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慈禧,一个英明的顽固派

 国学经典图书馆 2022-03-08

公元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朝的大门,1842年,大清战败,向英国各地赔款,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平等条约是一个接着一个。晚清政府成为了近代国家屈辱的代名词。

时隔16年,1856年英法联军再次侵犯大清,这次更是放火烧了清朝经营100多年的万园之园,来掩盖他们的昭昭罪行!

4年后,影响中国近代史半个世纪的女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历史上对于慈禧这个女人一直是批判为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下,在当时的情景下,慈禧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1861年,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驾崩。为防止大权旁落,咸丰安排慈禧慈安两宫垂帘听政,八大臣辅政的相互制衡的局面。但是碰见了慈禧,这个局面就显得很脆弱了。不到三个月,慈禧就联合慈安和恭亲王奕䜣废掉了八大臣,慈禧的政治能力初见一般。

从1861年到1908年,慈禧掌握晚清政权整整48年。长达半个世纪,名符其实的晚清的掌舵者。

这期间发生过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最终却因为慈禧的顽固不化而失败,这件事也成了慈禧的污点之一,然而在人人都知道变法图强的时候,为何她却坚持守旧,难道大清变强了她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吗?这其中有很多东西值得人深思。我们来看下自秦始皇一统六合以来,各个一统王朝都是怎么灭亡的,你就清楚了。

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废分封而置郡县。进行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改革。这场改革使得秦始皇的权力空前集中,但是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由于秦始皇史无前例的壮举,很多既得利益者尤其原来六国的贵族们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不能再像以往一样依靠祖辈的封荫。所以陈胜才能一呼百应,当时陈胜能发展那么迅速的原因,除了和秦始皇把大军都派到长城和南越的原因之外,六国贵族的支持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古代生产力那么落后的年代,没有贵族的支持,平民能与中央对抗的概率几乎为0。不信大家查看下秦始皇之前可有农民起义的记载?我觉得也不能说没有,可能有,一下子就被扑灭了,就像灭了几个山贼一样,都不值得在史书中写一笔。要知道那时候的国家可比秦始皇的大秦小多了,弱多了。

汉朝

秦末天下大乱后,有两个人在这场大乱之中脱颖而出,就是我们现在下象棋的两位主角,刘邦和项羽。刘邦是流氓出身,项羽是贵族出身。最终流氓出身的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四百年大汉。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就想着如何才能让汉朝一劳永逸,和秦始皇想的那样,传至万世呢?摆在刘邦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秦始皇刚刚新创的郡县制,这种制度下国家的权利空前集中,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家资源的优势;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稳定。刚刚寿终正寝的秦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秦国熬过了春秋战国时期最残酷的500年,却在大一统之后仅仅15年就结束了自己的辉煌。刘邦不得不怀疑这个制度的合理性。

好在摆在刘邦面前的还有另一条路,就是延续西周800年寿命的分封制。分封制的弊端虽说眼前看不见,但是长远来看,还是一种不完美的制度,不然大周也不会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么没面子。

于是刘邦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法,郡县和分封并存。这也算得上一种创新吧。毕竟这种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西周的古老制度,没有让汉朝15年就寿终正寝。其实历史的走向证明郡县制是一种最适合中国的制度,不过秦朝有些操之过急了。果然50年之后的七王之乱再次证明分封制这种制度的弊端。七王之乱差点让大汉王朝夭折,还好有周亚夫,关于周亚夫的故事我们有时间再讲。

时间来到西汉末年,有一个叫王莽的人,大家都说他是穿越者。趁着汉朝皇帝幼小,逐渐控制舆论与权势,最终篡位成功。

王莽篡位成功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制度改革。具体内容大家上网一查便知,真的很有前瞻性。但是还是一样,王莽的改革伤害到了勋贵集团的利益,在缺乏实权阶层的支持后,王莽仅仅14年就结束了自己的新朝。

