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和顺

 hsgzlgg 2022-03-04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和顺以六大魅力: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一举成名,入围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获得唯一年度大奖,和顺古镇开始有了一些名气。

她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长期以来,中印缅之间通过西南丝绸古道进行国际贸易、文化、外交、军事、宗教的交流,和顺是这条古道上的枢纽,一直非常兴旺,是面向南亚的第一镇。

她是火山环抱的田园风光:和顺镇有17平方公里面积,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面火山环绕,山上名木古树郁郁葱葱。大盈江穿越马蹄窝式的坝子,三和河绕村而过。湿地、龙潭、瀑布、峡谷,各类奇观具有;茶花、荷花、桂花、梅花,四时鲜花不断。这里四季如春,温泉、矿泉水资源丰富,是人们生活和休闲旅游的胜地。

她是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和顺人世世代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以大马帮为连接中、印、缅的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形成了亦商亦儒的生存方式。

她是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她的文化有着包容性和多元性,体现了和与顺的特点。在这里,可以领略徽派建筑粉墙黛瓦的神韵,可以欣赏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的身影,可以看到西方建筑、南亚建筑的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亚风格大门、艾思奇故居的欧式窗户、“弯楼子”民居的英国铁艺,都与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这样的云南古民居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洗衣亭、大月台、总大门等古建筑在全国古镇中独具特色。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谱和宗族活动流传至今。七大寺庙,佛、道、儒共存。六百年历史形成了大量的诗词、牌匾、对联、著作,养育了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四朝国师尹蓉、教育家寸树声等一大批名人。

她是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的侨乡:和顺人世世代代从大山里出国闯荡,至今有一万多人侨居海外,形成了“海外的和顺”。

她是六千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六千居民是和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们的生活是古镇亮丽的风景线。在这里,可以看到在洗衣亭下捣衣的村妇,可以看到乡村图书馆里读书的农民。展现的是令人向往的田园牧歌生活,这里正圆着现代人的家园梦。

随着《我的团长我的团》、《北京爱情故事》等影视剧的播出,美丽的和顺名气更大了,当人们逐渐看腻了浓妆艳抹的丽江、凤凰之后,清新秀丽的和顺无疑慢慢成为驴友们的新向往,不过要去趁早,迟些和顺古镇也会堕落成丽江古城。

我们从西双版纳直飞腾冲。

航拍。




到达腾冲机场。

老板派车接机,自付50元。如果从机场到县城是25元,从县城到和顺公交车1元。考虑行李较多,旅店位置不清,因此只好接受。

和顺游览图。

到达和顺,一座“和顺顺和”的牌坊首先映入眼帘。这四个大字意味着和顺源远流长,发达兴旺。

牌坊的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


车将我们直接送到旅店。第二天才游览入口周围的景点。为叙述方便,按景点分别介绍。

和顺镇前有一条小河,由龙潭、酸水沟、龙眼头三处源头的活水汇集而成,名叫三合河。河顺着乡流,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这里叫河顺,清朝康熙年间改为和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侵入滇南,把腾冲县城化为一片焦土,但相隔4公里的和顺却奇迹般地保留下来。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乃至文革期间,很多古镇都遭到破坏,可和顺镇始终完好,也许真是得益这个吉祥名字冥冥之中的保佑呢。


荷花池中的亭子叫“雨洲亭”,是乡亲们为纪念益群中学首任校长,曾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字雨洲)而建的。
解放后,他历任腾冲县人民政府第一任县长、云南大学副校长、云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云南省委主委、民盟中央常委等职。亭上的石碑是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的。这荷花池就是当年寸先生带领师生为学校挖的游泳池。


这里是一个丁字路口,一条路直行通“文治光昌”牌坊。


另一条路叫秋农路,是为了纪念益群中学第二任校长李祖华(字秋农)而命名的,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此路通向节孝坊。牌坊的上端写着“节孝坊”三字。“节孝坊”的下面雕刻着“冰清玉洁”四个蓝色大字。牌坊上雕刻一幅对联:“遥邻古柏标坚节;水傍青莲送晚香。”。


另一面是“台竣怀清”。怀清是《史记·货殖列传》中记录的唯一女实业家,在乱世中建立起累世擅利的丹砂帝国,更受到千古一帝秦始皇非同寻常的礼遇褒奖,并“为筑女怀清台”,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过石桥,有一个圆门。上书“和光顺德”,又暗扣“和顺”。旁边有朱镕基题写的“和顺和谐”。

背面是“文澜壮阔”。


和顺的标识性建筑物是双虹桥,始建于明朝,后毁,光绪年间重修,民国时又修了一座桥,成为了现在的双虹桥。桥由大块青石所砌而成,经久的岁月磨得石色润滑生光。



丁字路口直行通“文治光昌”牌坊。

高大的青灰色牌坊——左边写着“士合”右边写着“民顺”中间“文治光昌”。这个牌坊的“士和民顺”是对“和顺”古镇的命名的一方面解读。


此牌坊背面刻的是“佑启人文”,左右各刻着“俗美”“风淳”。明确教育化人、淳化民风民俗的重视。这些蓝色的圆润楷书在灰色的牌屏上夺人眼目,整个牌坊显得上威下柔、文武兼备。

另外一座石桥,与前面石桥全称双虹桥。

桥的另边是一座圆门,上书“鸟飞鱼跃”。


明朝正德五年(1510年),和顺人寸玉进京做官,嘉靖初年(1522年),寸玉告假回乡,组织乡亲们治理河道,修建双虹桥,完成了和顺的水利工程建设,造就了良田千亩,水旱无忧,平添了水卧桥横、花开柳垂的自然风景。当工程告竣之后,各方捐助的银两还剩了一些,寸玉和几个管事商量了一下,觉得这笔钱要留给后代,让子孙们关注公益事业,就悄悄在双虹桥边当年的官马大道旁选了一块地方,把银子埋在那里,上面立了一块碑,碑上书写了八个大字“桥倒碑修,碑倒自修”,暗指将来如果桥倒了,靠埋在碑地下的银两来修,如果碑倒了,就靠子孙后代自己捐款来修了。后来有盗贼悟出了这八个字的意思,便推倒石碑,盗走了银两。现在又重修了这块石碑以示这段古时佳话。


走过双虹桥便到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的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迄今有藏书七万多册。

