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恩师易培基:毛泽东离校失业,老师推他做校长,成就一段师生情

 梦想童年594 2023-01-08 发布于江西

1915年,秋季。

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开学。

这一年,易培基受聘前往一师任教。他刚刚踏入学校门口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冲到了他的面前,给他深深鞠了一躬,而后将一本名叫《明耻篇》的书递到了他的手上。

“欢迎易先生,学生送您一本书。”

易培基怀着好奇心当场打开了这本书,他清楚地记得在书本的封面,写了一句诗: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毛泽东”

易培基抬起头盯着眼前这位目光如炬的学生,哈哈一笑,原来你就是毛泽东啊!

图 |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

他当场称赞毛泽东的这首诗有“乘天地之气”的磅礴气势。

在新学校的第一节课堂上,易培基就将毛泽东的这首诗拿到了课堂上讲解。

毛泽东以文拜师,国文老师易培基则以诗会友,十分欣赏这位年仅22岁的小伙子。

图 | 易培基

五月七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作为清王朝的谈判大臣,接受孙中山的礼让,成为了民国大总统。

那一年,在任职典礼上,袁世凯当着众人的面深情宣读誓言:

“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依国民之愿望,达国家于安全强固之域,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凡兹志愿,率履弗渝。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世凯即行解职。

谨掬诚悃,誓告同胞。

世凯衰朽,不能胜总统之任,猥承孙大总统推荐,五大族推戴,重以参议院公举,固辞不获,勉承斯乏。

愿竭心力,为五大民族造幸福,使中华民国成强大之国家。”

大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十日

不过这番誓词,很快就被他抛之脑后。

作为从封建时代走过来的人,他的骨子里仍旧充斥着对于权力的强烈掌控欲望。

咱手里有权、有兵,为何要听你们的话?

这似乎是必然的规律!

民国的建立,就是要利用临时约法限制大总统的无上权力,这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本就让他极为反感,后来作为孙中山强力臂膀的宋教仁又组织责任内阁,准备以国务总理的身份,抗衡袁世凯独享的大总统权力。

不过,这场组阁行动最终因为宋教仁被杀而宣告失败。

图 | 宋教仁旧照

这次事件以后,袁世凯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重走帝制的步伐,什么大总统、什么内阁、什么临时约法,只要他当上帝王,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就会彻底变成摆设。

1914年,袁世凯重新修改约法,更名为《中华民国约法》,尝试通过法律强化自己的实权。

这一年,世界大战爆发。

日军趁着德国无暇顾及在山东半岛的权益,肆意纵兵两万多人,从山东龙口登陆,攻占莱州半岛。

袁世凯对这番举动宣告了中立。

他宣告以潍县车站以东为日德交战区域,以西为中立地,公然放弃对抗日军。

日军看到袁世凯如此软弱,遂沿着胶济铁路一路冲撞,直至全部占据了胶济铁路以及周围的矿藏。

图 | 山东半岛地形图

袁世凯终于知道事态的重要性,他派出使者交涉,希望日军主动撤兵平息此事。

日军对他的要求不仅没有同意,还提出了耻辱的《二十一条》。

1915年,5月7日。

袁世凯在条约上签字。

袁世凯在执政上十分擅长打太极,为了制衡这群狂妄的日本人,他派人偷偷将《二十一条》泄露给了俄国人、英国人,试图将这两个国家也拉到山东半岛的争夺赛中,他在其中可以得到有效的缓和空间。

他的此番目的就是为了要让恶狼群殴,他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可他没有想到,此次条约泄露也让他自己陷入了舆论漩涡中。消息不断传出之后,在湖南一师的毛泽东将学校老师、学生发表的抨击文章,整理汇编为《明耻篇》,他自己在序言部分亲笔写下了那首诗。

图 | 少年时期的毛泽东

一年后,毛泽东写了一段经典的时势论断:

“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

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重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只有磨砺以待日本。

注意东事,祈共勉之。”

当时人们可能也不会想到,毛泽东的这番话在后来真的一语成谶。

在认识易培基之后,毛泽东和易培基老师的关系愈来愈好,他经常前去老师房间请教问题,谈论时局。

毛泽东还经常将自己写的日记交给易培基查阅,这样的师生情分一直维系了三年之久。

毛泽东所在的湖南一师,虽然是一座新式学校,可学校的老师仍旧分为固化派和革命派。

那些固化派的老先生经常抨击毛泽东这类年轻人,作为生活在时代浪潮下的新青年,他大脑中激进的革命思想,十分容易引发这些人的反感。

作为一名学生,你们不是想着好好学习,所谓的革命、所谓的爱国,只不过是你们不想学习,沉迷游乐的搪塞理由罢了。

但有一点,这些老师说服不了自己,因为这些人学习成绩特别好,而且大多都是尖子生。

校园里的固化派老师,只能从他们日常的文章中挑刺儿数落他们这些激进分子。

那段时间,毛泽东一如既往地写了一首诗,拿到了老师易培基的面前。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

