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璀璨的琉璃简史(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琉璃——中外融合

 眉州闲人688 2022-03-07

中国琉璃,有着比古陶瓷更加璀璨夺目的历史。从诞生到宋朝的几千年时间里,琉璃一直受到皇权和王侯将相等贵族的青睐,和美玉一样,被奉为神灵之物,代表纯洁和洁净,具有君子风范,是古代文化的载体和象征。

大致从宋朝起,琉璃渐渐走入民间。后来也和陶瓷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如今已经变得极其平凡而普通。

而玻璃制造,源于西域和欧洲,比中国早得多。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的开启,玻璃制品和玻璃制作技术,随经济贸易文化交流进入中国,对中国古法琉璃,产生巨大冲击。

琉璃,其实就是玻璃的一种,只是工艺不同。在古代,由于认知有限,人们把琉璃和玻璃混为一谈······一部琉璃文化史,印衬古丝绸之路的辉煌,也展现对外开放的必要。

(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琉璃——中外融合

三国后期由于曹操父子提倡薄葬,曹操临终遗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使两汉400多年来形成的葬玉制度最终消亡,因此曹魏时期出土的玉和琉璃的数量也骤减。安徽亳州曹操家族墓出土了少量的透明聚光玻璃,从透明度来看,已经接近现代玻璃了,但产地不得而知,可能为西域或欧洲进口之物。

文章图片1

透明聚光玻璃,安徽亳州曹操家族墓出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琉璃器,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器型仍以琉璃珠、琉璃耳珰和仿玉饰品为主,北魏时增加了一些瓶、杯等用品,这时期的制品,无论是光洁度,还是透明度,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说明此时琉璃的制作配方和技术工艺都有所突破。

文章图片2

东晋(317-420)琉璃杯,南京象山出土,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沿着东汉的趋势,晋朝时,随着罗马、波斯玻璃器的大量输入,我国自制琉璃减少。东晋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提到:“外国人作水精碗,实是合五种灰以作之,今交广多有得其法而铸作之者。”他说的用五种灰作成的“水精碗”只能是玻璃碗而不是天然水晶碗,“交广”指的是指今天的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这是中国匠人以西方工艺制作玻璃容器的确凿记载,说明当时这一地区人已经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

文章图片3

东晋琉璃罐 高7.8cm 口径8.5cm 1997年南京富贵山M4号墓出土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据记载,北魏时期,大月氏人来到我国制作玻璃,曾一度使“中国琉璃大贱”。大月氏国位于新疆到中亚一带,是匈奴的劲敌,它曾造成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汉武帝刘彻就是派张骞出使西域,去寻找大月氏国,准备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从而开辟了丝绸之路。由于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汉朝以后,大月氏国与我国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文章图片4

北燕琉璃鸭形注 1965年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冯素弗墓出土 辽宁省故宫博物院藏

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琉璃的业态是古今中外、混合交融,既有古法琉璃生产,又学西方玻璃生产技术,既有自己生产的琉璃,又有进口的玻璃器皿,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当然,这时一概统称为琉璃。

文章图片5

北燕 侈口琉璃杯 1965年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冯素弗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1965年在辽宁省北票县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碗、杯、钵等5件琉璃器,其中琉璃鸭形水注为最为精美。此鸭形注长20.5厘米,注口扁如鸭嘴,长颈鼓腹,腹径5.2厘米,重70克,细长尾,整体淡绿色半透明,颈腹部用玻璃条盘卷作出装饰,背上粘出双翅,腹下粘出折线的双足,腹底粘一个平整的饼状玻璃底座。此注重心在前,只有腹部充水至半时,才能放稳。这件鸭形水注为无模吹制形成的玻璃制品,造型复杂,要求有很高的吹制技术,十分罕见,这种造型的玻璃器我国仅此一件。冯素弗墓出土的这些玻璃器,熔制水平高,气泡和杂质都很少,透明度好,且都是无模吹制成形,口沿内卷成环状,从原料、制作工艺、装饰等方面看,应该是从西方进口的珍贵罗马高级玻璃器。北燕是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化的汉人冯跋于公元407年建立的政权,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和河北省东北部,都城设在龙城,即如今的辽宁省朝阳市,于公元436年被北魏所剿灭,并入中原。

文章图片6

北燕 琉璃盎 1965年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冯素弗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1986年江苏省句容县春城公社的南朝刘宋元嘉16年(公元439年)墓,出土了一件磨花琉璃杯,此碗侈口、颈微收、鼓球腹、圆底,腹部有6排有规律相互错叠的小凹球面装饰,无色透明,其整体如水晶一样洁净晶莹,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萨珊玻璃器。

文章图片7

南朝 琉璃杯 1986年江苏省句容县春城公社宋元嘉16年墓出土 句容市博物馆收藏

萨珊王朝即波斯,确切说叫波斯第二帝国,统治着包括当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波斯湾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范围甚至延伸到印度。早在三世纪时,萨珊王朝就建立了兴旺的玻璃制造工业,能够批量生产供贵族使用的精美玻璃器皿,史上把这一阶段的玻璃称之为萨珊玻璃。事实上,萨珊玻璃的制造技术远远先进于我国琉璃的制造技术。

