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刊概览 || 《哲学动态》2022年第2期

 菌心说 2022-03-04
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哲学动态》2022年第2期

目      录

图片
图片

摘      要

 ▶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阐释

哲学问题的实践解答论

——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的再思考

文学平(5)

摘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是对其他各条的理论总结。围绕“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互斥论、并存论、断裂论和互动论等不同看法。这些观点的缺陷不尽相同,共性的问题在于均未能有效地解释第十一条前半句的断言。实际上,该条提纲蕴含的是哲学问题的实践解答论。实践解答的依据是认识和实践的同步原则。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不理解这一原则,幻想单靠解释世界的“唯灵论的活动”就可以改变人们的意识,进而实现改变世界的抱负。马克思则认为“生活决定意识”,人们在改变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同步改变人们的观念世界,“理论之谜”的真正解答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

关键词:新世界观   “往何处去”   同步模式   实践解答论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研究中心

马克思如何认识、使用与定义“Ideologe”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圣麦克斯章”的考察

廖伟凯(14)

摘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文版中共写下45处“Ideologe, -n”(意识形态家),内容涉及对其产生的原因、看待世界的方式及相关定义的阐释。马克思对该词的认识、使用与定义,通篇是一致的,亦即意识形态家是采用脱离现实基础后的观念与思想来认识与解释世界的一群人。马克思并没有对“意识形态家”的本质作过负面的指涉,而是统称哲学、政治、法律等领域的专家,只要从观念出发,颠倒现实与观念的主从关系,他们就是“意识形态家”。

关键词:思想家   意识形态家   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资本主义全球政治规划的“狡计”

——一个空间批判的视角

杨永强(24)

摘要:政治与空间之间存在一种同构关系,不仅空间具有政治性,政治也具有空间性。以这种同构关系为基点,重新理解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空间形态与政治形式,可发现资本主义的“狡计”就在于通过资本的时间性图式对空间进行时间化“占有”和“重构”,进而生产一种符合资本增殖逻辑的空间政治秩序。然而这恰是资本主义全球政治规划破产的根源所在。要建构一种真正符合全球治理变革要求的空间政治秩序,首先要获得一种不同于资本“时间政治理念”的“空间政治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由于在充分尊重空间关系性、异质性与建构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回答了大变局时代全球治理目标、治理结构及治理方式等问题,已然具备构成这样一种新的全球空间政治理念的内在意蕴。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空间政治理念   空间生产   全球化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病态的常态”:

西方民主政治的结构性危机

——法兰克福学派对右翼激进主义的批判

邓佳(32)

摘要:2008年以来,右翼激进主义在西方社会全面蔓延,这一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已初现端倪,对此,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曾作出深刻分析。右翼激进主义的反复上演印证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结构性危机:人们诉诸极端的意识形态来表达民主诉求,反智主义在西方国家的政治行动和社会生活中不断渗透,“新形式法西斯主义”悄然崛起。多元主义民主不仅无法有效遏制右翼激进主义的复苏,反而为右翼激进主义培肥社会土壤。“后真相时代”大众媒体对民意的操控,构成右翼激进运动的实质。对于西方民主政治激进化趋势的再度出现,有必要批判地吸收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的相关分析,以此透视西方民主的根本限度,为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右翼激进主义   多元主义   民主政治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

▶ 近现代中国哲学

大一统观念下的“诸子出于王官”说

陈静(41)

摘要:章太炎概括《汉书·艺文志》论诸子的观点为“诸子出于王官”并顺承其说,胡适著《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予以反对。这两种貌似相反的观点由于分别侧重“学在官府”和“子出王官”,其实并非完全对立。大一统观念盛行于西汉,刘歆整理图书而著《七略》,班固承《七略》于《汉书·艺文志》言“诸子出于王官”,乃是大一统观念下的整体文化建构。刘歆、班固之论并非追溯诸子的历史起源,而是在统一文化的背景下安顿彼此相异的诸子思想并定位其意义。

关键词:大一统   子出王官   历史真实   观念建构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不齐而齐”抑或“齐其不齐”

——章太炎《齐物论释》对康有为大同思想之隐秘回应

李智福(48)