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易培基看到这篇文章,豪情万丈地说: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他随后将毛泽东的这首短篇诗张贴在了学校的公告栏中,校园里的不少学生纷纷称赞传诵。

这一年的毛泽东,还被学校评选为“全校之冠”。

然而,爆红的校园名人并不会给他带来更多的荣誉。

随后毛泽东迎来的便是那些固化派老师的谩骂和指责,这些老师看到张贴在校园公告栏的这首诗,捶胸顿足地说他是个“狂人”。

1918年,25岁的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

民国时期,尚没有形成一个稳定且完善的经济链条,那时候的毕业生很多都过着打杂似的工作。

他们走入社会之后,往往没有更多的选择。

因为薄弱的工业体系,从普通农家走出来的孩子大多都会选择去学校教书,真正能够融入社会经济体系的学生,仍旧是那些官商、官僚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往往都进入有关国家经济链条的行业。

例如冶金、银行、税务这些工作岗位。

毛泽东刚刚毕业之后,开始陷入了一片迷茫,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到底该做怎样的选择?

毕业后的毛泽东先是在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度过了一段北漂生活,随后又回到省城长沙从事革命运动。

当时的长沙被军阀张敬尧所占据,毛泽东经常在老师易培基的家中开会商量对策,准备将张敬尧驱逐出去。

因为这次大力组织,长沙城内七十三所学校的学生纷纷罢课抗议,拒绝军阀张敬尧掌舵湖南。

最终,经过两年多的奔波周旋,张敬尧终于退出了湖南。

这场运动结束之后,毛泽东的老师易培基一跃成为湖南省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湖南省图书馆馆长,同时就任湖南一师校长之职。

毛泽东因为深受易培基的看中,成为当时负责湖南一师的行政管理者,还被老师推荐提拔,成为湖南一师附小的主事,兼任学校国文老师。

图 | 毛泽东油画

其实所谓的主事,也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校长。

这一年的毛泽东才27岁,他也仅是一位刚刚毕业两年的学生。

湖南一师附小紧紧挨着湖南一师,作为年轻校长的毛泽东在学校里积极革新教育体制,他还在原有班级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特殊的班级。

---“成年失学补习班”。

这个被冠以特殊的名字的班级,不仅吸纳那些失学的人,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希望借助学校的资源帮助那些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无法上学的人。

来自农村的毛泽东深切地明白,当时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它不是一场单纯的思想教育,对于那些底层贫苦农民来说,让他们学习更多的手工技能,才会对他们未来的人生有更大的帮助。

为此,在学校里,年纪轻轻的毛泽东将因材施教这四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知道,学校里的那些农家学子,从小知识体系薄弱,便增设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生活的课程。

园艺、畜牧、印刷、种菜、养殖,诸此等等。

他说:

“学生出学校入社会,若社会之分子无知识,则学生在学校所得之知识与之枘凿(不相容的意思)。

其结果亦只有两途:

或为所融化,或与之分张。从来之柔懦奸邪,皆前一种之结果。从来之隐士,皆后一种之结果。”

他说的这番话可谓句句切中要害。

今天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几乎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中国几千年来的读书人中,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的读书目的是为了单纯地找一份工作挣钱。

今天的教育,你问每一个读书人,毕业后想要干什么?

大多数人的回答,几乎一致的可怕。

为了找一份工作。

更可悲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比美好幸福的时代,却困顿在一个无法掌控自我理想的迷梦现实生活中。为了这份工作,更多的人可以忍受更加的心酸,也可以忍受更多的屈辱,更可以不顾家。

唯独忘了真正的心疼一下自己,也唯独忘了回头想一想曾经的理想。

所有人的理想之所以足够的美好,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关乎你的生活,亦然能够折射在你的生活里。

可工作不一样,大多数人的工作和生活是天然的死敌,这两者之间产生不了必然的联系。

所以,这到底是时代发展的喜,还是教育革新的悲?

