为

西周礼乐文明

孔孟又如何在

周代礼乐文明

的基础上

由天道而立人道

宋明儒者又如何

由人道而立天道

才能真正了解

什么才是道统

这其实就是

对中国文化生命的梳理

其次

必须开出

知性之学

内圣之道为道统

相应的学统

则应该具有

“知识之学”

的统绪

但在中国文化中

知性的学统

始终未能

建立起来

原因是

内圣之学

吸附了人心

使得知性之学

始终没有

独立出来

故而知性之学必须在

内圣之学的发展中开出来

这与中国的内圣之学

并没有扞格之处

而且可相融洽并体现出

内圣之学的广大、充实

最后必须反思传统政统

政统指政治形态的统绪

在反思理解

政治形态的

统绪过程中

必须

了解三代质文互变中

如何形成了贵族政治

这种贵族政治又如何在

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中

形成君主专制;

在君主专制中

君、士、民的地位

及特性是怎样的

民主政治为什么是

更高级的政治形态

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

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

人们只有

对这些问题

有深入了解

才能有自觉

的政治信念

并付诸实践

从而让

现实政治

趋于优良

牟宗三认为

在帝王专制之下

政统与学统收缩

儒家只表现为

内圣心性之学

近代以来

西学东渐

中国文化面临

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和

自身文化的现代转换问题

为此,他提出:

道统、学统、政统

三统并建

这三统正好是

这一个社会的

三个主要面向:

道统相当于,价值、道德体系;

学统相当于,学术体系

包括科学体系;

政统相当于,政治体制与政治方向

三者之关系是;

道统统摄政统与学统

牟宗三将道统列为首建

是表明,当代中国文化

重建的首要之务乃是

中国道统之重建

他强调以

“道统”来接续

民族文化生命

之大本大源

通过道统重建

由道统开出

政统和学统

具体途径是通过

“良知坎陷”开出

“知性主体”和

“政治主体”

从“道德主体”转出

“民主”与“科学”

也就是说

现代中国的建设

离不开中国传统

的民族文化精神

作为根基

这是他“为响应时代需求、

解决中国文化的现代走向

或现代化问题而遥承

周、孔、孟、荀

之道的精髓

吸纳或生发

民族、科学的新内容

所形成的理论构想

即道统论者

对道统之新时代

之社会功用的

理论建构和设计

是现代道统论异于

唐韩、宋明儒道统论之处

这是从其,发展义而言的”

牟宗三的“三统并建”

有别于以董仲舒为代表的

汉代公羊家所提出的

“王鲁,新周,

故宋,绌夏

《春秋》当新王”

的旧“三统”说

因而被称为

“新三统”说

牟宗三

“三统的同时并建

也确实可以打开

华族文化生命

的症结

而开显一条

顺适条畅的

心途径”

因为其目标是重建

统贯人类生命中的

三重价值:

人格价值、

知识价值、

群体价值

这是“新三统”

有取而又有别于

传统三统说

的主要贡献

郭齐勇指出

牟宗三“三统并建说

意在强调学习西方

重视'知性主体’

开发出学术方面之

科学与政治方面之

民主体制

肯定尊生命、重个体

在体制上对自由、人权

加以肯定,可谓抓住了

中国走上现代化的根本”

结语:

综上所述

道统重建,仍然是

当今中国文化复兴的

重要问题和未来方向

具体途径主要是通过

对儒家经典的诠释来

重建儒家价值体系(即道统)

并且进一步以道统为本源

构建多元立体的文化统系

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统系和结构

笔者概括为

以道统为原点而辐射为:

政统、学统、教统、

文统、法统、商统

道统是价值系统,与

政统、学统、教统、

文统、法统、商统

等应用系统构成了

体用、本末关系

犹如大树之根与

树干、树枝、花朵

道统开出并统摄:

政统、学统、教统、

文统、法统、商统

立体动态的网络当中

相辅相成、相维相济

在中国历史上

政统、学统、教统、

文统、法统、商统

时断时续

只有道统不断

但是也有

道隐不彰

的时候

道统如果真断了

中国文化就没了

一以贯之的根脉

其他各统也会

偏离正道、

出现混乱

总之今天我们面临的是: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紧迫的任务是中国文化的全面重建

其中的一个任务,便是道统的重建

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

政统、学统、教统、

文统、法统、商统的建设

而且更需要注意在重建当中

理清各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重建过程中

不能操之过急

尤其不能简单化、绝对化

要像完成一项系统工程那样子

逐步推进中国文化的伟大复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