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讲堂 | 詹淑琴教授:快速眼动睡眠及相关疾病

 吴海香 2022-03-08

快速眼动(REM)睡眠亦称异相睡眠,是一个睡眠阶段,眼球在此阶段会呈现不由自主的快速移动,REM的发现改变了科学界与医学界对沉睡大脑的看法。1953年,Kleitman和Aserinsky在人类婴儿中发现,“活跃”睡眠时期以眼球的快速运动为标志,而这些“活跃”睡眠时期与静止睡眠时期交替出现。1957年,Kleitman和Dement表明,成年人中这些快速的眼球运动与特定的脑电波模式相关,并且梦中阶段发生在睡眠期间,眼球快速运动。1959年,乔瓦特发现猫的REM,表明猫与人类一样,经历了快速眼动运动,并伴有肌肉紧张,肌肉抽搐和唤醒性皮层活动丧失。

REM睡眠生理特点
  • 暴发快速眼球运动;

  • 皮层脑电图(EEG)降低幅度和更快频率(类似觉醒时),海马EEG中的高幅θ波(PGO波);

  • 骨骼肌电活动主动抑制,间歇性肌肉抽搐;

  • 自主神经和呼吸激活,脑/体温升高或波动,唤醒阈值升高。

REM睡眠的功能
  • 睡眠与梦及梦的生物学功能还不清楚;

  • REM睡眠与哺乳动物的脑发育有关;

  • REM睡眠抽搐可能会参与大脑发育,特别是运动学习,也有助于活动依赖的感觉运动系统的发育;

  • REM睡眠促进记忆形成和巩固有关,特别是在空间和情绪记忆方面,REM睡眠期间的海马神经活动与记忆整合;

  • REM睡眠与非快速眼动睡眠(也称为慢波睡眠)相比,在夜间睡眠时间中交替出现,并且所占比例显著较小。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RBD)

RBD是快速眼动睡眠期肌肉弛缓丧失并出现与梦境相关的复杂运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0.35%~2.1%,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发性RBD有86%的患者都发展为帕金森病或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疾病。RBD诊断标准:ICSD-3(2014):

A.反复发作的睡眠相关的发声和/或复杂运动行为;

B.PSG记录到这些行为是在REM睡眠过程中发生的,或者根据梦境相关发作临床病史推断发生在REM睡眠过程中发生;

C.多导睡眠记录证明REM睡眠失弛缓;

D.不能被另一种睡眠障碍、精神障碍、药物或物质的使用更好解释。

发作性睡病

发作性睡病人群患病率在0.02%~0.18%,男女患病率大致相当,病因为下丘脑神经元的大量丢失引起的食欲素能神经元分泌食欲素明显减少。食欲素系统的功能破坏会影响觉醒-睡眠环路的稳定性,食欲素系统在人体中扮演着“多任务”的角色,食欲素神经元受到与睡眠觉醒状态、昼夜节律、动机和内脏(如饥饿或口渴)有关的信号的影响,刺激许多大脑区域。

发作性睡病治疗的临床路径(成人)

图片

发作性睡病治疗的临床路径(儿童)

图片

孤立性睡眠睡瘫

孤立性睡眠睡瘫是REM睡眠期唤醒时出现意识的觉醒和肌肉失张力持续存在的一种分离状态,表现为睡醒后发生的肌肉短暂的不能进行随意运动,但意识清醒的一种状态。睡瘫症可以发生于睡眠的起始阶段(睡前型)或觉醒过程中,也可发生于夜间或早晨(睡醒后型)。ICSD-3关于反复发作的孤立性睡瘫症的诊断标准(必须满足标准A~D):

A.反复在睡眠开始或者从睡眠中醒来时出现无法活动的躯干或者肢体;

B.每次发作持续几秒到几分钟;

C.每次发作导致明显的痛苦,包括卧床时焦虑或害怕睡觉;

D.不能更好的用其他睡眠障碍(特别是发作性睡病)、精神障碍、疾病、药物和物质滥用解释。

梦魇障碍

梦魇是发生在REM睡眠期间,以恐怖不安或焦虑为主要特征的梦境体验,常常导致觉醒,事后患者能够详细回忆。女性患病率较高,20%~40%的患者存在分裂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症状或重大应激创伤事件后。ICSD-3梦魇障碍的诊断标准(必须同时满足A~C):

A.反复出现广泛地、强烈地焦虑和记忆清晰的威胁生存、安全和躯体完整性的梦境;

B.患者从焦虑的梦中醒来,定向力和警觉性完好;

C.梦的经历或是从梦中醒来产生的睡眠紊乱,导致患者明显的痛苦或者导致社会、职业等以下至少一项其他方面功能受损:

1.情绪障碍(持续的梦魔情绪、焦虑、烦躁);

2.抗拒睡觉(床上焦虑、害怕睡觉/随后的梦魇);

3.认知损害(闯入性梦魇景象,注意力和记忆力受损);

4.对陪护和家庭功能的负性影响(夜间的破坏);

5.行为问题(避免卧床时间、害怕黑夜);

6.白日倦困;

7.疲劳或者精力低下;

8.工作或者受教育功能受损;

9.人际或者社会关系受损。

总结
  • REM睡眠期谱系障碍:①一组与REM睡眠相关睡眠紊乱症状(猝倒、入睡幻觉、睡眠瘫痪、梦魇、清醒梦);②以REM睡眠紊乱导致的睡眠疾病(发作性睡病、复发性孤立睡瘫、RBD、恶魔障碍)。

  • 病理机制:各种原因导致REM睡眠期发生异常及REM睡眠神经调控环路异常;

  • “REM谱系病”临床异质性很大,评估体系不需要更多的研究探索;

  • “REM谱系病”治疗:抑制REM药物常作为治疗选择。

整理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詹淑琴教授学术报告。

图片

编辑 | 乔婷婷
审校 | 丁慧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