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巩昌府的味道

 微美陇西 2022-03-06

一段时间,我对“巩昌”一词感了兴趣。于是,到处搜罗,了解不少。同时,我又翻看了乾隆《陇西县志》和众多老学者校注的《巩昌府志》。于是,我逐渐闻到了巩昌府的味道。

                  杨继业作《巩昌府城烟云图》

毫无疑问,过去的巩昌是繁华的,远非眼前这个小县城可比。但如今生活在小县城里的人们,总是愿意谈起巩昌府辉煌的过去。一说起坐镇巩昌府的汪世显家族“三王十国公”,人们如同在说神话和传奇。一说起清朝初年这里曾为甘肃省最初的省会,人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都说,陇西原来是大地方啊。于是,人们便把巩昌府过去的繁荣与腊肉、烧鸡粉、饸饹面、醪糟、荞粉等等小吃联系在一起。不难想象,清康乾年间,陇西商业及商品市场空前活跃,巩昌府城是当时陇右繁华的大城市,自然汇聚了各地好吃的美食,久而久之,手艺流传下来,就成为陇西特有的美食。比如陇西腊肉,就是从乾隆年间开始腌制的,一直就是家传。所用食材也很是稀罕,必须是漳县、岷县、武山一带的放养猪,这种猪是吃蕨麻等野药野草长大的,体型小,瘦肉多,味道自然不同一般。同时,腌制腊肉的盐并不是近在咫尺的漳县盐,而是远在靖远乔城的“雪花盐”。由于调料的配比都是秘方,一家与一家的味道自然不同。如今,走在陇西街道上,总能闻到腊肉的味道。但见大胡子腊肉、镇北腊肉、陈氏腊肉、郭氏腊肉、白氏腊肉、刘氏腊肉……各有各的地盘,各有各的买主。细品,一家和一家的味道确有细微的差别,就看你喜欢哪家的味道了。

                                陇西腊肉

由腊肉的味道,我又怀想到康乾时代的巩昌。那时,周边各地的人们来到巩昌府,将巩昌城挤得熙熙攘攘,巩昌府的各种美食又让他们垂涎。于是,巩昌府城充满了腊肉的味道、醪糟的味道、烧鸡粉的味道。同时,也必然充满了女人的脂粉味和男人的酒味。据雍正时巩昌知府汪元祐在《陇西县志·序》中所说:“抵郡以来,见其山水周遭,城郭壮丽,人物熙攘,闉匝市辏,烟火万家,固洋洋然一大都会。”同治时,杨凌霄在《陇西被兵记》中记载得更为具体,书中引述道光年间一位直隶州州判初到巩昌的观感说:“巩城银钱市、花布市与行商大贾多云集北关,自文昌宫至北门、三元街至翊秦门及东、西街,米粮杂货、大店贸易,车水马龙,熙来攘去,实乃甘南之巨郡也。”此时的巩昌,散发着大都市的味道。

公元2008年出版的《陇西史话》中,县委书记和县长亲笔署名的序言直接以“辉煌陇西”为标题,可见,人们对过去的陇西是多么神往!

在整个巩昌府的发展过程中,陇右王汪世显家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善于站队的汪总帅,本为金国巩州(州治陇西)副帅。正大九年(1232),蒙古大军围困金之汴京,时任巩昌府同知兼参议帅府机务的汪世显趁总帅完颜仲德驰援汴京之机,起兵杀金之秦州元帅,占据了秦巩二十四城。天兴三年(1234)占据巩昌,自为巩昌府便宜总帅。1235年春,巩昌府被蒙古军队包围。虽然汪世显在漳县的石门山寨布有重兵,企图阻挡蒙古军队。但事与愿违,此时的石门山军营,已经被阔端大军层层包围。阔端派大将按竺尔前往巩昌府招降,要汪世显即刻投降。汪世显与众将商议认为,单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抵抗蒙古军队。便在次日清晨,汪世显率领诸将前往阔端大营投降。当时阔端问道:“吾征四方,所至皆下,汝独固守,何也?”汪世显答道:“臣不敢背主失节耳。”阔端又问道:“金亡已久,汝不降,果谁为耶?”汪世显说:“大军迭至,莫知适从,惟殿下仁武不杀,窃意必能保全阖城军民,是以降也。”从而保全了巩昌城免遭屠戮。

            元代汪世显将威远楼移建今城中

投降后汪世显父子为元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历次战斗中屡建功勋,足迹遍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及云南广阔地域。巩昌便宜都总帅府最大时辖五府二十七州,为各地汉人世侯所不及,陇右汪氏家族成为蒙古专制一方的最大地方势力。此时的巩昌府,西控诸番、南扼四川,为陇右军事重镇,散发着金戈铁马的味道。

                      史籍中的汪世显像

庆幸的是,南征北战的汪世显家族,并非只为一介武夫。据史载,在征伐西南尤其是四川的战争中,汪世显尽力抢救搜罗书籍,回师时,运抵巩昌,精心收藏保护。汪世显对幕僚说:“金帛世所有,兵火以后,此物尚可得耶?”武胄出身的汪世显于战火纷飞中不看重金玉财帛,却看重书籍、绘画等文化遗散物,实在难能可贵。汪世显去世后,次子汪德臣世袭巩昌总帅、知府事。汪德臣在汪世显收藏的基础上,“补所未足,雅欲创书院,集儒生,备讲习。”汪德臣战死后,年仅十八岁的长子汪惟正登上政治舞台,史载其“于书尤笃好而宝藏之,凡遇善本,又极力收致。”承袭都总帅后,汪惟正在府署东南方“摒瓦砾,铲荒秽”,傍依瓮城门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藏书楼,“匾颜曰万卷”,人称“万卷楼”。“万卷楼”藏书甚富,经、史、子、集,目录清楚,排列有序,“亡虑万余卷”;“图画、琴剑、鼎砚、珍玩横列期间,皆希世宝。”当时,汪惟正与耶律楚材、张文谦等并称为元代七大藏书家。据至元四年(1267年)冉南翔撰写的《万卷楼记》碑刻记载,汪惟正喜与文士谈经论道,“万卷楼”,不啻为一座宏大的书院。此时的巩昌府,无疑散发着文化的味道,散发着书籍和翰墨的味道。

晚清以降,由于战乱、地震,昔日的巩昌城,城垣建筑多有毁坏。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春,西河水暴涨,巩昌城西关为之冲毁,东关也于同年后季被暴涨的南河水冲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行政区划的改变,巩昌城逐渐失去了过去的显赫地位。1955年后,东、西城楼因扩街道等因被拆除,城墙也逐年蚕食,多为颓垣断壁,惟有北关西城垣部分地段可略见当年风貌。而今,唯有钟鼓楼、府文庙大成殿、县文庙棂星门,以及北关头天门、庙台等建筑遗迹,还可以让人想见巩昌城辉煌的过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陇西师范校门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有幸来到陇西城一所名为“陇西师范”的学校读书,记得当时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等建筑颇为古旧。在苍松翠柏的掩映下,学子们在光线昏暗的阅览室里如饥似渴地阅览图书、杂志,生怕一到晚饭时间,阅览室的门会关上。后来,我了解到,那里原来就是清代陇上著名的南安书院,“陇上铁汉”安维峻曾任书院山长,胡缵宗、牛树梅、王海帆等名家曾在书院内老松下设席讲学。无疑,那种带点陈旧的书卷味,熏染了我的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