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盘掌握:腰椎滑脱8大分型,还得看这篇!

 骨科笔记 2022-03-07


01

Wiltse分型和Marchetti-Bartolozzi分型

两种分型是以病因学为分型基础对腰椎滑脱进行分型的。

Wiltse分型是WILTSE等于1975年根据脊椎解剖特点以及获得性病理情况将腰椎滑脱分为6型[1]

缺点:该分型实用性较差,无法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并未对具体分型进行具体分析且未能提供临床治疗指导建议。

Wiltse分型

Ⅰ型:先天发育不良型

Ⅱ型:峡部异常型

Ⅱ A型为峡部裂型

Ⅱ B型为峡部延长型

Ⅱ C型为急性骨折致

Ⅲ型:退变型滑脱

Ⅳ型:医源型滑脱

Ⅴ型:峡部以外的其他骨折致腰椎滑脱

Ⅵ型为病理性滑脱

1994年Marchetti和Bartolozzi根据滑脱不同病因特点进行分型,将腰椎滑脱分为发育性腰椎滑脱和获得性腰椎滑脱[2]

优点:相对于Wiltse分型,此分型更具有实用性,其以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为基础的分型系统更为准确,同时分型根据腰骶关节形态对腰椎滑脱所做的轻重度分型能够反映其发展趋势,对临床治疗的选择和预后的判定更具有指导意义。

缺点:但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仍存在很大缺陷。该分型无定量指标,对病情评价困难,结果预判可重复性差,对于青少年滑脱的程度、病情变化及治疗方法不能进行准确判定。

Marchetti-Bartolozzi 分型

先天发育不良型

轻度发育不良型  

重度发育不良型

获得型腰椎滑脱

创伤性

退变性

病理性

医源性

02

Meyerding分度

1932年Meyerding提出负重状态下,滑脱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向前滑移的程度的Meyerding分度方法[3-4]

优点:此方法由其简单客观,临床实际应用较广,目前Meyerding分度是评估滑脱程度应用最广泛的测量方法。

缺点:其中Meyerding Ⅰ~Ⅱ度为轻度滑脱,Ⅲ度及以上为重度滑脱。重度腰椎滑脱混杂有多种不同特点的滑脱类型,如高度或轻度发育不良性滑脱;因此,即使是相同的Meyerding 分度也不具有同质性,用此分型方法无法进一步精确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另外,Meyerding分度的组间和组内可信度稍差,不少的学者对 Meyerding分度进行改良,如 Tallard法、Boxall 法、Wright&Bell 法等,以提高测量的准确度和可信度,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价值仍较低,对退变性腰椎滑脱治疗选择提供实际帮助有限[5]

Meyerding分度

Ⅰ度为椎体滑脱距离≤25%

Ⅱ度为25%50%

Ⅲ度为50%75%

Ⅳ度为75%100%

Ⅴ度当滑脱距离>100%时,即椎体前置。

图片

03

French分型

法国脊柱外科协会以Schwab关于成人脊柱畸形的分型系统为基础,综合考虑了腰椎滑脱椎间隙改变和脊柱骨盆矢状面代偿及失衡而提出了French分型[6-7]

而French分型的依据主要参考以下几点:

(1)矢状面是否失衡(以SVA>4cm为失衡标准);

(2)LL与PI关系;

(3)局部前凸角退变程度(以SL≤5°为退变标准 );

(4)矢状位是否存在失衡代偿(SVA≤4cm时PT>25°)。

在读懂French分型之前,有必要对站立位的全脊柱侧位X线片的影像学参数进行了解。

(1)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L1上终板与S1上终板之间的夹角;

(2)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S1 终板中点垂线与股骨头中心连线夹角;

(3)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S1终板中点到股骨头中心连线与垂线的夹角;

(4)节段性前凸角(segmental lordosis,SL),滑脱节段头侧椎体上终板与尾侧椎体下终板的夹角;

(5)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C7椎体中心垂线与S1后上缘的距离。

优点:French分型在参考滑脱节段部分的局部影像学参数基础上,结合并利用了脊柱-骨盆矢状面影像参数,评估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对整体矢状面形态的影响,使术者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脊柱整体状态的评估更为详细,从而为手术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大的指导意义。

French分型

1 型,保留节段性和整体性前凸(SL>5°,LL>PI-10°);

2 型,节段性后凸(SL<5°,LL>PI-10°);

3 型,腰椎后凸(LL<PI-10°);

4 型,骨盆倒置,此时矢状失衡(LL<PI <10°,PT>25°);

5 型,矢状位失衡(SVA>4cm)。

图片

图片

04

SB分型 

2017年GILLE等提出了一项新的基于法国巴黎 EOS系统成像的侧位X线片影像学参数为依据的分类方法,该分型基于影像学矢状位平衡(sagital balance)为参考[8]。原文中作者将这种分型称为新的基于矢状面对齐的DSL分类系统,故在张荣等题目为《腰椎滑脱分型研究进展》中将其称之为“SB分型”[9]

