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口声声家国天下,却也逃不了一己私利

 思维观察员 2022-03-07

01.

自从秦王采纳了范睢(sui)“远交近攻”的“连横”方略,天下之人便躁动了。

其他诸侯国想着如何对抗以求自保,游走各国的谋士们则嗅到了施展才华的气息。

于是,他们应邀聚集在了赵国都城邯郸,商讨六国“合纵”之策,准备联合起来攻打秦国。

秦王得知消息,感到担忧,要是一个一个来也就罢了,这一下子上来六个,怎吃得消?

此时的范睢已被封为应侯,做秦国相国,他见秦王担忧,于是进言——

大王您不必为此事担忧,就让我来破除他们的“合纵”盟约吧!

秦国待天下谋士不薄,也没伤害或者威胁过他们;

他们如今之所以聚在一起商讨对付秦国,只是想借此为自己获得些富贵罢了。

范睢为何做出这样的判断?

他基于趋利避害的人性,先做了一个演绎推理,再加一个选言推理:

人是趋利避害的

天下谋士是人

------------

则,天下谋士是趋利避害的

演绎推理有效,前提为真,则结论可信。

谋士之所以商讨攻打秦国

要么趋利,要么避害

(秦)对谋士们不造成祸害

------------

则,谋士们如此这般为的是利

选言推理,否定一个选言支,则肯定另一个,结论为真。

02.

好,就依你所说——这些谋士是为了利益聚在一起的,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范睢不紧不慢地讲起了故事——

请大王看您养的狗,它们卧着的卧着,站着的站着,走着的走着,停下来的停着,没有任何争斗,相安无事。

一旦您投一块骨头过去,它们便会立马冲上去,互相撕咬争夺。

什么原因呢?

因为它们都有争夺之意。

范睢借用狗的事例,讲到谋士们之所以能相安无事的商讨伐秦,前提是他们之间没有利益牵扯。

进而转化出了一个条件推理:

如果有利益牵扯,则彼此会争斗

谋士们之间有利益牵扯(争夺)

------------

则,他们之间会产生争斗

若那些谋士内部都斗了起来,就谈不上合力商讨攻打秦国了。

如此,六国“合纵”将胎死腹中,秦王担忧可解。

03.

秦王听着点头,那就这样办!具体事宜有劳应侯安排了。

于是范睢就派唐雎用车载着乐队乐器,带着五千两黄金,住到了赵国的武安城,并且大摆宴席。

同时,让唐雎对外宣称:邯郸的人可以来领取这里的黄金,谁会拒绝呢?

这是要干什么呢?范睢在这里放出了一个利好。

用了一个有且仅有的充要条件推理

当且仅当你从邯郸来,你就能获得黄金

(在邯郸的谋士)想要获得黄金

------------

则,需要离开邯郸到武安

充要条件推理,肯定后件则肯定前件,结论为真。

这样一番操作,除了活跃的少数谋士没有离开,其他大多数离开了邯郸去武安城拿黄金了。

拿人家的手短,于是大部分谋士不自觉地就和秦人处得像兄弟一般亲近了。

试问谁会联合外人来攻打自家“兄弟”呢?

04.

只要谋士们纷纷离开邯郸,没了合谋之人,六国“合纵”便濒临破产。

既然如此,就再加把劲儿,让它彻底破产得了。

于是应侯范睢又告诉唐睢——

你为秦国立下了大功,无论你把黄金送给了谁,只要把它们送完了就是立大功。

现在,再给你带五千两黄金,你继续去武安城把它散了。

范睢在这里依旧紧抓趋利避害的天性,做了一个条件假设:

只要利给得足,就能使人动摇

(秦国)再出五千两给谋士们

------------

则,谋士们就能被动摇

结果怎样?

唐雎带去的黄金,还没等分完三千两,又起效了。

只见那些一同商讨“合纵”策略的谋士们,开始了互掐,像极了秦王养的那些争骨头的狗儿们。

他们都已经这副模样了,哪还有心思商讨家国大计呢?

#看故事理逻辑|推荐——

千里迢迢去干架累得呛!“远交进攻”才香

不惧死不怕疯,只要你实行我的主张

不是我怕死,只是要死得有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