图书馆的大门为三叠水木构传统形式,系光绪年间所建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中间高处部分为歇山顶,出挑深远。
和顺图书馆大门居高临下,门下悬挂着蓝底白字大匾“和顺图书馆”,这是和顺利历史上最后一位举人张砺书写。下方还有一黑底金字大匾“文化源泉”是旅缅瓦城云南同乡会赠。

步入大门,上台阶,分左右拾级而上,中间凸出的平台石栏上,镌刻着著名数学家熊庆来(1893-1969年)的题词“民智源泉”,成为第一道大门框内的主要对景。



西式风格的三孔圆拱二门体现了图书馆的中西合璧建筑文化,门楣上的“和顺图书馆”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所题,上面的“文化之津”是国民党五大元老之一,曾任故宫博物院第一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李煜瀛题写,还有其他名人的题匾和题字,可见和顺图书馆虽小,但确有一定的影响力,而这些名人的题字又给这小小的图书馆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前面这幢半亭回廊式两层楼房,就是图书馆主楼,这是一栋两层上下五格的中西合璧式建筑。


主楼后为1998年落成的藏书楼。主馆楼后面的这幢洁白庄严的仿古建筑叫“藏珍楼”,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其中尤以清代木刻版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
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读报处


馆徽

咸新社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由同盟会员、留日学生、和顺人寸馥清等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成立的,社中购置新书籍,传播新文化新思想。

文昌宫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殿阁雄伟、雕梁画栋、石栏回环,气势轩昂。

文昌帝君为民间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古代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之前都会去文昌宫祭拜,以求文昌帝君保佑获取功名。

文昌宫是和顺“文治光昌”的又一象征,同时表现了和顺人儒商并重的传统。文昌宫左右楼阁下镶嵌的《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记录了和顺历史上出了8个举人,403个秀才。

进入现代,文昌宫曾是由华侨捐资创办的益群中学校址。文昌宫现在是当地群众文化和老年活动场地。里面有腾冲神马艺术馆。

文昌宫大门前的大月台




文昌宫有两进院落,由大殿、后殿、魁星阁、朱衣阁、过厅、两厢、大门及最前面的大月台组成,文昌宫大门两侧有幅颇有意思的对联:小能见大通天地人者为儒,高必自卑合德智体而并育。殿阁雄伟、雕梁画栋、石栏回环,气势轩昂。

进入大门的第一座殿。


文昌宫是和顺洞经会(桂香会)的活动基地。因此挂有“经通天界”和“桂香宝殿”。洞经音乐清代乾隆年间传入和顺,是和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大民俗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对陶冶情操,纯化民风,曾经起过十分有益的作用。

左右两侧的钟鼓楼,墙上镶嵌的就是《和顺两朝科甲题名碑》。碑上刻着和顺历史上出的8个举人,403个秀才。


后进大殿


从文昌宫的展览中又可知此古镇名魁的由来。当年中央电视台评选魅力名镇时,和顺还名不经传,但是请到了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做代言人,在第一轮竞选中介绍古镇。崔永元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幽默和睿智,正话反说地介绍了和顺,说和顺与众多参选的名镇比起来有许多缺点和不足:其一600多年历史不够悠久,只比美国历史长出400年;其二开放太早,早在400年前就开放了,和顺人走夷方,不但走到缅甸,还远渡重洋到了欧洲、美洲、澳洲,带回的东西也杂,什么德国的蔡斯照相机,美国的派克钢笔,连一个老乡喂猪的泔水桶都是美孚洋行的油桶;其三建筑风格太杂乱,有徽派传统式的,有江南水乡式的,有欧式的,也有中西合璧的,还有的建筑不注意更新,原封不动地保留至今;其四是和顺人不务正业,本来农家人应以务农为本分,可经常有老人清晨把牛放到山上,自己就到图书馆看书去了,农民家里本应都是农具,可家家都有一副文房四宝,以致连墙上贴的墙纸,因上面写着宣传标语,就曾被游客认定为书法撕下来收藏;其五有个图书馆可藏书不多,只有7万多册,也没什么新书,都是老书、古书、善本、孤本;其六出了些奇奇怪怪的人,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翡翠大王张宝廷。崔永元这种新颖又全方位的介绍方式,使和顺顺利通过了第一轮评选。在打擂台的环节中,又请到了深圳发展银行的洋行长韦杰先生来代言,凸现了和顺在滇缅抗战中特殊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对外开放性。最后不仅进入十大魅力名镇,而且夺得魁冠。

滇缅抗战博物馆建于2005年,时值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由云南柏联和顺旅游文化发展公司与著名收藏家段生馗合作,将段生馗用二十多年精心收藏保管的滇缅抗日文物七千余件,于当年“七七”抗战纪念日开展,它是中国第一个民间收藏的抗战博物馆。

博物馆的馆址选择在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司令部的旧址。

一进大门就见到醒目的和平鸽雕塑。雕塑的原型是当年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用炮弹壳做的和平鸽,这件文物是中美共同抗击法西斯、赢得和平的见证。

展品大都搬到城里新馆去了。 






滇缅抗战壮士墙。


和顺古镇有1000多户人家,其中清末民国初年的老宅子有100多栋。专家称赞和顺是一座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  弯楼子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代称。 


清道光年间,商号主人到缅甸经商谋生,逐渐发展成为跨国商号,总号设在缅甸曼德勒,国内上海、拉萨、昆明、下关、保山、腾冲等地设有分号,商号历经五代人,有100多年的经营历史。

“弯楼子”民居为三进三坊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现在这已经辟为民居博物馆,因宅楼顺着山势与小巷走向而建,弯弯曲曲的,被和顺人称为“弯楼子”。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后院附设民居旅馆,可以为愿在和顺小住的游客提供清雅脱俗的下榻之处。

“永茂和”第五代传人年已八旬的李坤拔老奶奶尚在此独居,亲人多由夷方出境,遍布于全世界。老奶奶健谈,有大宅闺秀的大气自如,将宅院捐给政府,设为景点,由政府出钱修缮,保了祖宅的完整,实为难能可贵。