优点:该分型完全融合了对 DLS矢状平衡的节段性、区域性和整体性分析,可以在考虑矢状面平衡的情况下,在手术治疗前对DSL进行全面分析。除了SL、LL、PI、PT、SVA等影像学参数外,还涉及胸椎后凸角(TK),即T1椎体上终板与T12椎体下终板之间的Cobb角。

具体分型如下。

SB分型

1型:

1A(PI-LL<10°,保留性SL);

1B(PI-LL<10°,SL改变,保留性LL);

2型:

2A(PI-LL>10°,PT<25°);

2B(PILL>10°,PT>25°);

3型:改变的整体轴线(SVA>40mm)。

图片

05

Mac-Thiong-Labelle腰椎滑脱分型

2006年,MacThiong和Labelle综合考虑矢状位腰骶-骨盆序列及形态,依据滑脱程度、发育不良程度、矢状位腰骶-骨盆关系对腰椎滑脱进行分型,并用于指导儿童、青少年发育型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10]

该分型方法以下列3个因素为主要依据

(1)腰骶部椎体滑脱的程度(轻度滑脱、重度滑脱);

(2)发育不良的程度(轻度发育不良、高度发育不良);

(3)矢状面上骨盆局部平衡情况(依据PI、SS和PT的大小进行评估,PI临界值为60°,SS临界值为40°)。

缺点:有研究表明分型中关于高度发育不良的具体评判标准过于复杂,导致组间的可信度稍差。另外此分型中未评估脊柱整体平衡情况,而脊柱整体失平衡是判断滑脱手术方式和影响术后临床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之一。上述因素也大大制约了该分型在临床应用中的实用性。

Mac-Thiong-Labelle腰椎滑脱分型

图片

06

SDSG腰椎滑脱分型

国际脊柱畸形研究组(SDSG)肯定了MAC-Thiong分型的可行性,并依据滑脱程度、腰骶-骨盆关系和脊柱-骨盆关系等3个影像学特点将腰椎滑脱分为6型[11]

优点:该分型方法排除了椎体发育不良程度的评估,增加了脊柱整体平衡情况的评估,并且简化了骨盆参数评估指标。即依据滑脱的程度、PI、骨盆局部和整体躯体的平衡情况提出了更简化、明确的腰骶部椎体滑脱分型,以便将具有不同特点的腰骶部椎体滑脱归类,并给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SDSG腰椎滑脱分型

图片

07

CARDS腰椎滑脱分型

2014年,Kepler等人首先提出了一个专门针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分型系统,临床与影像学的结合是该分型系统的特点[12]。该分型系统是由三个影像学参数组成的影像学分型和一个临床症状参数的临床症状分型结合而成的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degenerative spondvlolisthesis ,CARDS)分型系统。影像学参数从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及腰椎过屈过伸侧位X线片上进行测量,分别是椎间隙高度(HOD)、滑脱角(SA)、滑脱位移(SD)。HOD 是指滑脱节段上椎体下终板与下椎体上终板之间的距离;SA是指滑脱节段上椎体下终板与下椎体上终板延长线的交角;SD是指从滑脱椎体下终板后缘做一垂直于下位椎体上终板的线,该线与下位椎体上终板交点与下位椎体后缘的距离。

这三种参数是在患者的腰椎中立位和过伸过屈位的侧位X线片测量,主要测量标准为:

(1)HOD是否消失或部分存在;

(2) 滑脱位移,以任意一张侧位X线片上滑脱移位,以 5mm作为界值);

(3) 滑脱节段头端椎体下缘终板线及尾端椎体上缘的终板延长线的后凸交角。

影像学的具体分型为A、B、C、D 四型。临床症状以下肢是否存在神经症状为分型标准。具体分型如下。

CARDS腰椎滑脱分型

图片

图片

08

稳定性评估分型

2015年SIMMONDS等总结关于DLS的回顾性系统评价所提出的以腰椎稳定性为评价标准,并且通过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以稳定性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分型系统,同时针对每一种分型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诊治方案[13]。作为DLS患者术前评估稳定性的定性指南,是目前关于腰椎稳定性提出的仅有标准。主要评价参数为临床是否有腰痛症状及影像学参数(椎间盘高度丧失、骨赘形成、椎体终板硬化及韧带骨化,动态X线片所示椎间盘角度及滑移距离是否>3mm)。

优点:该分型是基于循证医学的分型评估系统:方便易行,操作性强,便于临床推广及应用;充分结合影像学参数与临床症状结合的稳定性评估系统。

具体分型如下。

稳定性评估分型系统

图片

参考文献:

[1]Wiltse LL, Newman PH, Macnab I. Classification of spondyloli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 Clin Orthop Relat Res. 1976 Jun;(117):23-9. PMID: 1277669.

[2]Marchetti PG, Bartolozzi P. Classification of spondylolisthesis as aguideline for treatment//Bridwell K, De Wald R. The textbook of spinal surgery. 2nd 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Raven, 1997: 1211-1254.