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在平定了各方势力后定都洛阳,延续汉朝宗庙。刘秀和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很会学习。所以在建国之初就大肆分封各地宗族,稳固统治。因为他知道王莽那套所谓的改革行不通。历史记载东汉是外戚和各地宗族势力最强盛的时期。当然这个东汉皇帝都短命有关,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刘秀的分封。正是因为刘秀的这个举措让大汉又延续了近200年的寿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自立,即使如曹操这种权臣也不敢篡位称帝,就是因为有这些宗族势力的牵制。

西晋

东汉末年,经过三国的纷争之后,最终魏蜀吴三家被司马家捡了个大便宜,建立了西晋。西晋的实际建立者应该算是司马懿,其他人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努力了一把。但是第一位正式称帝的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

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后,就想着怎么样才能避免皇朝破灭呢?看来这是皇朝开创者的必修课呀。他想到了自己篡位的过程,就是因为曹氏亲贵都被限制了权力,才在司马炎篡位之时毫无还手之力。于是一个可怕的想法在司马炎脑海中出现了,他要重拾分封制。

于是司马炎分封了二十七个诸侯王,这就为日后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八王之乱给了少数民族以可乘之机,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于是又一次重大的逆潮流改革宣告破产。

隋唐

公元589年,在隋文帝的一声令下,晋王杨广带领51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举灭掉南陈,结束了自西晋以来400年的大分裂。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杨坚不得不说是个明主,爱老婆,这个人尽皆知。他也想着如何才能让国家一直繁荣下去。杨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创新般的提出了科举制。这制度为后续的一千多年封建王朝提供了数不尽的人才。但是隋朝却为这创新的制度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隋朝是篡位起家。杨坚本是北周静帝的外公,后篡位而建立隋朝。再往上数,杨家本性普六茹,是北魏八柱国之一。人称关陇贵族,对了李世民他们家也是八柱国之一,也是关陇贵族。八柱国是宇文家封的,所以无论怎么篡位,关陇贵族都是权贵阶层。但是杨坚推行科举制,就把原来属于贵族的官位、权力分给了没有权势的平民。贵族利益受损,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天下大乱之后,各个贵族不去勤王,反而带头造反的原因。因为勤王之后,自己的利益依旧受损,还不如自己做大。李渊就是大隋的封疆大吏,太原留守。甚至第一个造反的竟是杨家自己的人,其实隋末群雄基本都有贵族背景,不过没落了。怎么会没落呢?科举制让平民顶替了本该属于贵族的位置。所以没落的贵族造反了。

其实隋朝并不是因为隋炀帝昏庸才灭亡。因为他做的事基本李世民也干过,为啥李世民成了千古明君,隋炀帝就成了昏君?根本原因是科举制从根本上触动了支持他的贵族的利益,这群人为了保存自己利益,转而投靠了一个能继续给他们利益的人而已。

有人说唐朝也有科举,可是唐朝科举不像隋朝那么彻底,是慢慢来的。有一个适应过程。就好像汉朝从分封制过渡到郡县制一样。

小结

秦汉和隋唐非常的相似。秦和隋皆是二世而亡,而继位者汉和唐皆是几百年昌盛的大王朝。以至于现在提起汉唐我们还有一股自豪感。秦和隋都是因为制度创新而亡。

秦朝是逆流而上,在全天下都认可分封制时创新般提出郡县制并全国推行,结果为汉朝做了嫁衣,汉朝开始实行的是分封和郡县并行的制度。并逐步消化,直到东汉末年还有一些分封的封国,孔融让梨的主人公就是北海国的国相,不过这个国和郡县也没啥差别了。

隋朝依旧是逆流而上,在门阀制度盛行几百年的当时,官僚基本被贵族垄断的情况下,创新般提出科举制,这无疑动了门阀贵族的蛋糕,一旦这个制度实行下去,他们背叛也就是早晚的事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隋朝和秦朝一样,为后来者做了嫁衣。唐朝和汉朝一样,采用科举和门阀制度并行。虽实行科举制,但是科举选官不会和之前的门阀贵族产生利益纠葛,重要权力依旧在贵族手中,经过几百年消化就像汉朝消化分封制一样,换来了大唐300年繁荣。