大门为传统式大门。


弯楼子大宅第一进院落。正房面阔三间,11.2米,进深四间,6.2米。明间设天地牌位。左厢面阔三间,5.9米;进深二间,南为5.8米,北为5米。


第一进院落侧屋外墙的“和”字

第一进厅堂。堂内悬民国十六年陆军中将腾越道道尹习自强为腾冲善后局长房主李任卿题的“见义勇为”匾。有门联:“事业庆垂成,尽付与群季惠连,大儿文举;亲朋齐上寿,莫辜负东山丝竹,北海琴樽。”柱联:“是管仲陶朱者,流经济本儒风,名重商场推巨擘;有卜式子文之度,捐输宏义举,天开寿域耀双星。”


第一进厅堂明间设天地牌位。


中堂外厅悬民国三十一年(1942)李氏族人赠李朝卿夫妇七旬的“齐眉笃祜”匾;外厅左悬民国三十一年省中、县图书馆等赠李朝卿的“耆彦是式”匾;外厅右悬民国三十七年腾冲县长及救济院赠李朝卿八秩大庆的“恩敷寿永”匾;廊内柱联:“论富足润屋,论德足润身,难弟难兄,佳儿佳妇,一堂妉和乐,共道卅余年中,数里党门庭隆休,让君家独步;本严以处躬,本宽以处世,有为有守,能聚能施,三俊齐声闻,佥祝十旬寿考,作乡邦人杰领导,惠后进无穷。”右厢面阔二间,5.9米;进深三间,4.8米,为客厅,与花园相通,花园内设账房,走廊北端连接拱形门通往照壁前的厨房和仓房。 


二院正房面阔三间,12.1米,进深四间,6.25米。明间内悬有民国十六年(1927)地方士绅赠李任卿的“实靖我邦”匾,后两侧设门通往三院。

三院:正房议事厅面阔五间,18.7米;进深四间,6.5米。檐下悬民国十六年地方人士赠李任卿的“济难扶危”匾,明间内设天地牌位。左厢面阔二间,6.3米;进深四间,6.9米。廊上悬:民国壬午年(1942)和顺乡公所、各学校赠李氏三兄弟的“寿考作人”匾。右厢面阔2间,6.3米,进深4间,5.5米。两厢面天井二层上设有西式阳台,上镶美式铁护栏。照壁两侧开拱形门通向二院,左厢设二门,外有小天井和大门。


第三进厅堂内设天地牌位。


外宾厅


外宾厅内




一楼是账房。二楼的铸铁栏杆全是从英国进口。木质结构的房檐安装金属的雨水槽。


帐房里一只巨大的保险箱


前院为厨房,有美国的面包炉,德国的洗衣盆、压面机等。


德国和英国的挂钟。

大宅里的照壁,照壁檐呈圆弧形上翘,有一种灵动感。






现今的“花大门”是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和顺民居客栈之一。蕴藏着200年的沧桑,清咸丰年间幸免于战乱的正楼依然屹立,解放前这里是和顺唯一的三层木结构楼房。


耀庭博览馆


左厢房陈列的是家族史。有祖辈用过的器物、书写的文稿、收藏的字画等。右厢房有不少奇石珍品,采集于腾冲地域。而楼上则是杨老先生60余年的藏品——英属时期的缅英货币、日本占领时期的伪币、邮票、实寄封、各时期票证、腾冲火花等。

寸尊福故居。“华侨领袖  民族光辉”落款居然是孙文,旁边竖写一行小字“寸尊福故居”。不太显眼的门楼檐下,悬挂一块横匾,红底金字:中外名垂  落款孙逸仙。想象的到主人有着与孙中山非同一般的关系。

走进门,是一座典型的和顺四合院建筑。房屋高大宽敞,飞檐斗拱,雕花木窗,都是清一色的上等楸木。正房檐下挂着广州军政府主任总裁岑春煊题赠的“民国策勋”匾额,两侧楹柱有康有为的题联。


寸尊福是和顺著名的旅缅翡翠大王,“福盛隆”是他在缅甸曼德勒创办的商号。辛亥革命前,就参加了同盟会,为推翻满清统治,他倾资相助,前后捐助的缅币有数十万盾,从经济上有力地支持了辛亥革命。
刘家大院:位于巷深,幽静幽远小道处。四进民宅,最为大气磅礴。大院以火山石建门,本就是一大特色,出自大师手笔,风格特异,装饰华美,用料均为上等楸木,最为难得。再加上遍布庭院的雕刻,尽显文化内涵。



图书馆,被视为侨乡的骄傲。上世纪初,旅居海外的和顺华侨有感于家乡落后,共同出资于一九二四年创建了这座图书馆。原有五万多册馆中藏书,也是华侨捐献。其中一万多册善本书极为难得,常吸引学者不远千里前来借阅。前年,六台电脑悄悄地搬进这座历经风雨的图书馆,网络更加速了侨乡人与外面广阔世界的沟通。

和顺图书馆馆舍坐东向西,分为东高西低的两小院,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 整个建筑群大气典雅。

大门为清光绪年间所建汉景殿的牌楼式大门,门额悬和顺清代举人张砺书“和顺图书馆”匾额,蓝底白字,极为醒目。

步入大门,登石级而上,是仿苏州东吴大学校门而建的平顶拱形中门,门额上方“文化之津”四字为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等职务的李石增教授所提,下方白色牌匾上的“和顺图书馆”馆名为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题写。

中门背面匾额:“图书之府”

中门内是一座花园,园内藤蔓妖娆,花儿嫣然,树叶翠绿,树姿俊美,布局精巧,步移景异,优美雅致,恍若江南园林。花木扶疏的园林,将两座飞檐翘角的楼阁相连,绿树成荫,古典而气派。繁花绿树相隔的两座次间各向前突出半个六角亭,古典而气派。

走马回廊式两层洋房的主楼,除两端山墙外,立面都装玻璃窗以采光。

“咸新社”社址所在,是一座建于明代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庙。

尽管征用古庙做图书室,咸新社前辈们并没有破坏神像等物,而是将村民们供奉的神仙抬到偏远点别的寺庙供起来了。

“咸新社”得到先进组织“崇新会的”鼎力相助,于1928年扩容正式更名为和顺图书馆。随后又经长期艰苦奋斗,在1938年加以扩建,当时正是祖国内陆抗战如火如荼进行之时,腾冲人却没有放弃精神家园的建设,苏式园林与仿东吴大学门楼,即为当时所建。

