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世纪三十年代故宫盗宝案,毛主席恩师蒙冤去世,真相究竟如何

 苏文说历史 2022-03-07
历经近600多年风雨沧桑的北京故宫,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因为绝无仅有和富丽堂皇,在引来无数人惊叹与向往的同时,自然也对不法之徒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曾发生过六起盗窃案,每一桩都引人注目,被广泛关注。不过,说起故宫盗窃案,有一桩案件至今仍被许多人谈起,就是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故宫盗宝案”。
此案之所以引发轰动,并持续多年吸引人眼球,不仅因为此案历时长久,案情扑朔迷离,还因为该案件的当事人——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易培基,还曾是毛主席的恩师。
更令人乍舌的是,这桩案件最终被证明是一桩彻头彻尾的政治冤案。因为这桩案件,当事人易培基不幸蒙冤去世,多年后直到新中国成立,在毛主席、董必武的亲自过问下,此冤案终于被查清,还了逝者易培基一个清白。

易培基

故宫盗宝案经过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三省,之后又侵入山海关,华北告急,平津告急。在此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之际,当时北京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提出,为避免故宫珍宝被日军毁坏或掠夺,应考虑将其中部分精品文物转移到其他地方保存。
此事一出,迅速在故宫决策层内部引起激烈争论,大致分成三种意见:一是南迁派,以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为代表,建议将宝物转移到上海;二是西迁派,以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张继为代表,建议将宝物转移到西安;三是反迁派,以曾担任古物陈列所所长的周肇祥为代表,认为古物迁出会动摇北平民心,而且古物具有“一散不可复合”的特性,迁移途中可能造成无法挽回损失,绝不能迁出北平。
据后人评价,除去第三种意见,南迁和西迁比起来,西迁似乎“于公于私,更加保险”。


因为三派争执不下,最终交由国民政府决策,也许是因为上海离南京更近,最终“南迁派”占了上风。南京国民党政府之后责令北平市政府和相关的交通运输部门,配合故宫博物院,把大约13000多箱的故宫精品文物,平安顺利地迁到上海去。
政府命令一出,故宫迅速开始行动,1933年2月5号晚上,故宫文物南迁的行动正式开始了。在院长易培基的亲自主持和监督下,从1933年的2月到5月,精品文物分四批从北京运到了上海。
然而,正当易培基主持运送第五批也是最后一批文物的时候,意外突然发生了。5月1日,南京最高检察院派人来到故宫博物院,不仅叫停了古物迁移,同时指控易培基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等罪证。
而接到传票的易培基,既震惊又不太感到意外,因为早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就已经陷入到了麻烦中。因为当时指控易培基的原告,就是此前主张故宫文物西迁的张继的妻子崔振华。虽然是崔振华出面指控,但大家心里都清楚,此案幕后主角其实是张继。
张继之所以揪着易培基不放,甚至不惜将他告上法庭,是因为两人已经结下多桩私仇。

张继与夫人女儿,其妻崔振华号称“民国三大母老虎”之一
早在1928年南京政府的人事安排公布时,院长易培基因病无法到任,按照常理应该由副院长,也就是张继主持工作,但易培基却不同意,事后他曾解释:“溥泉(张继,字溥泉)神经,又要听神经太太的支配 , 不能让他当家。”(张继的妻子崔振华,号称是“民国三大母老虎”之一)
为此,张继很不愉快,与易培基产生了芥蒂。这是两人闹矛盾的导火索。
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让这种矛盾继续加深,就是张继的妻子崔振华因个性十分强硬,有一次进故宫时与警卫发生争吵,而易培基的女婿兼秘书李宗侗路过却没有帮她,张继夫妇因此到易培基处争论,结果易培基不仅没有批评李宗侗,还认为是崔振华过于小事大作,由此张继认为易培基偏袒女婿,怨气又多了一分。
一直到1933年初,也就是故宫迁移方案争论的时候,易培基与张继再度发生争执,这一次张继再度落入下风。
按理说,文物西迁其实更加保险,但没想到被宋子文一票否决,由此张继认为是与宋子文相熟的李宗侗从中作梗,由此张继夫妇与易培基翁婿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并且逐渐公开化,变得不可调和。

易培基和吴瀛(右)
本是一点私怨,结果在张继夫妇的刻意编排下,更在一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最终酿成了一桩政治冤案。文人出身的易培基,根本不是官场老手张继的对手,在张继的暗中策划下,易培基很快就被安上了耸人听闻的盗宝罪名。
为了指控易培基,张继夫妇串通了多名政府公务人员,捏造证据,颠倒是非,控制舆论。比如,其中一个“证据”是这样产生的。
1934年南京法院邀请了两名珠宝鉴定商,对已经运送到上海的宝物进行鉴定,而鉴定的前提却是“故宫无假物”。
但众人皆知的是,即便是被收藏在故宫的宝物,也是有赝品的,这个赝品的产生可能有两种可能,一是当初进贡的时候便是赝品,而接收的人都是外行,并不会仔细盘查;二是太监盗换,真的被换成了假的。
总之,这么多年下来,故宫文物并不都是真品,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在1934年,这却被视而不见。最终在查验了20多箱文物后,发现了部分赝品,由此便认定是易培基在转运途中盗去了。七拼八凑,最终列出了一桩桩罪证。