摘要:章太炎的《齐物论释》在字里行间隐隐指向康有为,康有为是其隐秘对话者。《齐物论释》对康有为的学术反驳主要有:针对公羊学“《春秋》为汉制法”的今文经学观点,章太炎对庄子的“春秋经世”作出古文经学式之解释,以《春秋》为史志,非为后世制法;针对康有为“齐其不齐”、野进于文、崇尚普遍性的大同理想,章太炎提倡“不齐而齐”、文野异尚、尊重殊异的多元主义;针对康有为以科技进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大同学说,章太炎指出文明进化并不能给人类带来福祉,毋宁说是另一场苦难;针对康有为鼓吹孔教主义,章太炎则借助佛学与庄学“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的无神论思想对之回应,主张消解一切圣人、圣王的神圣价值。总之,康有为的大同理想是一个“齐其不齐”的具有尚同性质的圣人建构秩序,崇尚普遍性和一元性;章太炎的社会理想是一个“不齐而齐”的具有尊重差异性质的“依自不依他”的自发秩序,提倡差异性和多元性。

关键词:《齐物论释》   《大同书》   庄学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生命哲学的重建

——以梁漱溟的探索为先导

詹石窗   樊兵策(58)

摘要:相对于哲学其他分支,生命哲学在东西方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生命”成为现代哲学起点,源自对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的批判。狄尔泰试图解决启蒙理性与科学主义对生命的压抑,创立了生命哲学。梁漱溟借助西方生命哲学的直觉方法,整合儒学本体观念而开辟了带有生命哲学色彩的中国哲学方向。生命哲学对重建中国哲学有着重要意义。百年以降,中国哲学已慢慢走出格义阶段,前辈的探索为重建中国生命哲学打下了良好基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梁漱溟等学人并没有深入讨论生命哲学的起源、突破及独特性等问题,更没有形成生命哲学史。在此意义上,中国生命哲学在梁漱溟生活的时代还未真正建立起来。当今,中国生命哲学的重建仍然离不开中西会通的视野,但必须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故而“做哲学”与“做哲学史”的路径都值得借鉴。中国生命哲学重建的重点在于本体论、体知论、价值论和践行论,诠释生命价值、践行道德精神、升华生命境界,这些都应是该学科话语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中国生命哲学的重建,既有助于重建家庭观念和生育观念,也有助于树立人类整体生命健康观,为世界哲学提供一个基于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生命哲学   直觉   本体   体知   诠释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大学哲学系生命哲学研究中心

▶ 法国现象学

“异于存在”:列维纳斯论神圣性

——对海德格尔的接续与歧出

王光耀   王恒(66)

摘要:列维纳斯对神圣性的思考既部分地接续了海德格尔,同时也部分地歧出于海德格尔。接续体现在:对神圣性的思考需要摆脱存在神学,需要拆解致力于自我保存与提高的存在意志。歧出体现在:在告别存在神学之后,海德格尔将存在本身思为神圣性得以绽现的原初维度,列维纳斯则认为,将神圣性隶属于存在之境域,既有匿名化的危险,也有落入偶像崇拜的危险。在列维纳斯看来,神圣性只能发生在对他人呼唤的无条件回应这一原初伦理情势之中。此一神圣性不仅异于作为存在者之实体性根据的存在,异于作为生存之努力的动词性的存在,同时也异于海德格尔式的存在本身。对此“异于存在”的神圣性维度的揭示正是列维纳斯所开启的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最初进路。

关键词:存在   异于存在   神圣性   面容   他人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

客观时间性、知觉时间性、身体时间性

——梅洛—庞蒂前期身体现象学的时间逻辑

沈宇彬(76)

摘要: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思想始于对客观思维的“现象学还原”,由此锁定了自然态度中经验论和理智论的亲缘性。“知觉时间性”是破除这一亲缘性的关键场域性要素。基于此,他在“非此即彼”语境外以“时间的含混性”为焦点重估了身心关系问题的传统预设,揭示了现象身体的起源及其时间性逻辑。因此,当梅洛—庞蒂那游离于内在和外在的传统二分之外的“身体”概念被再次谈及时,人们所领会到的既是关于“我是我的身体”的纯粹现象学描述,也是伴随时间维度构筑的知觉世界的基本单元。

关键词:现象学   身体时间性   知觉时间性   客观时间性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东亚研究院

