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乘势而上 笃行不怠 凝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大合力

 老张的菜地 2022-03-07
话题:从夯基垒台迈向整体成势,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乘势而上开新局?

主持人  范吴瑕

对话嘉宾   
董亚炜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丁任重 四川省决咨委宏观经济组副组长,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汤继强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执行官、首席战略顾问
戴 宾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成都东湖公园美景 图/袁博(轩视界)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速增效、全面成势的关键时期,川渝两地以唱好“双城记”、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为牵引,用实际行动、实在成效奋力扛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使命担当。

在2022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被放在了今年主要工作的首位,推动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推动极核主干功能再提升,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再加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迈向新阶段,赢得新发展。如今的川渝,干部互派、产业互动、经验互鉴,合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活力被进一步释放,本期关注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对新发展格局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有效路径、发展要求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以高质量党建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出炉,川渝两省市制定《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画出了“施工图”,推动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应该如何运用好党建资源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国家战略?

董亚炜:2021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规划制定调整等各方面全过程。”重庆市、四川省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责任主体,积极贯彻中央战略决策部署,联合印发了《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成渝地区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如何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干部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落实规划纲要,形成强大合力”成为地方高质量发展中首先需要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党的领导和政府规划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互联网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既是重要的稀缺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重塑着经济社会结构。信息社会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等级组织结构,市场经济需要更为高效的“扁平化”组织形态和“柔性”管理方式,这对党的组织建设和功能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川渝两地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在“区域化党建”中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当前迫切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完善规范“党建联盟”“党建联席会议”等新的组织形态,进一步克服传统党组织主要依据体制内单位和行政组织而设立的局限性,突破行政区划、体制内外之间的壁垒,不断解决经济社会一体化与组织碎片化之间的矛盾,为成渝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为此,川渝两地要不断按照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根据成渝产业规划的新定位,继续深化党的组织变革,盘活和整合现有党的组织资源,建立与现代经济体系和生产要素配置相适应的新组织形态,充分发挥党组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功能。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体制机制;不断改善和加强党对两新组织的领导方式,以协商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社会化功能;进一步发挥两新组织的优势,不断加强民营经济党建,搭建民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中的代表人士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台,建设亲清政商关系;突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把党的组织力转化为组织引领和服务资本的能力。

干部互派架起“连心桥”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干部互派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两地加强协作的务实之举,干部互派的模式对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哪些深远现实意义,又该如何深化这种干部互派模式?

戴宾:为深入落实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2020年4月,四川省委组织部、重庆市委组织部联合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两地干部互派挂职,从地域来看涵盖了川渝全域,从干部职级来看既有厅级干部、也有县处级和乡科级干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川渝两地干部互派热潮。
在我国,干部互派交流活动由来已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达地区内部以及发达省区与不发达省区之间广泛开展了干部互派挂职活动。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干部交流作为选拔、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1990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决定》,明确要求从“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做起,实行各级党和国家机关领导干部的交流制度”。2006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了“调任、转任、挂职锻炼”三种干部交流类型。由此可见,干部交流是我国选拔、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
川渝两省市地域毗邻,历史文化一脉相通,经济社会联系密切,共同承担国家赋予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重任,两地干部互派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一是交流。川渝两省市行政管理体制有所不同,在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其管理制度、工作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异。干部互派挂职有利于两地干部尽快熟悉彼此的制度和政策、工作思路和工作流程,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二是协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这些工作又涉及多个部门、多个政府层级的参与。干部互派挂职有利于通过两地干部更好协调各个部门、各个地方政府的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三是协同。从川渝两地首批互派挂职干部的工作重点来看,主要集中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所涉及的重大规划方案编制、重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合作、民生事务通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共建事项上。干部互派挂职有利于强化协同,推动两地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大开放合作和重大公共服务等项目落实落地。
川渝两地干部互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干部互派的制度安排,探索创新干部互派的工作方式,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使干部互派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区域协调联动
解决双城经济圈发展不平衡问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提出两年多,发展成果逐步显现,目前双城经济圈建设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尤其是应该如何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优势,解决内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汤继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两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效,做大做强成都、重庆两个“极核”,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互动意义特别重大。
2021年,成都市GDP为19916.98亿元,重庆市GDP为27894.02亿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年来,发展势头良好,但是相比广东、江苏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区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成渝发展主轴城市的经济总量偏低,经济圈内部“中部塌陷”问题凸显,做好成都都市圈、重庆都市圈“双圈”联动是重中之重,但协调都市圈与周边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川渝两地要从“命运共同体”的角度规划西南地区全域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周边城市群的综合实力,结合各地自身发展阶段的“内因”并把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外因”,把外因和内因结合起来,把外部变量和内部变量结合起来,按照超大、特大、大中小城市的序列来做出城市发展和经济调度安排部署,主动融入双城经济圈发展格局,为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要协调内部发展问题,关键在于把握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历史机遇,下好区域协同“一盘棋”。打造和优化“无缝衔接”的交通格局,实现成都、重庆“一小时通勤”,打通川渝区域内部的交通障碍;培育特色产业,重视产业协调发展,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和发展优势,主动承接中心城市过剩产能,构建 “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坚持科研创新协同,加强区域副中心城市和成渝“双核”之间的科技沟通,以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支撑,助推区域城市发展;全面协同绿色发展,各个区域副中心城市要积极吸取国内国际低碳发展经验,部署“双碳”战略规划,实现绿色发展;主动寻求开放,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新的对外开放通道,对接南亚、东南亚等国际市场;聚焦民生幸福,稳步提高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大融合”;加强川渝地区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打造具有西南特色的文化、旅游、消费一体化国际消费目的地。

发挥高校资源 
协同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再提升、再发力,高校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作为?

丁任重:2022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从夯基垒台迈向整体成势的关键一年。推动川渝合作共建再深化,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还应充分发挥两地高校研究的资源优势、学科优势,主动对接、倾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做实做强成渝地区高校联盟。未来两地应建立日常联席会议制度,搭建两地高校交流与合作的平台,积极向科技部、教育部争取对两地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点布局、科研设备增设、中外合作办学、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积极参与西部科学城建设。川渝两地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两地高校应携手共进,充分利用良好的创新环境与条件,共建专家库、项目库、成果库等,统一科技优惠政策;引导高校科研人员参与川渝科技走廊建设、川渝创新“金三角”(重庆科学城、成都科学城、绵阳科技城)建设,助推“成渝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川渝两地高校优势学科的作用,主动对接、服务成渝地区主导产业的发展。以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为龙头,联合西华大学等学校,主动服务、助力两地建设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四川大学核能、水利学科为龙头,联合重庆理工大学等学校,主动服务两地新能源产业;以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通信学科为龙头,联合重庆邮电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等学校,主动服务两地数字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以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科为龙头,联合重庆交通大学和重庆交通职业学院等学校,主动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川藏铁路等大型工程建设;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为龙头,联合重庆工商大学等学校,主动服务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以西南大学农学学科为龙头,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等学校,主动服务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发展。(责编/蒋筱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