“图书万种需细嚼深研,知识千门宜先专后博”。和顺人深知,要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要子孙后代都兴旺发达,就要重视文化重视教育,所以即使是在日军侵占腾冲和“文革”期间,和顺人都冒着各种危险保住了图书馆馆舍和大部分图书,谱写一部边陲古镇儒雅传奇。 历经近百年是岁月风云,目前仅有6000多人口的和顺乡,图书馆现有藏书10万多本,不仅有通俗、大众化的文学和科普读物以及工具书,其中还有2万多册是古本木刻线装书和本世纪初的出版物,如《九通全书》、《武英殿聚珍全书》、《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续藏经》等大型丛书,还有传世不多的原版早期刊物如《东方杂志》、《万有文库》、《世界文库》、《杨升庵全集》、《中山全书》、《六法全书》等珍贵书籍。由此可见,腾冲人对文化的吸取包罗万象,涉猎广泛。

闾门指里巷的大门,也称“里门”,“巷楼”。“倚闾而望”的“闾”就是闾门。由于每个巷子里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同姓,所以和顺的闾门具有浓厚的宗族文化特征。闾门之上题有如“说礼敦诗”、“古处同敦”、“兴仁讲让”、“人物咸熙”、“俗美风淳”等题词,折射出传统的道德观念。










和顺的大街小巷都是用一块块青石板铺就,岁月久远,风吹雨淋后,石板越来越光润,在雨后更会透出幽幽的盈光来。

这些石板路据介绍都是当地在缅甸、海外经商的男子回乡后,便为自己的妻儿家人在门口修建,一般以五块为主,如果事业较为发达的,就会修建7块石的道路,中间一条用的石块最大,乡人称之为“灯芯石”,两侧略小。这些石板路一节节相接,使得全村都被石板相连。在和顺现在还有这样的习俗,如两人于小巷相遇,“灯芯石”便会让出来给长者、尊者或妇孺行走。

洗衣亭:和顺前辈出国“走夷方”,时刻挂念家中的亲人。为了家乡妇女洗衣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从清光绪年间开始,逐步沿河修建6座形态各异的洗衣亭,是和顺最独特、最温柔的公益建筑。和顺河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过,清清的小河上却散落着一座座古朴美丽的洗衣亭。洗衣亭的建筑是明清时代的风格,亭上有飞檐式的青瓦顶,宽大的亭盖被几根巨大的楸木梁柱撑着。亭下铺着一道道光滑的石板、石沟、石栏。清清的河水从一道道次第分隔的石板上淌过,有些白鹅在亭边绕,红鱼、黑鱼在水下游。女人们露出白白的胳膊搅着水儿淘米,洗菜、洗衣的时候,白鹅、红鱼、黑鱼也不怕人,衔半片菜叶,抢两粒散米,绕着女人、绕着亭子很是悠游;女人在亭中晒不着太阳淋不着雨,凉咝咝、清幽幽的水从指缝中间流过,惬意得很,便款款地洗着、说着,溅起些水花,也溅起些柔柔或放肆的笑声……

走过洗衣亭,像走进出门男人的怀抱,他们宽宽展展的胸膛总想为女人遮风挡雨,总想装下女人的娇弱、委屈。走过洗衣亭,像走进出门男人的心,在汉子的沉默无言中,诉说着一份温婉与体贴,一份化骨的柔情与欠疚。也许只有久远出门而又牵挂着故乡的人,才有如此精心的心思。

大月台是形似月牙的建筑,是和顺建筑的特色,月台是一块石砌的平整场地,因其平面形状类似月牙,所以得名。月台通常在巷口的闾门之外,一些祠堂或其他公共建筑或是大户人家门口也有一个月台。大一些的月台上,种植有榕树、香樟之类的长青树,树下设石桌、石凳供人乘凉休息。“闾门”对面的月台,外沿还筑有照壁,为的是挡住巷道的风水,免得财气被绕村而流的河水带走。月台视野开阔,是乘凉、观赏的好地方,也是乡人传播信息的中心和举行民俗活动的场所。月台通常由在外经商的商贾捐钱修建,是在外挣钱的男人对家乡的一种回报。

和顺在全国有名的宗祠文化值得看一看,感受感受。古镇现在还保有的八大宗祠,包括寸氏宗祠、刘氏宗祠、李氏宗祠、尹氏宗祠、贾氏宗祠、张氏宗祠、杨氏宗祠、钏氏宗祠,观鉴宗祠,能多方面地感受到和顺的文化积淀,包括建筑、对联、书法、木雕……等。

寸、刘、李、尹、贾五姓始祖因军职原因屯守腾冲,发现了和顺并在此安居。

文革期间,寸氏宗祠不仅匾额、楹联、石标杆统统被毁弃,甚至连极富美感的大门顶饰也被拆除而代之于土俗不堪的水泥平顶。内部建筑亦有多处改换而致面目全非。改革开放后,和顺中心小学、幼儿园、中心学校先后搬迁入新校舍,寸氏宗祠仍交归寸氏族人管理,2003年镇政府出资按原模样用火山石材料修复了大门顶饰,2006年重树双斗标杆;2009年由侨居缅甸的族人敬捐缅甸产的汉白玉石狮一对,使祠堂增色不少;院内栽花植树,面目一新。

寸氏宗祠。坐落于大石巷右侧。大门系中西合璧,三道罗马式圆拱门,每道门上有一个近三角形的顶,图案为浮雕,有创意。使用的材料水泥、钢筋、沥青都是从缅甸驮来,资金耗费不少,同时还在主门两侧的石柱上镶嵌“五嶽宗山百川赴海,千秋报本万古流芳”的楷书石刻楹联,至今保存完整。“立德立功愿万世子孙书香远继;有源有本问两川父老祖泽犹存。”

大门外设有上下两层月台,全都采用石栏护围、石板镶铺,临门月台高出乡前通衢175cm。紧靠乡前大道的下月台为一半圆形,面积广达数百平方米,特别宽畅。

前厅

前厅内有著名的明朝万历年间著名儒将邓子龙为缅怀“桥头老爷”寸玉提书的“白发朝仪”匾额。据说,邓参将当年统兵驻节腾越时,闲暇之余漫游河上屯亦即今日的和顺,偶经寸玉家门,见其中热闹异常,便使人问知是后辈为寸玉作祀典,将军受邀欣然入席,寸玉后人恭请他留墨为记,乘酒兴他豪气大发一挥而就,蓝底白粉,据说“白”字尚缺中间一横,众人皆疑是否笔误,将军含笑不答,待匾额悬挂后,只见他手撮一团粉泥往匾上用力一掷,刚好填充了“白”字中间所欠一横,“白发朝仪”几个气势不凡、苍劲有力的大字赫然于目,举座拍手叫绝。此匾多年都一直挂在寸玉家,宗祠兴建才由后人赠送到宗祠内悬挂,可惜这一难得的宝贵文物和其他众多楹联匾额,解放后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被陆续移作他用。万幸李根源先生闲居和顺魁阁时将“白发朝仪”拓下并刻于石上,邓参将的笔迹才得以保存。