文章图片8

北朝 网纹琉璃杯 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为什么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出土这么多西方精美的玻璃器皿呢?这要从当时的贵族消费习惯说起。原来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自产的琉璃和其他天然材料都无法做到没有杂质的晶莹透明,而晶莹剔透以及造型与装饰上的华美,被视为无比珍贵,所以达官显贵视技术高超的进口玻璃器为珍宝。如《晋书·王济传》中记载:“帝(指晋武帝)尝幸其宅,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载河间王元琛为当时豪首,“常会宗室,陈诸宝器……自余酒器,有水晶钵、玛瑙、琉璃碗、赤玉巵数十枚,作工奇妙,中土所无,皆从西域而来。”可见当时的贵族对于进口的西方琉璃碗是何等青睐。《世说新语》载:“王公与朝士共饮酒,举琉璃碗谓周伯仁曰:'此碗腹殊空,谓之宝器,何耶?’答曰:'此碗英英,诚为清澈,所以为贵耳。’”士族文人多有赞扬的诗文歌赋,如西晋诗人潘尼载《琉璃碗赋》云:“取琉璃之攸华,昭旷世之良工...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举兹碗以酬宾,荣密坐之曲宴,流景炯晃以内澈,清醴瑶琰而外见。”可见,当时的王侯将相对晶莹透明的琉璃的崇尚程度!虽然当时的琉璃很多,但不像陶瓷那样平民化,大部分仍局限于贵族阶层,不为外人所知,除了王侯将相,甚至连一般的官员都很难接触到琉璃制品,更不要说一般百姓了。《世说新语》是南宋文学家刘义庆所著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而且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受到世人的喜爱,是历来文学、戏剧届非常重视的历史素材资源,就连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也常从中寻找素材。

文章图片9

北魏 玻璃碗 1988年大同南郊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博物馆

《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满奋畏风,载晋武帝座,北窗作琉璃瓶,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这个故事说的是曹魏时太尉满宠的孙子叫满奋,特别害怕见风,有一次坐在晋武帝司马炎的旁边谈话,宫殿北面的窗户上装的是琉璃,琉璃锃明透亮,就像什么都没有一样,满奋看见窗户上什么都没有,浑身变得不自在起来,好像外面的冷风已经从窗户刮了进来、钻到了他的衣服里一样。晋武帝司马炎看见他不安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当满奋知道窗户其实很严,风根本刮不进来之后,不好意思红着脸说:“我就像南方怕热的水牛,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就忍不住喘气了。”他其实是在自嘲自己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文章图片10

北魏琉璃碗 口径10.3厘米腹径11.4厘米高7.5厘米

1987年大同市电焊器材厂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

更有甚者,晋朝还将传统的君子比德于玉直接转接到琉璃上。晋人傅咸写了一篇《污卮赋》,说:“人有遗余琉璃卮者,小儿窃弄堕之,不洁。意既惜之,又感宝物之污辱,乃丧其所以为宝。况君子行身,而可以有玷乎?”讲的是有人送他一个琉璃卮,小孩趁他不注意偷去玩耍,结果掉进了脏的地方,他很珍惜这个琉璃卮,但又觉得这样一个难得的琉璃宝器沾染了污秽,则不能称其为宝物了。傅咸感叹道,和琉璃一样,君子若有了污点,还能成为君子吗?

文章图片11

北魏 玻璃碗 2001年山西大同南郊七里村北魏墓群出土 大同博物馆

1983年宁夏固原县原州区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葬于天合4年),出土了一件完整的玻璃碗,青绿透明,碗内壁光洁,无打磨痕迹。外壁装饰两圈凸起的圆形装饰,上下错位,共14个,突起纹饰最厚处为7毫米。底部有一凹球面以作圈足。这件玻璃碗先以吹制法成型,然后用雕花技术刻磨厚壁碗以雕出碗壁凸起的圆饰,最后将碗外壁通体打磨抛光,是一件极为精致的钠钙玻璃器,这样完整而精美的萨珊王朝玻璃碗,是古代玻璃的稀有的精品。李贤曾任北周 “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原泾秦陇灵等州诸军事、原州刺史”之职,进爵“河西桓公”,北周武帝宇文邕襁褓时即寄养在李贤家中,其地位显赫,在《北史》、《周书》、《隋书》中均有传记,其随葬品应该是当世最为贵重之物。北周(557年—581年)即为南北朝的北朝之一。

文章图片12

北周 萨珊琉璃碗 1983年宁夏固原李贤墓土 固原博物馆收藏

从秦汉代开始传入中国的佛教,魏晋时期得以发展兴盛,金、银、琥珀、珊瑚、砗磲、琉璃、玛瑙被列为佛家七宝。北魏时,西方吹制工艺传入中原后,中原也开始自己制作玻璃制品,从而刺激了当时的琉璃发展。

