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伤性脑损伤中的肠脑轴机制研究进展

 医贰叁Doc 2022-03-06

图片

本文来源:中国临床研究;作者:叶芮伶,万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汪江红,重庆市璧山区人民医院;唐薇,达州市中心医院;本文标题:创伤性脑损伤中的肠脑轴机制研究进展;本文发表在[J].中国临床研究,2021,34(08):1125-1127+1132.本文转载自医脉通网站,神外前沿转载已获授权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在全球的发生率约为每年349/10万,我国为13.23/10万,具有发生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医疗费用昂贵,仅轻症TBI患者的医疗花费即为非TBI患者的2~3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主要原因为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TBI常合并胃肠道损伤。轻度胃肠道损伤患者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消化道出血。重度胃肠道损伤则导致营养不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加重继发性脑损伤,增加TBI患者死亡率。TBI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相对于晚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神经功能预后更好,多器官功能障碍和感染率也有下降。

益生菌和益生元可减少TBI大脑炎症反应。上述研究逐渐表明胃肠道是改善TBI神经功能障碍和预后的新窗口。但目前TBI中的肠脑轴机制尚不明确,故笔者对该领域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BI的治疗找到更多的临床思路。

1.脑-肠轴概述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颅脑与肠都发源于早期胚胎的神经嵴。随着胚胎发育,一部分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包含数亿个神经细胞,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

1910年,George Porter Phillips等发现服用活的有益的细菌(益生菌)能帮助治疗忧郁症,揭开了脑-肠轴学说的序幕。研究表明,肠道不仅参与消化、代谢和免疫等生理活动,还通过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肠道微生物实现脑-肠双向交流。TBI后存在胃肠结构和功能损害,针对胃肠道的治疗能改善TBI神经预后,提示肠-脑轴异常可能是TBI的发病机制之一。

2.肠源性炎症反应

胃肠道损伤通常在TBI后数小时发生,可以持续至1个月。TBI后的胃肠道功能障碍在病理生理上主要表现为肠道扩张充血水肿、绒毛腺体减少、肠屏障破环、肠道通透性升高。损伤的肠道释放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

炎症因子从损伤的肠屏障通过血液和淋巴循环进入到血脑屏障,导致血脑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扩张,血脑屏障受损。炎症因子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后,激活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主要作用是激活免疫反应、吞噬坏死组织、介导大脑炎症,促进伤口修复。

小胶质细胞分为M1和M2型。M1型发挥促炎反应,M2型发挥抗炎反应。在TBI发生后的短期时间内,M2型小胶质细胞起主导地位。TBI后,神经保护修复过程M2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促炎过程M1则会增加并持续存在。最终,大脑呈过度炎症状态。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吞噬坏死组织后逐渐增生成瘢痕,导致脑组织发展为不可逆的损伤。

肠道菌群是肠道的重要屏障之一,在TB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备受关注。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微生物在肠道内产生低水平的炎症反应,同时刺激免疫调节性T细胞产生IL-10,发挥抗炎作用,该抗炎效果既能保护宿主免受侵犯又能保证肠道微生物存活。TBI后,肠道菌群失调。

研究表明,轻度TBI大鼠肠道内厚壁菌门减少,变形菌门增加。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Cr)引起的肠道感染会增加大脑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并增大脑外伤的病灶,表明肠道微生物失衡能加重TBI神经损伤。肠道菌群失调后,肠道炎症反应加剧,T细胞增多并通过派尔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迁移到大脑,诱导大脑的免疫反应。

实验表明,TBI小鼠喂养嗜酸杆菌后,可以促进肠道的绒毛和隐窝恢复,增加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表达,降低肠屏障通透性。同时发现能降低血清中的炎症因子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TNF-α的表达,减少大脑损伤神经元的数量,改善感觉运动功能。

急性重型TBI患者通过使用添加谷氨酰胺的肠内营养制剂后,其肠粘膜屏障损伤指标血清二胺氧化酶(DAO)下降,患者GCS评分和血清炎症指标均有好转。TBI老鼠经过嗜酸乳杆菌治疗后,大脑皮层的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TNF-α,IL1-αβ和血清中的内毒素、TNF-α、D-乳酸减少,提示恢复肠道微生物稳态是改善TBI后大脑炎症反应的一个重要途径。

3.肠源性高血糖

高血糖在TBI危重患者中为常见的并发症,TBI后持续性高血糖可加重神经损伤,提高死亡率,这和TBI后胰岛素受体减少、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一方面,胰岛素可以通过血脑屏障,与位于海马等大脑区域的神经细胞的一系列受体相结合,这些区域与突触可塑性和认知功能尤其有关。另一方面,大脑的主要能量供应是葡萄糖,TBI后大脑的葡萄糖供应通路受损,磷酸戊糖途径和无氧代谢在脑组织中增加,导致ATP供应不足,大脑乳酸堆积,大脑炎症增加。所以,严格的控制血糖可以减少TBI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

