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线条强调美的释放,极富情感性,是艺术家性情灵的感载体

 泊木沐 2022-03-06

一、线条的形式

“中国绘画的线条,大致是由'画’到'描’,到'皴’,再到'写’(草)”的过程。#画学论#

1.由“画”到“描”从仰韶文化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样来看,原始绘画已经开始注意到线条的运用,但是原始绘画的线条还处于装饰层面上。而到春秋战国时,线条逐渐程式化,出现了所谓的“高古游丝描”。绘画逐渐从单纯的装饰艺术层面中独立出来。线条由单纯象形的“画”变化到具体分析、刻画事物的“描”,是绘画形式上的一次飞跃。在随后两千年间,线条不断衍生,出现众多“描”的样式。明代邹得中在《绘画指蒙》中总结的针对衣褶的画法多达十八种,称为“十八描”。

2.“皴”法的出现中国古代画家为了更好地表现物体的质感或细微,对线的形式进一步改进。由此,皴法出现了。唐代李思训创小斧劈皴,王维创雨点皴,五代荆浩、关仝创披麻皴,董源创短披麻皴,范宽创解索皴,马远、夏圭创大斧劈皴。这些皴法的出现,使画面在拥有“描”的轮廓的同时,强化事物质感的表现力。

3.线条“写”的韵味元代赵孟 提出“书画本来同”的主张。线条的书法性极致化,使点线挣脱了物象特征的完全束缚,突出其“写”的韵味,使之成为情感宣泄的载体,使事物引起的人的感受或人对事物赋予的情感,得到放大式的表达。线条的美得到了很大的释放。

二、线条的虚实对比

中国画线条的虚实,实际上也是哲学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关系。

1.线条的疏密邓石如在《艺舟双楫》中云:“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恽正叔说:“文徵仲述古云:看吴仲圭画,当密处求疏,看倪云林画,当疏中求密。”“计白当黑”是要求使画面线条与空白之间保持协调的对比关系。而“密处求疏”和“疏中求密”则是从画面的整体与局部两个方面都达到密而不塞、疏而不空的协调对比关系。

2.线条之“断线”在针对长线条或双勾画法时,中国画家常用“断线”的手法使线条在运笔过程中呈现跳跃性的虚实效果,是有意识地在运笔过程中制造“断线”。而“断线”处的留白相当于乐曲中的间歇。断线并非真正将线条一分为二,而是“笔断意连”,即空白后的线要联系前面线条的笔势,使整条线的气韵贯通。在双勾或多条线平行时,在一条或若干条线上制造“断线”,以避免线条之间出现雷同现象。另外,“断线”有时是为了区分空间的前后关系。线条表现的是平面形式,但依然要表现出物象的空间位置关系。例如,当两段树枝是交叉关系时,要注意后面树枝“断线”留白,以示前后。

3.直线与曲线的组合直线平衡、刚强,曲线流动、柔和,从哲学上讲它们是刚与柔的矛盾关系。故直线与曲线的组合,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线条的一种虚实关系。例如金代画家武元直的《赤壁图》,人物泛舟于曲绕流转的江水之上,与用直线方笔和斧劈皴刻画的巍然险峻的崖壁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一种刚柔相济的虚实效果。

4.笔、墨的虚实中国画线条用笔力度上的提、按、顿、挫,产生的粗细节奏变化也是一种虚实关系。比如钉头鼠尾描,顿笔之后,顺势逐渐收笔至笔端,形成的线条从头至尾产生视觉上的粗细渐变效果,即体现一种虚实的变化过程。线条墨色的浓、淡、干、湿,是线条水墨层次性的对比虚实关系。在中国画线条的笔墨中,经常会出现所谓的“飞白”效果。“飞白”是在运笔过程中,线条墨色的干湿变化所产生的一种虚实效果,从侧面亦呈现出画面线条的张弛有度。以赵孟 《秀石疏林图》为例,其笔墨干湿相映,既从空间上区分了虚实层次,又展现了自然一种荣枯生命状态的对比。

三、线条的提炼性

鲜明特征的表现中国绘画是平面的、概括的。而概括并非是对物象某些特征的视而不见,而是提取其最能打动人、最具鲜明特征的东西。就像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那样,并没有着重描画人的表情、衣饰,仅突出人们手拉手的舞蹈状态。不得不承认,中国绘画后来在认识自然世界上不断深入,尤其是到了宋代院体画派,注重事物细微的刻画。但即便是院体画也是会讲究线条的提炼的。因为线条的提炼性,不是从事物刻画的“简”与“繁”的角度讲的,即不是说画面线条稀疏就是提炼,线条翔实刻画就是不提炼,而关键是从把握事物主要特征出发。

2.线条用笔的提炼

石涛认为,笔墨“不可雕琢,不可板斧,不可沈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讲到线条的提炼,自然也是求笔法上的提炼。提、按、顿、挫的笔法,使线条的用笔更加讲究书写性,祛除了不必要的繁缛与沈泥,追求更加秩序、利落而富有韵律感的表达。

四、线条的传神表现

张彦远云:“古之画,或能以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与俗人道也。”“西画线条是抚摩肉体,显露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仿佛音乐的制曲)暗示物象的骨格、气势与动向。”中西方绘画在线条对物象传神性表达上各不相同,以丢勒的素描作品《祈祷之手》与中国永乐宫壁画中白虎星君的左手之对比为例。丢勒利用线条使手以真实的、自然存在的形式展现。而与其相比,中国永乐宫壁画中白虎星君的左手,没有运用光影效果,亦没有将肌肉、血管等表现得那么入微,与丢勒的相比十分简练,只是区分掌部与手指的几个面,然而它却用极为灵动的曲线展现出手指的力感与富于夸张性的突出“拿”这一姿态。与西方绘画素描线条相比,中国画线条将物象的传神性更加强化了。

结语

苏轼曾讲:“知者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成也。”意思是说,只有天才才有能力创造,但要把这一创造完成,使之成为经典,还必须有更多的能者去重复与阐述。这一观点说明,继承传统不是复古主义,而是优秀文化的积淀过程。线条作为中国画中的表现形式因素之所以是优秀的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