文章图片13

南北朝 琉璃环

《北史·大月氏传》记载:“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于山中,即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大月氏国人在北魏平城所制的琉璃“光色映彻”,使观者莫不惊骇,可见只要有工匠技师,我国已具备条件可生产透明度很高的琉璃器,中亚的吹制玻璃技术也在此时传入中国。

文章图片14

北魏琉璃钵,定州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

河北定州北魏华塔塔基,出土了一个太和五年(481年)石函,石函中有多件吹制琉璃容器。其中制作工艺水平最高的是一件天青色透明琉璃钵,圜底敛口、圆唇鼓腹,钵高7.9、口径13.4、腹径14.7厘米,底部最厚处0.85厘米,向上厚度递减,器壁最薄处0.2厘米,口边下厚0.3厘米。 另有一琉璃球形鼓腹小壶,天青色,高4.3厘米,腹部最大径4.9厘米,腹部器壁最薄处仅0.1厘米,重22.9克。定州佛塔是北魏孝文帝与文明太皇太后发愿所建,舍利函中供养之物大部分可能出自皇室御府内库。经分析,舍利函中的这几件琉璃器,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吹制的玻璃容器。

文章图片15

北魏琉璃瓶,定州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

说到这里,有必要从现代的角度,简单概括一下古法琉璃与西方玻璃的实质联系与区别。联系:生产琉璃与玻璃的原材料都是石英砂,都来源于青铜的冶炼,都必须想方设法将石英砂熔化,再进行铸造或塑形,目标都是越晶莹剔透越好。区别:添加剂(助溶剂)和工艺不同,因单纯的石英砂需要1750度才能软化、熔化,这么高的温度,在古代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都是无法达到的,即使冶炼青铜,温度也才1083度左右,所以必须借助于助熔剂,中国古法琉璃多借助于草木灰、铅丹,所以古法琉璃属于铅钡玻璃类,而西方多用纯碱类作为助熔剂,属于钠钙玻璃类;工艺上古法琉璃多用涂抹、模型压铸来塑形,西方多用吹塑方式...等等。从助熔剂的添加以及古代众多神话传说(如关于陆毒的传说)来看,中国古法琉璃添加了神秘色彩,将琉璃及其制作过度神化了。相比西方,中国古代对材料本身缺乏科学的研究、探索与实验,从工艺的差别看,中国古代对玻璃特性(如随温度变化而坚硬<==>软化<==>粘稠<==>液态)的掌握方面,要比西方滞后很多年。直到掌握之后才如梦初醒,这在很多文献作品中都有所记载,如清代的孙廷铨在《颜山杂记》中就讲述了古代“吹大泡”(玻璃吹制)的原理和过程。

文章图片16

西晋萨珊乳突玻璃碗 北京西晋华芳墓出土

再说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这个近400年的时间里,战乱纷飞、国家四分五裂,形成过五胡十六国。但是,中国各个门类的艺术文化,却在这个时期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人辈出的状态,堪称中国古代的一次文艺大复兴。比如中国的书圣王羲之、画家顾恺之、文学理论加刘勰、诗人陶渊明,都诞生于这个时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派自由舒适田园意境,这么有唐诗的韵味,要不细看,有人还以为陶渊明是唐朝人!也许陶渊明正是500年之后的唐朝诗人的师傅呢。仅仅一个王羲之、一篇《兰亭序》的手稿,就让后人赞叹不已,至今无人超越。

文章图片17

西晋萨珊玻璃碗 湖北鄂城五里墩出土 湖北博物馆藏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最兴盛的时代,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建起,信众遍及全国各地。随着佛教的兴起,中国到处开始利用石刻造佛像、造石窟运动,如魏晋时期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在魏晋时期也蓬勃发展,后来唐、宋、元、明、清的杰出造园艺术,都受到魏晋时期的影响。

文章图片18

魏晋球形长颈琉璃瓶 罗马玻璃器

由于国家四分五裂,很多士大夫厌倦社会现实,选择远离政治。魏晋时期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这七个人聚集在今天的河南修武一带,在竹林里,对酒当歌,肆意酣畅,在玄学的境界里追求自我意识、精神的觉醒和提升。但正是这些人和这一时代的特征,使我们的很多艺术都达到了巅峰。今天说的文学、诗歌的风格、韵律、节奏,很多都是这个时期产生并广泛应用的。

文章图片19

魏晋 琉璃花瓶

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外空前开放,经济文化交流开启并逐渐活跃,北方各个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波斯、阿拉伯世界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贸易往来增加,陆上丝绸之路比较活跃。南方这段历史时期海上贸易也很活跃。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货物通过陆路和海路销往西域和海外。西域各国的金器、银器、玻璃器、波斯锦等大量输入内陆,前面所列那些出土的精美无比的罗马、萨珊玻璃器,就是例证。

文章图片20

魏晋南北朝 喇叭形琉璃杯

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空前活跃,为开创唐宋盛世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程彦林 于北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