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连丰|遵化马兰镇官兵薪俸与饷银

 燕山诗文 2022-03-06

摄影:徐贺齐

清朝时期,遵化马兰镇作为清东陵军事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军或军区,当时全镇共有官兵2970名,各级官佐186名。这些官兵大多带有家眷,生活来源主要来自薪俸和饷银(官吏为薪俸、士兵为饷银)。而这些薪俸、饷银构成十分复杂,且官兵之间相差悬殊,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

先说薪俸。清朝一统天下后,借鉴历朝传统做法,建立了清朝薪俸体系。马兰镇作为守陵重镇,官弁薪俸自然也在体系之中。按照有关规制,薪俸大约由三部分构成:其一为主体部分,如薪银、俸银等;其二为补贴部分,如蔬菜银、烛炭银、心红纸张银、自备马匹银等;其三为特殊津贴,如养廉银等。

所谓养廉银,是将赋税加耗部分抵补实耗余额,抽出一部分,按照职务等级,发放给地方官,作为其生活补助费和办公经费,以达到“高薪养廉”之目的。“此例定自何年?每年应得若干?系何名目?各省是否一律按照地方情形、品级大小,酌定数目多寡,又或各省参差不同,著交各部将定例、年月及现在款项数目,分晰查明,开单具奏”(乾隆四十六年谕旨)。这养廉银发放标准如何掌握?乾隆皇帝也没底,于是颁发圣旨,进行调查摸底,据实汇报。后经过反复权衡,初定一般标准: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具体标准,灵活掌握。大体上,“文职大于武职、地方大于京官”。

具体到马兰镇,“经户部议定:总兵著给养廉银一千五百两,游击著给养廉银四百两,都司著给养廉银二百六十两,守备著给养廉银二百两,千总著给养廉银一百二十两,把总著给养廉银九十两,经制外委著给养廉银十八两”(《昌瑞山万年统志》)。

需要说明的是,养廉银不能全部装入自家腰包,必要时要捐出一部分,补充办公经费不足,甚至在官衙修缮、桥梁加固时,也要带头捐献。如80任总兵官钟昌,1831年到任后,“捐资建盖学堂三间”;“复捐银二百两,交遵化州发商生息。每岁计得银二十四两,以作塾师束修之用”。第81任总兵官英廉,“带头捐献养廉银,修缮总兵署”;“倡率官弁捐银七百两,增设义学二处”;“倡捐俸廉,兴修木桥一座”(《 昌瑞山万年统志》)。

在薪俸构成中,养廉银大体占到一半以上,比其他银两总和还要多。以总兵大人为例,岁银共二千二百一十三两。其中俸银一百五十五两,薪银一百四十四两,蔬菜、烛炭银一百四十两,心红纸张银一百六十两,自备马十六匹、折银二百零一两,计800两;而养廉银一项,即达到一千五百两,接近于其他薪俸总和的二倍。

再看中军游击,岁银七百零六两。其中俸银三十九两,薪银一百二十两,蔬菜、烛炭银三十六两,心红纸张银三十六两,自备马六匹、折银七十五两,计306两;而养廉银一项,即达到四百两,超过前五项之和,占比高达56.6%。

即便是低级武官把总,大抵也是如此。其岁银一百五十两。其中俸银二十两,薪银二十五两,自备马二匹、折银二十五两,计60两;而养廉银一项,即达到九十两。远超前三项之和,占比高达60%。

其他诸如都司、守备、千总等,大体也是这个比例。

马兰镇官弁薪俸水平,相差十分悬殊:总兵大人为武职二品,岁银二千二百一十三两。这笔银两,可使其家庭生计无忧,绰绰有余,并可在实施官衙修缮、桥梁改造以及其他民生项目时,从容捐资而不窘迫。而协助总兵统领军务的中军游击,武职从三品,官阶只低两级,岁银就降到七百零六两,二者相差1507两,前者为后者3.2倍。再以低级武官把总为例,其岁银一百五十两,二者相差2063两,总兵大人薪俸是其14.75倍。

上述薪俸,原来都是以银子结算。但后来,随着制钱、官票的流行,逐渐演变成按比例结算。咸丰六年,武职三品以上折给六成宝钞、四成官票;五品以上折给七成宝钞、三成官票;六品以下折给八成宝钞、二成官票。其所给宝钞均按每银一两折京钱四千核算。此后,比例调整频繁,总的趋势是,银渐少,票渐多。

再说饷银。按照清廷规定,官吏工资叫薪俸,而士兵工资则叫饷银。马兰镇士兵又分三种:一是守兵,二是马兵,三是余丁。理论上,马兵待遇较高,守兵则相对较低,余丁则更低。其中马兵岁支饷银二十四两,色米三石六斗,折银三两六钱,岁共支饷银及色米折银,计二十七两六钱;守兵岁支饷银十二两,色米三石六斗,折银三两六钱。岁共支饷银及色米折银,计十五两六钱;余丁地位最为低下,仅有饷银,而无色米,饷银与守兵相同,也是十二两。               

但是,守兵尽管身份相同,而由于所处大营不同,待遇也不尽相同。如镇标左、右两营,就高于其他各营。两营守兵,岁支饷银二十四两,色米二石四斗,折银二两四钱。岁共支饷银及色米折银,计二十六两八钱。算起来,与其他营马兵相差无几。

作者简介

李连丰,1958年出生,满族。长期从事机关文字工作。先后在新华社、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环境报、河北经济报、唐山劳动日报、唐山晚报、唐山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等作品150余篇,近20万字。笔触较多涉及清代历史文化,描绘独特风土人情,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

投稿须知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投稿标题:作者+题材+标题。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不足十元不发,集体创作以及多人作品一次刊发原则上留作平台维护费用。

编委会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刘艳芹

古体诗词:刘艳芹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