清点文物
易培基虽明知冤枉,但却拿不出真凭实据,并且在案件审理期间,张继通过手段,编造了许多不利于易培基的负面舆论,导致易培基面临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1934年10月,易培基等9人被提起公诉,“陆续将保管之珠宝部分盗取……为数甚巨,均一律占为己有……”,使得一桩无足轻重的小案,演绎成在文物南迁之际以假换真、监守自盗的惊世大案。
次年5月至8月,南京江宁法院又以故宫珍品不应有假,断定赝品是被易培基所盗换,判决其犯了监守自盗罪。
而饱受摧残的易培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不仅北京、南京、上海的房产被查封,财产也大多被没收,而且身体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长期卧病在床,最终在1937年9月,还没等到沉冤得雪,就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据易培基的干女儿回忆,当初蒙冤卧病在床的时候,易培基曾亲自写信给汪精卫、蒋介石等,述说案件真相,希望能帮他主持公道,但最终信件如石沉大海,毫无音讯。
而与此同时,法院虽判决了易培基盗窃罪,但事实上在查封了易培基所有财产后,并没有发现任何赃物,于是案件一直就这么拖着。
在这种长期的绝望等待中,易培基饱受舆论抨击,精神备受煎熬,最终不幸因病离世,可以说是真正的死不瞑目
虽然易培基死了,但这个案子似乎还远没有真正结束,还在继续发酵。


案件的复杂背景

1945年抗战胜利后,易培基案件的有关当事人提出要重审此案,但却突然发现卷宗已经丢失一空。两年后,案件另一个重要当事人张继暴病而亡,其妻子崔振华意识到,失去了靠山日后若被追查,必将陷于不利之地,于是在1948年1月,《南京人报》突然刊登一则消息。称“李宗侗、吴瀛免诉;易培基部分不受理。”
就这样,沸沸扬扬了十多年的故宫盗宝案,在易培基病逝11年后,突然以报纸上的一则短消息而含糊收场。从当初的耸人听闻,到如今的偃旗息鼓,这桩案件的发展似乎显得不太寻常。
事实上,这桩案子表面上看是易培基与张继之间的私人恩怨,但事实上,私人恩怨能闹得如此甚嚣尘上,就连身在延安的毛主席也颇有耳闻,与国民党内的派系争斗,以及特殊的社会背景,有离不开的关系。

吴稚晖
首先,易培基被构陷后,肯站出来为他说话的官员,只有吴稚晖一个人,这个很奇怪。据追查这个案子的人说:这么大的冤案,其实故宫博物院内外知道真相的人很多,但却只有吴稚晖一个人站出来说公道话,其余人都默不作声。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原来,此案件的几个当事人,无论是易培基还是吴瀛,都或多或少地与中国共产党有点关系。
首先是张继,他是湖南长沙人,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当国文教员,为毛泽东授了整整两年半的课;不仅如此,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及毛泽东主导的湖南驱张运动中,两人更是由师生关系,上升为战友关系。易培基曾非常欣赏毛泽东的才华和组织能力。
除了易培基,案件另一个当事人吴瀛,也与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有联系,李大钊遇害后,吴瀛还曾接纳李大钊的女儿到家中避难。
所以,这桩案件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当时虽然许多人都知晓真相,但在国共内战的背景下,在当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共政策下,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先后进行了五次“围剿”,对共产党员和红军可以说是恨之入骨,谁敢站出来说真相呢?
唯一站出来的吴稚晖,其实是个国民党标准的顽固右派,即便为易培基讲话,也不会遭到蒋介石的怀疑,其他人则不同。所以当时吴瀛不禁感慨,此案要想查清,当事人要想沉冤得雪,必须要等到“毛泽东时期,反而或可得胜也。”
没想到,这话果然言中了。

1949年开国大典

毛泽东、董必武平冤

1949年新中国成立伊始,案件当事人之一吴瀛迅速给毛主席写信,请求为故宫盗宝案平冤。
不过,虽然是直接写给毛主席的信,但由于案件的特殊性质,涉案人易培基是毛主席的恩师,两人关系匪浅,所以为了避免落人口实,同时也为了避免给毛主席造成麻烦,吴瀛将信交给了董必武,希望他转呈。
1949年10月前后,正是新中国肇始之际,国际国内事务千头万绪,所有国家领导人都处于宵衣旰食的忙碌之中,毛主席更是如此。但即便在这种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毛主席、董必武还是亲自过问对案,并作出批示。

董必武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董必武,亲自到上海登门与吴瀛见面,并转达了毛主席的批示意见。在毛主席看来,虽然他个人十分关心此案,但由于易培基与他曾是师生关系,为了避嫌,他不能亲自介入,必须交由专人负责,彻底查清真相。
之后,在董必武的亲自介入并调查下,多名当事人相继站出来,尤其是继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马衡,专门写了一篇报告,十分详细讲述了当年事情的真相,证明这桩案子确实是一桩彻头彻尾的冤案。
不仅如此,所有这些都被发表在报纸上,并收藏在档案馆里,以使民众和日后的所有人,都明确知晓易培基等确是源于张继等人的迫害而蒙冤病逝。
经过还原之后,易培基既没有盗宝,此案另一个牵连者,曾是毛泽东同窗的萧子升也没有出国卖宝(当年被构陷后,萧子升心灰意冷之下出国,晚年定居在国外),而所谓携款潜逃更是子虚乌有。
易培基蒙冤去世,萧子升蒙冤出国....所有一切悲剧的根源,都与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有关。在当时国民党内官本位心理下,张继夫妇等人为了打击竞争对手,不惜玩弄法律于鼓掌之间,操纵司法资源,让一桩简单的私怨,在当时“反共”的浪潮下,慢慢演变成了子虚乌有的政治冤案,而这桩无中生有的故宫盗宝案,最终也成了中华民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丑闻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