通过前厅看祠堂的享殿 。享殿门额上的匾额“西川世泽”表明他们是从四川迁来。

和顺寸氏祠堂的享殿有联:“仗祖先之有灵,桂折杏探,南国家声从此振;凭故园其无恙,瓜丝椒衍,西川世泽到今存。”

寸氏族人捐资重修了家堂座并重设了寸庆公等始祖的神位,添置了多块匾额、楹联。

寸氏的祖先是明代的武将。

图文并茂的家族历史展室

侧殿

寸开泰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恭、俭、慈、让、勤、谨、宽、和为题,用四字句韵作的“家训韵语十六章”制牌书写悬挂于中堂  。

刘氏宗祠建于清咸丰五年,宗祠两侧园中植以梅兰竹菊,环境清幽,存有“永免钱粮”、“保我子孙”乾隆时的古碑和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昭烈帝刘备的三祖遗训碑;有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宗祠内匾联、题词比比皆是,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宗祠前是半月形荷塘,塘上有双孔石桥直通月台。

月台上建有精美的牌楼式大门。门前石标杆上有一个斗,说明刘家出了一个中举的人。  

大门有“温暾世家仁智礼;腾阳冠冕龙凤麟”魏碑字联及“门对龙潭千古秀;族居旺地万年春”行书联。

刘氏宗祠现在开辟成了宗祠文化馆。

前厅,“御龙深远”木匾,为绮罗李治用章草书写  。有“术通乾象,喜入天台;雕龙名著,殿虎英风”魏碑字联

前厅的背面,匾额“禩事孔明”反映刘氏后人对诸葛亮的尊重。有“要好儿孙,须从尊祖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魏碑字联。

两厢楼。

刘氏宗祠的享堂。有“祭必以时,春露秋霜崇祀典。人本乎祖,父慈子孝重人伦”魏碑字联及“凤栖凤山飞彩凤;龙蟠龙水出文龙”篆书联。

目前国内最大的“家堂”(供奉祖先的神龛),始祖为刘继宗,据介绍材料,刘继宗为征西大将。家堂柱上有“福田宗祖种,巴山蜀水规模远;心地子孙耕,凤岭龙潭绍述长”的楷书对联。

大殿走廊有清乾隆三十五年“保我子孙”三十六年“永免钱粮”双面石碑和蜀汉昭烈帝遗训石碑。      

另一端有西汉高祖和东汉光武帝遗训石碑。显然,三祖遗训石碑均为新作。

祠内许多精美的木雕,包括透雕的门栏、雕花的窗楹、柱角的雕饰。如这个柱角的雕饰,龙头,鱼身,蝠翅,鹰爪。

前厅的花罩 。

张氏宗祠。坐落于张家坡帅头坡脚之马头山下,占地约两亩,面山临水,大盈江和三合河从祠前流过。

两旁荷池相拥,整体格局为四合院带前花厅,坐南向北,由大殿、东西厢房(西为厢楼)、面楼、花园、大门、月台、标杆(已毁)组成。大门向东开,大殿、东西厢楼及大门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面楼为五开间,四面回廊,重檐歇山顶建筑。完成于民国十九年(1930),耗资银元14800元。

宗祠大门为木结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前面是扇形月台。祠堂空间、视觉效果好,布局较有特点。大门匾额为1892年光绪王辰仲春书“张氏宗祠”四字,其上方为“永振家声”,对联为“派衍清河鳞振甲,门排宝岫凤来仪”,两侧门上方为“入孝”、“出弟”。

背面为“敬宗”、“尊祖”的楣刻。




照壁 



大殿中堂门额悬挂“积厚流光”匾,两旁有“秉一障,安南诏,爰宅于兹廿余代,追数故家,何减潇湘云梦;鉴千秋,作西铭,有闻在昔五百年,再生名世,岂矜书法文章”。此隶书匾联为族人张景洲孝廉于光绪二十八年在京请托西江阮振千季敦氏撰书。


花厅两侧刻有仿《泰山金刚经》字所书“东铭”、“西铭”,系族人癸卯科举人张砺手迹。张载,宋六儒之一。《西铭》原名《订顽》,为《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作者张载曾将其录于学堂双牖的右侧,题为《订顽》,将篇中的另一部分录于左侧,题为《砭愚》。后程颐将《订顽》改称为《西铭》,《砭愚》改称为《东铭》。

在张氏宗祠门口遇见一对婆媳。婆婆95岁,媳妇75岁,身体硬朗!刚刚从中天寺回来。她们每天上去一次,风雨无阻!


李氏宗祠。坐落于水碓村与刘氏宗祠之间,占地约四千平方米,背枕山坡,面向来凤山,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由正殿、两厢楼、二门、前天井、大门及两月宫门组成。从大路起步直达殿堂九重台基,石磴一百余级。拾级而上至台阶转折处为两道石拱门。接着拾级而上至月台,再上是雄伟的三开间牌楼式大门,以布局宏伟、地势高峻、视野宽阔、风景优美而著称。李氏宗祠建盖时期最晚,民国九年(1920)动工,十四年完成,木料全部用腾冲上等楸木,建筑规模气势为和顺宗祠之最。大门两翼两座拱门上的石刻也完整如初,正面为李曰垓用行书写的“登龙”、“望凤”。
李氏宗祠燕尾飞角高悬于空,门为三合门,大门上书有李曰垓为其宗祠所题联:"派衍阳温登正昔日彩云南现;门迎高黎贡看吾家紫气东来",刚看到时没看明白,回家一查,原来“阳温登”是和顺的旧称。“高黎贡”是指高黎贡山。

