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英国作家毛姆拜会辜鸿铭,毛姆说:中国有些政、经方面的典籍很好,可惜没能译成西文。辜鸿铭听了后说:“四...

 新用户0935snDB 2022-03-07
英国作家毛姆拜会辜鸿铭,毛姆说:中国有些政、经方面的典籍很好,可惜没能译成西文。辜鸿铭听了后说:“四书五经早在一两百年前就有了外文译本。”毛姆不信,辜鸿铭让他三天后过来。回家后,辜鸿铭就日夜赶工,译出了英、法、德版四书的译本。

辜鸿铭一生的经历可以用四句话概括: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妻东洋,仕在北洋。

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语言,获十三个博士学位,是最早剪辫子的那群人,然而,在别人纷纷开始剪掉辫子的时候,他反而又把辫子留了起来,一直到他1928年去世,他都没有剪掉头上的辫子,也因此,他号称清朝最后一根辫子。

辜鸿铭从小是受西方教育长大的,然而,在他在西方教育环境成长中时,他的父亲一直叮嘱他,不要忘了自己是个中国人,所以,即使他生长在西洋,他也一直记得自己是个中国人。

他先是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在校期间,获得了爱丁堡大学的校长卡莱尔的赏识,后来他又去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和哲学,与这一阶段,获得了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

在校期间,他在德国人举办的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所作的即席演讲,博得一片喝彩。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学校里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

等40年后,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籍。

早期的辜鸿铭在西方社会已经开始散发他的光芒,然而,在一次他回故乡的时候,他遇到了外交家马建忠,在与马建忠畅谈三日后,他成了国学的忠实信徒。

在认真研究了几年后,加上有之前十几年的西方文化的积累,他开始发表自己对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独特的观点,名气也渐渐大了起来。

不过,相比起来,辜鸿铭在西方的名气还是比在国内大得多,当年西方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而且,1913年的时候,辜鸿铭和泰戈尔一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他俩在当时被誉为在西方最有名的两位东方人。

辜鸿铭之所以这么有名,在与他擅长用西方人接受的方式来普及中国文化,比如他能够熟练地引用德国文豪歌德的名言,向德国人阐释孔子的思想。同样也在于他通过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告诉了西方:西方文明的缺陷,以及中华文明的生命力。

辜鸿铭的这种观点让西方人十分认同,他的“中华文化救西论”,也在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姆才过来拜访辜鸿铭的,只是,辜鸿铭当时可能并不想见他。

毛姆写道,他来中国时,提出想见辜鸿铭,于是相关人士给辜鸿铭写了个条子,约辜鸿铭出来见毛姆,但条子如石沉大海一般,辜鸿铭根本不理睬。

于是,毛姆只好亲自写信,要求登门拜访,获许后,他在客厅坐了好一会儿,辜鸿铭才出来,他一出来就训毛姆:“你们英国人以为中国人就是苦力或者买办?只消招招手,我们就得来?”

毛姆在《辜鸿铭访问记》中写道,辜鸿铭当时是这么教育他的:

“你们凭什么理由说你们比我们好呢?你们艺术或文字比我们的优美吗?我们的思想家不及你们的深奥吗?我们的文化不及你们的精巧,不及你们的繁复、不及你们的细微吗?呶,当你们穴居野处茹毛饮血的时候,我们已经是进化的人类了。你可晓得我们试过一个在世界的历史上是唯我独尊的实验?我们从来不以武力管理世界,而用智慧……”

辜鸿铭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在这段训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开头的故事,也发生在这期间。

辜鸿铭对中国传统文化“爱”的深沉,这种爱不是要与别人不同的标新立异,更不是他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多的盲目自大。他是真真切切的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不比西方文化要低上一截,更不比任何文化要差。

辜鸿铭曾这样评价过各国的人,他认为:美国人博大纯朴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不纯朴,法国人不博大不深沉不纯朴但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部具备。

他认为,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温良”,所以,要比西方的直接少了一些“兽性”,因此,他得出结论“中国文化是拯救西方文化的“良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