沉积与隐现

——论梅洛—庞蒂被动性思想及其对肉身存在论的建构

庄严(85)

摘要:在晚期梅洛—庞蒂那里,被动性从来不是主动性的对立面,它们在持续生成的知觉宇宙中显现为含混两间的辩证关系。睡眠作为被动性的极点与醒觉状态张开了“分化—去分化”的知觉结构,身体作为两极的共同主体通过姿态记忆敞开了结构内部“为我”转化的可能性。无意识通过知觉的二度“沉积”将陌异境域领会为熟稔经验,梦作为“无意识的妥协”则将其“凝结”为具有意指性的“象征物”,从而迂曲地表达“我”的“在世存在”。这种被动性理论发展为“肉身”概念的“可逆性”原则,它一方面尝试突破“能见者-可见者”潜在的单向度认知模式,另一方面则通过“梦样谵妄”与“他人神话”的“隐现”重建“我—世界—他人”系统,使一种私人化的肉身存在论得以可能。

关键词:被动性   沉积   隐现   知觉   存在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 规范伦理学

规范性的两种来源

——以帕菲特对后果论的康德式证明为线索

王东华(94)

摘要:在规范伦理学的讨论中,一直有融合康德伦理学和后果论的传统,较近的代表是帕菲特,他试图为规则功利主义提供一种康德式证明。但此种尝试是基于对康德伦理学的误读,未认识到康德是在元伦理学意义上运用其契约论证。也就是说,康德伦理学是一种元伦理学建构主义,它将理性作为规范性的来源和理由的根据,体现了对个人自主和平等地位的尊重。而后果论是一种客观价值理论,是将客观后果作为规范性的来源。对规范性来源的这两种不同理解将导致康德的契约论和帕菲特的后果论在规范伦理学上的差异,即契约论会尊重个人的行动自主,不会要求为了多数人利益而牺牲无辜少数人。这是帕菲特对后果论的康德式证明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规范性   普遍化   契约论   后果论   自主   客观价值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如何解决道德规范的应用问题

——哈贝马斯的视角及其启示

任祥伟(102)

摘要:普遍化和形式化的道德规范难以走向现实应用,这也导致康德道德哲学一直被人们所诟病。如何既能保证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又能让它得到落实,这构成了道德规范的应用问题。传统道德哲学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为此,一方面,哈贝马斯转向了对法律规范的研究,法律规范作为道德规范的有益补充,能够富有成效地解决道德规范的“不可期待性”问题;另一方面,他还诉诸商谈伦理学,认为只有在基于利益的考量而达成的商谈共识中,人们才有充足的动机自愿遵守相应的道德规范。哈贝马斯的方案对解决道德规范的应用问题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仍面临很多不容忽视的困难。

关键词:道德规范   商谈伦理学   法律规范   应用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信息哲学

结构实在论视域下信息和物质的同一

王伟长(110)

摘要:在信息本体论中,无论主张“物质是信息的基础”还是“信息是物质的基础”,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思路之一是把信息和物质等同起来,并选择恰当的结构实在论来解决二者的实在性问题。事实上,认识论结构实在论和本体论结构实在论都不足以解决不可观察物的实在性问题,弗洛里迪的“信息结构实在论”亦无法成功地论证“现实自身”同现象世界的绝对对立。信息和物质的同一应当建立在建构的结构实在论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信息哲学   信息本体论   结构实在论   场本体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艺术哲学

天才与疯癫的一线间

——克里斯论精神病艺术家的图像创制

牟春(118)

摘要:恩斯特·克里斯对精神病艺术家的讨论旨在揭示天才与疯癫之间的实质性差异,批评人们在精神紊乱中寻觅艺术灵感的流行观念。通过对患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进行个案研究,克里斯呈现了精神病症与艺术创作相互牵连的各种关系模式。借助精神病理学的经验和艺术史的考察,克里斯把精神病患者患病时的制像活动与一般的艺术制像活动进行对比,把精神病艺术家约瑟夫森、梅塞施密特身上的艺术家成分和精神病质素进行比照,指出艺术图像创制并非来自心理紊乱本身,而是来自艺术家强大的自我对精神病患的抵抗,来自他们把私人经验变成公共表达的冲动以及他们向艺术家同行进行“示范”的雄心。

关键词:精神病艺术家   图像创制   心理分析   自我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