旁边为礼门,义路两个侧门。《孟子》云:"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想和顺李氏出当代艾思奇一人也算此地辉煌,或许就是源于这个的精神导向的指引吧!
享殿正中供奉着李氏始祖李黑师波的牌位,按照家谱:“始祖赫师波公,原籍南京,转移重庆府寸家湾李家巷大石板,乡人传言,均之来自洪武十五年(1328年),从征至腾,奉命移民,家于和顺。”

穿过前天井进入眼前的大殿及两侧三面回廊重檐歇山式厢楼。台前有一水池,池前有小篆题写的“聿修厥德勿忝尔祖”石刻。

背面李治的章草“经纬”、“云礽”。

和顺李氏宗祠布局宏伟、地势高峻、视野宽阔、风景优美。

贾氏宗祠。位于和顺乡贾家坝中间的环村路边,坐南向北,由正殿、两厢楼、花园、大门、月台组成,单开间大门与月台间为环村道路相隔。因受土地的限制,整个建筑使人感觉紧凑,小巧玲珑。贾氏宗祠始建于清末,正房先建,两厢后建。有匾四块,全部悬挂于正殿上。中间是民国十二年(1923)孟冬月裔孙学惠、学焕、学富、学火召、学盛、学祥、学炳、学安、运贤敬送的“绳其祖武”隶书匾,两边配有民国戊辰(1928年)秋季鹤庆人陈际春题并书的“显亲杨名,此即为尊宗敬祖;修己务实,斯不愧孝子贤孙”隶书联一对。有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仲秋、裔孙福川、澍川统学礼率安贤、乐贤、策贤敬献的“孝思笃庆”行书匾一块,民国二十四年(1935)后裔学美统永贤、英贤、顺贤、武贤敬献的“明德惟馨”行楷匾一块,民国二十五年仲夏后裔学(宝、宽、宏、客)既(锦、钜、铸、钰)敬献的“福被云礽”行书匾一块,均保存完整。 

当时,大门紧锁,未能如愿。




宗祠前的月台

尹氏宗祠。坐落于尹家巷前,坐南朝北。由正殿、两厢、大门、月台、标杆(已毁)、池堂组成。尹氏宗祠始建于道光十年(1830),建祠年代继寸氏宗祠之后,最后一次修缮于民国二十年(1931)。尹氏宗祠眼界开阔,小河水从祠前淌过,宗祠内还遗存由族人尹祖澜于道光十年(1822)书写的“尹氏祠堂”正书匾一块。




后面是安宁幼儿园。


钏氏宗祠和杨氏宗祠都没找到。据说,不在和顺镇。

和顺许多旅店,都是租借民居,环境很好。

看看这小木板,就知道有多少客栈。












财神殿和中天寺相隔不远,都在和顺古镇的西南面,位于当年和顺通往缅甸的古驿道旁边。这条青石路,是和顺的古驿道。当年,和顺的大马帮就是从这里走向缅甸,走向印度。


通往财神殿的路上。


废弃的民居

满脸稚气的小和尚和小朋友。

村民过得很舒坦,发自内心的笑容!


和顺古镇上的这座财神殿不仅仅是乡人供奉财神的庙宇,而且是过去和顺人为外出谋生的“出门人”的送别地。
过去的和顺,男子长大到十五六岁,就要出门去缅甸锻炼谋生的本事,开拓自己的事业。离家当天,都要到财神殿拜祭财神,祈求外出发财,然后踩着上马石,由亲人扶上马背,表示最后扶你一把,过了前面的“隔娘坡”,让你自己去闯天下了。没有钱的,就只能靠跟在马帮后面走了。



财神殿左边是一座戏楼。据说当年每年正月从初二至十四,请县城戏班或外地戏班到财神殿里唱戏,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到达中天寺地界,这些石头都是柱状节理的火山石。

由此台阶登中天寺。

中天寺位于西南后山麓下,四面青山环抱、绿树成荫。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由乡人朝海张公鼎建前殿,合乡继后殿。康熙乙末(1715年)建皇阁延至乾隆丙申(1775年),由于地震房屋倒塌,众议兴修,乡中捐银及住持僧亲往缅甸各埠化来大部资金,各处得以修复,随之建两厢及天门佛殿暖阁阶梯石栏及附属设施一一竣工,直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又建三皇殿、四十年代乡人筹备欲建三清殿,因腾冲沦陷而终止。
中天寺不仅是地方的名胜古迹佛教活动场所还是地方启蒙育才的地方。嘉庆年间,和顺举人寸式玉在这里开办“中天书院”,不仅培养本乡子弟还兼收外地学子,清代腾越进士清水乡镇夷关江胪就出其门下。李根源先生有诗道:“古寺中天寺,德山作道山;广栽桃与李,花开镇夷关。”清道光年间举人尹艺在中天寺设帐育人,曾有诗《中天寺既景》:“空山人迹乱,开径亦悠然。雪窦初禅地,风光小署天。夜凉莲欲卧,午热柳初眠。莫问升沉事,还须学守元。”、《中天寺晚坐》:“未解华严说,招提日照中。月明深院静,钟罢晚天空。此味初禅境,谁家一笛风?悠然心目远,尘市隔蒙蒙。”
寺院沿主轴线依山而建层层有序,布局合理,是和顺十余座寺庙中规模最大的寺庙之一,占地五千余平方米。旧时建有东西山门、弥勒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关圣殿、三皇殿(现改为地藏殿)、天门、玉皇殿、太阳殿、太阴殿、五皇殿、马王殿、财神殿及戏楼等和其它附属建筑组成。“文革”期间,许多殿堂、佛像被毁,仅存东厢僧舍、财神殿、古梅两株(乾隆年间所植),康熙古碑一块。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于落实,维护了宗教界的合法权益。1980年乡人倡议重建中天寺,成立了重建寺院筹备委员管委会,得到了旅泰华侨张孝威先生(果静老和尚之皈依弟子)的鼎立资助,当时果老被请到来凤寺主持全县佛教恢复工作,具体建寺事物由寸尊智、陈正芬、李芳明等负责。在社会各界人士、全乡士庶及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旧时殿宇已基本恢复。现悬挂于山门的“中天寺”匾额是由已故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所书,还有许多文人雅士都为该寺题诗作赋。

圆通宝殿


地藏殿

弥勒殿
大雄宝殿

天门
玉皇殿

而后到寺前拍摄和顺全景,果然,居高而下,远山横亘、阡陌纵横、屋宇参差,和顺古镇一览无余。


然后,去观音树。


这么大的孩子洗碗,在这个年代,城市孩子做不到 !





