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脉篇之手太阳小肠经

 一得斋主人 2022-03-07

《灵枢·肠胃》:“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迭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这段内容,反映出古人对中医脏腑解剖的认知,肺附着于三椎下,心附着于五椎下,肝附着于九椎下,小肠也附着于脊椎,十八椎旁开一点五寸就是小肠俞。“左环”,小肠从左向右,环绕堆迭,下接与回肠。“外附于脐上”,这也是神阙穴禁针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神阙穴上一寸是水分穴,是小肠分清泌浊之处。“回运环十六曲”,小肠有十六个弯曲,形容小肠迂曲之多。小肠在体内迂曲多,小肠经在体外也迂曲多,其在后背肩胛部位有多个弯曲,故肩胛部位的酸麻胀痛,主要从小肠经论治。《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cheng之官,化物出焉”,小肠是接受并容纳胃中水谷,然后腐化食物,分清泌浊。“化物出焉”就是分清泌浊的过程,精微物质由脾升清,糟粕传给大肠,让大肠去排泄。俗话说,耳聪目明,想要耳聪目明,必须精气充足,“小肠手太阳之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其经脉循行于目锐眦(外眼角),目内眦(内眼角),入耳中,如果不能将精微物质上输耳目,则出现目黄、目赤生翳、目冷流泪、目眩、目视不明、膶动不止等各种眼病,或耳鸣、耳聋、耳肿、聤耳流脓等各种耳病。

《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寒气侵入小肠,小肠不能受盛水谷,不能气化水谷精微,就会泄泻,腹痛。热邪蓄留于小肠,也会肠中疼痛,因为内热伤津而唇焦口渴,大便坚硬,就会因为热结便秘而腹痛。

《素问·咳论》:“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五脏造成的咳嗽日久不愈,就会移传于六腑。心咳不愈则小肠受病,小肠咳的表现是咳嗽的时候伴随放屁,二者同时出现。“黄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输,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五脏咳取腧穴,心咳取神门穴,肺咳取太渊穴,肝咳取太冲穴,六腑咳取合穴,小肠咳取小海穴,大肠咳取曲池穴,胆咳取阳陵泉穴。如果咳嗽日久,面目浮肿,取脏腑之经穴,心咳取灵道穴,小肠咳取阳谷穴。

《素问·气厥论》:“膀胱移热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小肠移热与大肠,为虑fu瘕,为沉”,膀胱的热邪移传与小肠,闭塞肠道则大便不通,热邪上蒸,发为口疮糜烂。小肠的热邪移传与大肠,热结不散,气血留聚于迂曲之处,发为症瘕积聚(肠道肿瘤),或为肠痔。

《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中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如果心火下移小肠,则小便尿血。

少泽穴:“手小指端外侧,去爪甲以下一分陷中”,少泽穴与少冲穴都位于小拇指指甲旁一分,少冲穴在内侧,少泽穴在外侧。“手太阳小肠脉,所出为井金”,井主心下满,可以治疗“口干心烦”。“主疟寒热,汗不出,咳嗽,头痛”,可以治疗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痛,或伴随咳嗽,麻黄汤证的太阳病。“喉痹,舌强,口中涎唾”,与小肠经“循咽下膈”有关系。“臂痛,颈项急,不得回顾”,小肠经的穴位大多都能治疗,但很少用到少泽穴,一般都是根据虚实辨证,选取子母穴配伍郄穴养老穴治疗。“目生肤翳复瞳子”,有的人眼睛上长了一层灰皮,未必是白内障,但确实影响视力,看不清楚东西。包括眼底动脉硬化,飞蚊症,眼前飘星星,或者眼前像流水一样,眼中一直看到有东西,都可以在少泽放血来治疗。只要是眼病,比如红眼病,麦粒肿,在少泽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挤几滴血就可以,效果很好。一般可以配伍耳尖放血,太阳穴放血,攒竹穴放血,丝竹空放血,百分之八十的都可以好。但也有一部分人不行,可以加关冲穴。如果麦粒肿在上眼睑,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加至阴穴放血,如果在下眼睑,属于足阳明胃经,加厉兑穴放血。

前谷穴:“手小指外侧,本节前陷中”。前谷穴与后溪穴的位置关系,特别像二间穴与三间穴的位置关系,都是在掌指关节前方横纹头凹陷中是穴或掌指关节后方横纹头凹陷中是穴。下针的时候,让患者空握拳,然后用押手按压一下,感知骨头的位置,进针后要正好在骨与肉之间,不然刺到骨头会很痛!“手太阳小肠脉,所溜为荥水”,“荥主身热”,故能“主热病,汗不出,痎疟”,也是治疗麻黄汤证那种不出汗的发热。“癫疾,耳鸣,颈项肿,喉痹,颊肿,引耳后,鼻塞不利,咳嗽,吐衄,臂痛不得举”,基本上都是经脉的是动则病,是主所生病。“妇人产后无乳”,这属于取象比类,水都在山谷溪流之中,故穴名中带“溪”或“谷”的穴位,大多可以治疗乳汁不足。

后溪穴:“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握拳取之”,扎后溪穴必须空握拳,横纹头上方凹陷中是穴。“手太阳小肠脉所注为俞木,小肠虚补之”。小肠经五行属火,后溪穴五行属木,木生火,是小肠经的母穴,治疗小肠经的虚证。“主疟寒热”,以发热恶寒为主的太阳病,可以用后溪穴治疗。“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这些五官方面的症状,属于小肠经是主液所生病者的范畴。“颈项强,不得回顾,臂肘挛急”,这是后溪穴最重要的证治。后溪穴是小肠经的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善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等引起的肩背部疼痛,网球肘等肘关节部的拘挛疼痛,小肠经循行所过的胳膊疼痛,尤其是虚证的绵绵而痛。“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可以治疗时间性特别有规律的疾病,小肠经主未时,下午一点到三点,只要是固定在下午一点到三点发病,或下午一点到三点加重的疾病,都可以用后溪穴治疗。而且,只要是这个时间点发病,不局限于疼痛性疾病,哪怕是咳嗽,也可以使用。在奇经八脉中,后溪穴主督脉,督脉的疾病可以用后溪穴治疗,比如后背脊梁骨疼痛,不论是颈椎、胸椎、还是腰椎,只要发现有压痛,就可以针刺本椎旁开一点五寸的腧穴,配伍后溪穴,一般三五次即愈。尤其是颈椎病伴肩胛部酸胀疼痛,说不太清楚具体部位的,配伍主阳跷脉的申脉穴,绝对是下针即效,立竿见影。《难经·二十八难》:“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后溪穴配伍申脉穴,囊括了后脖颈所有的部位,尤其是落枕造成的不能仰头、低头,后溪穴配伍申脉穴,加上承浆穴配伍风府穴,基本上针到病除。“痂疥”,《灵枢·经脉》:“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支正穴效果更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