也许,我们有一天能够得到这个具体的答案。

也许,我们永远也得不到这个答案。

我们能够真切感知到的永远都是生活很难,我必须认真地走下去,为了这些,我年少最初的理想,可以为此转变成仅为了工作、赚钱。

因为在一师附小主事,参加革命之后的毛泽东办事更加的方便。

这里成为了他发展革命运动的重要大本营。

人生起点,辉煌灿烂。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毛泽东凭借湖南一师附小教师的身份,常常在一师的礼堂内宣传革命思潮,动员他们积极参加革命,投入到伟大的革命事业中。

这一切的宣传活动,都离不开老师易培基的默默支持。

易培基看着眼前这个积极投身革命理想的学生,他的心中由衷地敬佩。

那一代人的年轻,是最有理想,也是最希望在乱世中为万民开天平的一代人。

后来,这群心中藏有浩浩大梦的人,带着乱世火种真的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那一刻,他们有一个神圣且光辉的名字:

---共产党人!

毛泽东在一师附小当了两年的校长,因为频繁的革命活动,他的老师易培基受到波及,一师校长身份被剥夺,易培基选择离开长沙,不久前往北京就职。

这一次,师生两人一面永诀,再也没能见到彼此。

离别时候,两人没有告别,也没有更多的话语。

这次无声的告别,成为了毛泽东一生的遗憾。

1925年,10月。

易培基来到北京担任故宫博物院理事、首任院长,女婿李玄伯为秘书长。

图 | 故宫

他万万没有想到,因为在故宫博物院就职,彻底改变了以后的人生轨迹。

---“故宫冤案”。

这是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后的第一场冤案,也是唯一的一场。

易培基在就任时身体状况不佳,没能前往,理事会准备让副院长暂时主持院长工作,易培基知道这件事情后坚决不同意张继托大,同时说张继这是听自己老婆怂恿,想要托大当家。

张继听到易培基这番话,心有龃龉,一直怼易培基怀恨在心。

1937年,九一八事变发生。

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转移到上海,副院长张继希望自己带着一批财物转移西安,同时索要转移费用两万元。

秘书长李玄伯为此专门跑了一趟,将张继的想法告诉了国民政府。

最终,国民政府驳回了张继的建议,规定文物转移工作由易培基主持,全部运往上海。

张继知道这件事情之后,认定是易培基和女婿李玄伯背后使坏,对他们两人更加恨之入骨。

为此,他费尽心思炮制了一场栽赃易培基的“故宫冤案”。

故宫文物转移因为文物数量巨大,易培基申请国民政府之后,准备将一些价值较低的文物就地拍卖,减少运输工作量。

他没有想到,此次他拍卖文物直接成为了张继攻讦他的口实。

易培基突然收到弹劾,有人告他故意拍卖文物谋私利!

国民政府为了这件事情,特意派遣南京最高法院检察官朱树声查办此案。朱树声没打招呼,直接来到故宫查封了所有单据、手册,还带走了所有的账目。

易培基还十分纳闷,国民政府刚刚下令,朱树声就算再尽职也不可能这么快啊?

很快,一封突然到来的急电直接告诉了他事情的真相。

“即查古物有停顿否?俾转政院,勿藉案停顿。张嘱尹即来,费先筹给。程已保外否?并电覆。烈,蒸。”【张:张继;烈:郑烈】

而事实是,此时的国民政府刚刚才告知最高检检察长郑烈彻查此事。

也就是说,朱树声所谓的突然彻查,并不是国民政府指派,而是故宫副院长张继联合检察长郑烈联合指派朱树声突然袭击查办!

易培基偶然收到的这封急电,正是郑烈发给朱树声的询问信!

图 | 易培基旧照(左侧)

易培基马上去信解释,南京国民政府始终无果。

甚嚣尘上的流言蜚语,几乎淹没了易培基。

他最终等来的消息是:

“ 北平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奉令去职。”

1933年,10月。

易培基一怒之下离开北京,他个人财物被全部没收,孤苦地在上海法租界生活。

这段时间,易培基尝试不断上诉,始终没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这件事情成为他心中一直难以忘却的痛事,四年后,易培基抑郁离世。

1949年,10月1日。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这一幕万人狂欢的时刻,毛泽东的老师易培基却无缘得见。

图 | 毛泽东

1958年,湖南一师在撰写校史的时候,毛泽东特意强调一定要将老师生前对于一师的贡献详细记录在内,以表感谢。

1956年,5月。

毛泽东回到了家乡,他特意回到了一个地方。

---白沙井。

这里曾经是老师易培基的故居,斯人已逝,唯独记忆永存。

曾经无声的告别,如今无声的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