千手观音古树群古树群,由七棵拔地参天的百年古樟树组成颇具特色。其中五棵沿一直线而列,近观如绿色华盖,远望似千支手臂向四周展开,神似传说中的千手观音。两棵古樟站立两旁,恰似观音菩萨的文殊、普贤弟子。从西往东看五棵古树分而列之,与远处的魁星阁相望,故又被称为“五子登科”。寄托了古代人们功名仕途的追求。


这个角度看。



魁星阁由山门、过厅、魁星阁、观音殿、聚宿轩、纯阳楼等建筑物组成。主体建筑魁星阁为六角攒尖顶重檐建筑,始建于明代,清朝降年间重修,现存建筑系清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

大门


台阶上的青苔显示游客稀少。





横卧在月台之上的火山石石牛。

双杉是生长于和顺魁阁的两棵秃杉。目前这两棵秃杉已被云南《名木古树》列入保护名录。这两棵有着500余年树龄的杉树,一豪绅欲将其伐做棺木,激怒乡民。当时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的李曰垓,率众护树,写下《双杉行》长诗,诗末一句“有敢伐者头可斫”,表现了和顺先辈保护自然环境的强烈意识,而双杉也因《双杉行》而名闻天下。



两棵杉树仅挨着魁星阁的围场生长。高大挺拔。据说曾经遭到雷电与等灾害的袭击,但500多年过去了,双杉依旧绿叶婆娑。

下山返回,目标:野鸭湖。沿途边问边逛。

爱情公寓


寸大妈豆粉这家店,招牌是豌豆粉,特别好吃,还有她自家酿制的香醋,实在是经典。大救驾也很棒。好多人慕名而来。并且,钟丽缇和小沈阳都曾来吃过,门口还有他们与寸大妈的合影。

刘氏农家餐馆

边城故事客栈

和顺小巷是古镇最下面一条由北向东再拐向南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巷子,其实这是一条历建3年,2008年10月投入使用的新的旅游景点,因为建筑风格与古镇浑然一体,使你感觉不出这是一处人造景点。巷子里面既有幽美清雅的风景,又有展现历史风貌的展览和高档客店,还有具有现代趣味的酒吧一条街。河水沿巷子里的东侧缓缓而流,形成一段湿地,还有一个野鸭湖。晚上各个酒吧灯红酒绿,还有歌手唱歌,虽然客人不多,但是那份清静的酒吧风情别有趣味,更让人体味休闲的快乐,这可能是在别处酒吧难以找到的风趣吧。

和顺小巷酒吧街



陷河是以生物多样性为特征的湿地。因其人行其中极易陷入,被和顺人形象地称为陷河。和顺陷河水草丰茂,野鸭水鸟嬉戏其间。泛舟其中,田园野趣,令人沉醉。

野鸭湖与陷河湿地仅一堤之隔。它给宁静的古镇增添了又一份灵秀与温润。自认为野鸭湖周边的景致是和顺游览不可错过的地方。在纷杂喧嚣的城市呆久了,内心多少会有些狂躁,但相信如果你在野鸭湖边走走、看看、坐坐,你的内心会很快安静下来。面对这样的景致你的头脑可以完全放空,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只是看景、漫步,任心灵与大自然融入一体,真的是个涤荡心神的世外桃源。

和顺百岁坊有三座,水碓李德贵妻百岁石牌坊、贾家坝贾李氏百岁木牌坊,东山脚许廷龙百岁木牌坊。

水碓李氏石牌坊上正面。

背面有云南省主席唐继尧题写的“天姥峰高”。

穿过长亭,再往前行,只见山势环抱中竟现得一潭碧水,这就是龙潭。据说清乾隆年间,山间突涌泉水,淹没了和顺坝子,于是乡民筑堤围水,以蓄龙泉,随后又在潭边修建了元龙阁。远观之下,山间飞檐层层,殿宇迭起,青山为背,碧水为镜,山颜水色交相呼应,更加衬得元龙阁清幽高古。黑龙潭作为和顺的水口,或许这元龙阁就是这水口之锁钥,坐以镇之!

有栈桥通小亭。亭檐下有两小石刻,为“龙凤亭”的亭名,刻“乐山乐水”四字,是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缩写。亭上立柱刻有两联。联为“水现新亭碧波深印赤子心,群山环古阁青树高标爱国情”,另一联为“山山水水亭亭阁阁见明秀,日日月月晴晴雨雨透清灵”。

大月台上大水车。

月台上分植两株大树,一为樟木、一为榕树,树冠犹如两把伞盖,罩满月台。

大月台旁洗衣亭有名曰炕交亭。对联:“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杵声。”

元龙阁依山而建,是"三教合一"的庙观。门前有一拱门,上书"隔凡"两字,背面书“幽通”。步入其间,古木参天,翠冠遮路,石阶怀绿,香鼎生烟,身临其间红尘已然化为身后烟尘,消散而去,嘈杂的心亦沉淀下来。

元龙阁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筑群沿中轴线由山门、龙王殿、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百尺楼及厢房等附属建筑组成。

大门,门上有对联:灵源绿养潭千尺,幽谷青园树一窠。

龙王殿

三官殿

元龙阁主体建筑魁星阁为六角攒尖顶重檐木构建筑,檐下柱枋雕刻彩绘精美,重楼两侧团花空窗棂上雕有行书“鸢飞鱼跃”四个大字,书法遒劲。

阁外窗棂悬挂楹联一副:“元精含斗极,龙脉焕天枢。”含“元龙”二字即此阁之名。阁内供奉魁星塑像,赤发蓝面,一手捧斗,一手执笔,一脚向后翘起,一脚立于鳌头上。

俯看山下的龙潭和野鸭湖。只见碧潭如玉,池树点翠,天光云影,楼阁争辉,明明暗暗,动动静静间造出一个空灵幽静的景象来。

元龙阁最高处建筑为观音殿。殿前有“后先揆一”匾及“普陀山中”条幅。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许汜曾经见陈登,陈登非常怠慢,不仅代答不理,还自己上大床休息,让客人卧在下床。于是,许汜非常不满,后来,跟刘表、刘备一起谈论天下人的时候,就抱怨起来。刘备很不客气地批评许汜就知道求田问舍,人家陈登的思想境界可比你许汜高多啦;你要是来见我,我就卧在百尺高的楼上,让你卧地下。