唐朝灭亡和汉朝一样,都是农民起义导致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而汉朝和唐朝之所以会对地方失去控制,就是在王朝末期大肆改革,对地方放权,允许地方自行招兵、控制财政。汉唐皆亡于割据。这里还有个小插曲。那就是汉朝是信奉黄老无为而治的,而唐朝也是以道家老子作为自己的祖先,也是信奉道家的。道家倡导的就是顺其自然发展,外力干预越少越好。

北宋

北宋被誉为最软弱的王朝。但是北宋也不是不想雄起。实在是条件不允许呀。北宋因为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契丹直接站在了北宋的大门口。这就使得北宋不得不养活足够多的军队来防御契丹人。要知道唐朝那么大也就60-70万军队,而宋朝那么小仅仅中央禁军就80万。这无疑给北宋带来了绝大的经济负担,加上北宋一直防着别人篡他的位,所以大肆设置冗官分权。北宋虽然富足,也架不住这么拖呀。于是到了宋神宗即位的时候,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开始了。

由于变法由王安石主导,所以这场变法也叫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由于彻底触犯了旧有贵族的利益,所以困难重重,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王安石变法由于旧贵族的不配合,使得变法走样,彻底伤害了北宋元气。以致于南宋文人罗大经这么评价王安石:“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直接把他和千古罪人秦桧并列。可见王安石变法对当时北宋伤害之深。  

元、明

元、明灭亡是因为天灾。元朝灭亡是因为遇上了饥荒、瘟疫,导致统治系统崩溃。明朝是因为遇上了小冰河时期,处处天灾加人祸,这是天意,不可抗力。

所以回到开头我们讨论的话题。慈禧作为统治者自然是对我们所列举的改革心知肚明的。前面的改革都是因为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而导致失败甚至亡国,试想如果你是统治者,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刻,你会冒着亡国的风险改革吗?

其实慈禧统治时期,清朝已经出现了中兴迹象,所以这个时候她认为只要把这个状态维持下去就好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1864年,曾国藩攻破南京城,为患大清14年的农民起义被打压下去。要知道1856-1860清朝正和英法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当于两线作战。

1876年,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0年通过谈判从视土如命的沙俄手中收回新疆,期间清政府甚至有勇气说之前派出的代表不算,重新谈判。而沙俄竟然没意见,说明当时清朝并不是那么的弱。不然沙俄还和你费什么话。

1885年在越南取得镇南关大捷,直接导致法国内阁倒台。

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建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各项指标也都在稳步上升。

可以说在甲午海战之前,清朝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虽说甲午战败,但是清朝统治者认为之前的道路是正确的,只不过是战争指挥失利而已,所以只要假以时日一定能恢复前几年的辉煌。这就导致了清朝对戊戌变法表现出怀疑的态度,再加上历史的血的教训。慈禧为首的势力自然不敢轻易冒险。

事实证明,清朝正是灭亡于自身的改革。1905年,清朝正式废除科举制,这看似先进的制度举措,却彻底让清朝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以往知识分子可以通过寒窗苦读谋得一官半职,现在这条路被彻底封死了。意味着很多知识分子十年寒窗的努力瞬间化为乌有。

1911年辛亥革命敲响了大清王朝的丧钟。可是敲响丧钟的这批人中,骨干要么是清朝训练的新军,要么是留学归来的学子,可以说清朝亲手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要是清朝不改革呢?一直实行原始的落后制度呢?不训练新军,不送学子出国,是不是不会那么快灭亡呢?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此处只是就事论事,不存在任何政治立场。请各位不要曲解。清朝有其历史落后性,被历史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站在当时的立场,你现在还认为慈禧当初终止百日维新是错误的吗?欢迎在下面留言讨论。

作者:半斗,公众号:半斗先生(BanDouSir)
载请在文末留言开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