[3]Niggemann P, Kuchta J, Grosskurth D, Beyer HK, Hoeffer J, Delank KS. Spondylolysis and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impact of vertebral hypoplasia on the use of the Meyerding classification. Br J Radiol. 2012 Apr;85(1012):358-62. doi: 10.1259/bjr/60355971. Epub 2011 Jul 12. PMID: 21750127; PMCID: PMC3486675.

[4]Wright I P . Who was Meyerding?[J]. Spine, 2003, 28(7):733-5.

[5]McCarty ME, Mehlman CT, Tamai J, Do TT, Crawford AH, Klein G. Spondylolisthesis: intraobserver and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with regard to the measurement of slip percentage. J Pediatr Orthop. 2009 Oct-Nov;29(7):755-9. doi: 10.1097/BPO.0b013e3181b76a2c. PMID: 20104158.

[6]Gille O, Challier V, Parent H, Cavagna R, Poignard A, Faline A, Fuentes S, Ricart O, Ferrero E, Ould Slimane M; French Society of Spine Surgery (SFCR). 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cohort of 670 patients, and proposal of a new classification. Orthop Traumatol Surg Res. 2014 Oct;100(6 Suppl):S311-5. doi: 10.1016/j.otsr.2014.07.006. Epub 2014 Sep 5. PMID: 25201282.[7]Schwab F, Ungar B, Blondel B, Buchowski J, Coe J, Deinlein D, DeWald C, Mehdian H, Shaffrey C, Tribus C, Lafage V. 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chwab adult spinal deformity classification: a validation study. Spine (Phila Pa 1976). 2012 May 20;37(12):1077-82. doi: 10.1097/BRS.0b013e31823e15e2. PMID: 22045006.

[8]Gille O, Bouloussa H, Mazas S, Vergari C, Challier V, Vital JM, Coudert P, Ghailane S. 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of the lumbar spine. Eur Spine J. 2017 Dec;26(12):3096-3105. doi: 10.1007/s00586-017-5275-4. Epub 2017 Aug 23. PMID: 28836019.

[9]张荣,张向东,赵明宇.腰椎滑脱分型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9,8(10):76-79.

[10]Mac-Thiong JM, Labelle H, Parent S, Hresko MT, Deviren V, Weidenbaum M; members of the Spinal Deformity Study Group. Reli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lumbosacral spondylolisthesis. Scoliosis. 2008 Dec 10;3:19. doi: 10.1186/1748-7161-3-19. PMID: 19068140; PMCID: PMC2614937.

[11]Mac-Thiong JM, Labelle H.A proposal for a surgical classification of pediatric lumbosacral spondylolisthesis based on current literature. Eur Spine J. 2006 Oct;15(10):1425-35. doi: 10.1007/s00586-006-0101-4. Epub 2006 Jun 7. PMID: 16758151.

[12]Kepler CK, Hilibrand AS, Sayadipour A, Koerner JD, Rihn JA, Radcliff KE, Vaccaro AR, Albert TJ, Anderson DG.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CARDS) classification. Spine J. 2015 Aug 1;15(8):1804-11. doi: 10.1016/j.spinee.2014.03.045. Epub 2014 Apr 3. PMID: 24704503.

[13]Simmonds AM, Rampersaud YR, Dvorak MF, Dea N, Melnyk AD, Fisher CG. Defining the inherent stability of degenerative spondylolisthesis: a systematic review. J Neurosurg Spine. 2015 Aug;23(2):178-89. doi: 10.3171/2014.11.SPINE1426. Epub 2015 May 15. PMID: 25978079.


图片

作者:乔小万

导师:邓强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在读硕士生) 

导师简介:

图片

邓强

甘肃省中医院医务处处长,骨科系统党总支部书记,脊柱骨二科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甘肃省紧密型脊柱外科专科联盟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学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手法诊疗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务常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脊柱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研究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手法诊疗分会副会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质疏松分会委员;白求恩公益基金会“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残疾人脊柱畸形矫正帮扶项目”学术指导专家;甘肃省中医药学会整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老年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甘肃省老年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教研室主任;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编委;《西部中医药杂志》编委。

擅长:中医正骨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小关节错位、擅长微创手术及开放手术,如ACCF/ACDF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骨折脱位;颈单/双开门技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疾病;椎间孔镜+纤维环缝合技术等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等疾病;在甘肃省内率先开展西北首例UBE-ULIF镜下融合术、Key-hole技术、并与多学科协作完成两例极重度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术,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三等奖。荣获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卫生健康行业骨干人才”,“健康甘肃·医者楷模称号”,“医德医风建设标兵称号”,“医德医风建设先进个人称号”,“省卫生厅领军人才”;甘肃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优秀党务工作者”,“甘肃省优秀医师”等荣誉称号。

工作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2项;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兰州市科技局人才创新创业专项项目1项;兰州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1项;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白求恩基金会专项基金项目1项。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及省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