TBI后高血糖的原因除了应激反应,肠道功能障碍也同样发挥着巨大作用。TBI后肠道功能障碍使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是肠屏障损坏以及肠道炎症。当TBI后肠道发生炎症反应时,炎症因子通过降低脂肪细胞特异性基因水平,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同时,肠道微生物失衡也使系统性炎症加剧,从而加重高血糖。另外,肠源性的高血糖会反作用于肠道,形成恶性循环。

研究表明,高血糖症通过减少多配体蛋白聚糖-1(syndecan-1,SDC1)和增加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损伤肠道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葡萄糖与肠壁紧密连接的Na-葡萄糖共转运体结合增加了细胞旁通透性,导致肠屏障通透性升高。研究表明,将瘦小鼠的结肠微生物移植到胖小鼠结肠中,胖小鼠的肥胖和高血糖较前改善。谷氨酰胺是肠道屏障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最近一项Meta分析表明谷氨酰胺可以降低重型TBI患者高血糖水平,表明肠屏障的修复对血糖控制有一定影响,同时患者的GCS评分也有改善,提示可以通过修复肠道屏障,控制血糖,改善TBI的神经功能。

4.肠迷走神经

肠道神经的外来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之一是迷走神经。90%的迷走神经从肠道延伸至大脑,在脑干的孤束核聚集,然后与迷走神经背侧复合体、下丘脑、丘脑、海马体、杏仁核、内侧前额叶等部位相联系。它们之间相互连接,形成迷走神经胆碱能通道。脑胆碱能通路与学习、记忆、注意力、意识、睡眠、运动控制、内脏功能密切相关。人体消化道内存在大量多巴胺神经元。

脑外伤后,多巴胺神经元被激活释放多巴胺,从而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迷走神经抑制,严重影响大脑意识、运动等功能。肠道迷走神经不仅能直接通过神经和大脑相互联系,还可以间接通过维持肠道屏障和平衡炎症反应,来发挥TBI后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表明,颈部迷走神经切除可加重炎症反应。相反,通过刺激迷走神经可以降低血清内毒素、TNF、IL-1β、IL-6和IL-18,减少肠道渗透性,起到抗炎作用。

另外有研究表明,使用α1受体阻滞剂拉贝洛尔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后,可以增加肠道ZO-1表达,降低肠道TNF-α水平。在TBI小鼠肠道营养中添加益生菌或谷氨酰胺可以减少肠道DA释放,同时也恢复受损的肠道通透性。但是肠道迷走神经作用于TBI中枢的病理生理机制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5.肠道产物

肠道可产生5-羟色胺(5-HT)、胃促生长素、神经肽Y、胰高血糖素样肽1、肽能生长因子bpc157等物质。人体90%的5-HT由肠道的肠嗜铬细胞产生。5-HT受体在学习和记忆的大脑关键区域如皮质和海马体中大量表达,对大脑认知、学习和记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5-HT激动剂如8-羟基-2-(二丙基氨基)、四氢化萘、丁螺环酮等能降低TBI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失,减少损伤皮质的体积。

胃促生长素由胃肠道分泌,被称为“脑肠肽”,对TBI有神经保护作用。实验表明,胃促生长素可以降低肠道通透性和血清TNF-α和全身炎症反应。提示胃促生长素可能通过恢复肠道屏障保护大脑神经。内源性神经肽Y在大脑中起抗应激的作用。

TBI后,肠神经肽YDNA甲基化导致肠神经合成神经肽Y下降。TBI小鼠使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可抑制肠道神经肽YDNA甲基化,恢复肠道神经肽Y水平,从而提高脑神经肽Y水平,发挥对大脑的抗应激作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由肠道L细胞分泌,它穿过血脑屏障,与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GLP-1受体结合,通过多重激酶信号的级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减少认知损害。肠道微生物与肠道GLP-1的调节有关。

动物实验表明,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通过促进TBI后肠道GLP-1的产生,可改善脑水肿,保护脑神经,修复血脑屏障,减少全身炎症介质。胃肠道产生的肽能生长因子bpc157,不仅可以保护胃肠道粘膜,还可以调节大脑黑质纹状体区域5-羟色胺能和多巴胺能系统,对中枢神经递质失衡起治疗作用。实验表明,bpc157可以减轻TBI程度,防止脑外伤进一步进展,改善不良结局,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总之,肠道产物在TBI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脑-肠轴通过肠源性炎症反应、肠源性高血糖、肠迷走神经、肠道产物等途径,参与了TBI的病理生理作用机制。从肠脑轴角度深入探讨TBI发病机制和探寻TBI的治疗方法可能是TBI的研究方向。

图片

神外前沿 E-mail:shenwaiqianyan@qq.com; 

神外前沿报道总篇目2017-202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