后遂用“元龙高卧、元龙百尺楼、楼上元龙、上下床、卧下床、下床卧”等形容高处、尊处,高下悬殊;或指尊贵的人;也指简慢客人。
下元龙阁,横穿龙潭月台,上至一条平整的石路,路边竹林裹绿,山墙递升,把路面遮得清幽怀远,再加之碎叶点点滴滴地铺于路面,更显出一份耐人寻味的闲淡。寻路而上便是艾思奇故居,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是毛泽东的哲学顾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副校长,其父便是被章太炎誉为"天南一支笔"的李曰垓。
艾思奇故居背靠来凤山南麓,面临龙潭,和元龙阁遥遥相望,共享这龙穴之地。艾思奇故居乃是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其间有一个宽敞的欧式花园,此处乃其父李曰垓所建,后被艾思奇的夫人捐给国家。

展室局部。

原道返回,游览和顺小巷另一端。

和顺小巷是和顺的一个新开发的街区,沿三合河而建, 绵延长约一千米,由近万平米的仿古建筑组成。

其中有搬迁过来的清末腾越总兵张松林和四代名医张高人的老宅院建筑。由于和顺小巷沿着小河建设,与和顺的湿地、田园、荷塘相邻,有 “一路沿溪花覆水,数家深树碧藏楼”迷人的自然景致。使和顺小巷的风光比和顺镇里大多数处于山坡上的景点更有灵气,河上建有多条石板桥,岸边栽种了树木,修了花坛,房屋是按当地建筑风格用木材建造,这些建筑除了用于出售特产,开设为游人服务的餐饮酒吧外,还有介绍和顺历史,展示当年和顺马帮文化,与西南亚国家的玉石贸易等的展览馆。

张松林(1840—1918)江苏人,累升至记名提督信勇巴图鲁,光绪九年(1883年)和光绪十五年(1889年)两次出任腾越总兵,官居从一品。

这座由张松林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府邸,原本坐落于腾冲县城内,见证了边城腾冲百年沧桑岁月。在六十多年前收复腾冲县城的战斗中,城内多少豪宅华屋、官宦府第在战火中灰飞烟灭,化为一片焦土,历经浩劫后能够完整保留的不足十处,而张松林的府邸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这座历经了百年风雨的老宅被柏联集团原样搬迁到了和顺小巷。大门前的对联是老宅来历最贴切的写照:“昔日统兵而来,卜筑定邻,只因到此安边土;如今易地而建,新基旧料,还是当年故门庭。”

光绪二十五年正月初一,慈禧赐“福 寿”二字。

木雕坊

古法造纸

“得人金更要得人信,爱我货还须爱我和”,这副对联说的是滇商诚信经营的品格以及和气生财的经商之道。

超大算盘,可以转一下,因为财运是转出来的。滇商两大特点:一是最早走出世界的商帮。2400多年的南方丝绸之路,一直是滇商在支撑。1899年腾冲就有了英国领事馆,1902年清政府设立了腾越海关。望眼镜、高尔夫球杆这些东西在百年前的和顺就早已有了。滇商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关心国家大事,以天下为己任。滇商支援辛亥革命,支援抗日战争,支援抗美援朝。梁金山在七.七事变后,捐汽车80辆、飞机1架,国民政府分派给云南的救国公债,他一人认购总数的一半。和顺弯楼子捐飞机支持抗美援朝,和顺寸如东支持辛亥革命。这些爱国家有理想的商人为传统的儒商概念注入了新的内涵,是一代新儒商。

走夷方馆。有联云:和顺绵世泽半耕半读半贾,南服宦游踪亦儒亦商亦侨。“夷方”指的是缅甸、印度、泰国等国家。“穷走夷方急走厂”。“厂”则是指缅甸北部的猛拱、帕敢、抹谷一带的玉石、宝石矿山,也有少数的银矿山。和顺的男儿只要到了十几岁,就开始“走夷方”了。

和顺人走夷方带来很多洋玩意,在上个世纪初就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这里有来自二十个国家的生活用品,仅瓷器一项就有英国、日本、荷兰等多个国家的产品。所以和顺民间当年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罗马的钟、英国的门、捷克的灯罩,德国的盆。”

和顺走夷方甚至走到了他国的的主流社会。中间坐着的两位是缅甸的国王们董王及其王后,站着的是缅国王四朝国师-和顺人尹蓉。

和顺人世世代代外出闯荡,都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产生了翡翠大王、棉纱大王、谷米大王等一批雄商巨贾,形成了亦商亦侨亦农亦儒的生存方式。大马帮博物馆,通过腾冲著名收藏家贾志伟先生收藏的3000多件文物,展示了西南丝绸古道的历史、大马帮生活场景。

这些精致的铃铛,触碰之后声音非常清脆动听。六百年的和顺,常常响起的是走夷方马帮悠悠的驼铃声;常常响起的是溪头亭子里踢踏的洗衣声;常常响起的是老人絮絮地念叨和女人绵绵地叮嘱;常常响起的是人们心头那根思念的弦。

马帮之所以不迷失方向,全靠马灯指引。

“忠信笃敬”匾。

一定看看集市。

至此,和顺的主要景点介绍完毕。

最后,建议:到和顺一定要住古民居。游玩时间至少两天!

D1:大门牌坊-双虹桥-图书馆-文昌宫-滇缅抗战纪念馆。走下台阶,反方向走是和顺小巷,一路走到大月台。广场中有两颗特别大的树,一边是大小的水车一是云南樟有近260年的风水冲涮,岁月的风霜全在这树上,体现的全无保留。
元龙阁在右边,左边沿着斜坡往上走就是艾思奇故居了。
看完故居后,请回到元龙阁广场中,请沿着左边的斜坡往上散步。左边的宗祠,此为李家宗祠、百岁坊、刘家宗祠、尹家宗祠。      

D2:寸家宗祠-弯楼子博物馆-中天寺-张家宗祠-千手观音-魁星阁。回到主大道路来,继续往回走,路边有很多的商铺,有赌石的、卖翡翠的、卖玉的、根雕的、小吃的、小玩意的等等,反正特别多。来到一个小巷往上走,深处必是没什么游客的地方,必是当然的民俗民风的地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