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蠡墓传说

 zqbxi 2022-03-08

  范蠡墓俗称范蠡孤堆,又称范蠡冢,位于涡阳县东南方向的西阳镇(原属蒙城县)。清光绪《安徽通志》:“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

  范蠡墓为范蠡死后之墓葬地,因其一生走过的地方广泛,相传全国有好多处墓葬;又因其和西施之间的关系,造成其墓葬多少和西施之间有着不可分的联系。


  到达墓冢旁,要绕过一条田间小路


  从涡阳县城沿307省道东南方向,到西阳镇的前李庄,再沿路西行100米左右下车,沿着羊肠小道前行,向南不到百米,眼前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这就是西子河。河对岸那片郁郁葱葱的被绿水环绕的小土山便是“范蠡墓”。

  “如果想到山上,就必须从那边的丁庄进去,行过一座桥,再过了一个干涸的小河就可以看见上山的路了。”此时,正在田地里田管的一位大爷告诉记者,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着丁庄的方向。

  范蠡墓也叫范蠡孤堆和峨眉山。《蒙城县志》记载:范蠡墓在县西五十里,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苦土山,上建庙宇,内塑范蠡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照,异常壮观,行者皆瞻望凭吊焉。

  范蠡墓北侧的西子河,又名金沟,也简称西河。金沟因范蠡聚金散金得名,西河因西施浣衣于此而得名,西阳集也就因此而得名。西阳镇为纪念中国历史上这位美女随范蠡归隐居此,还在镇西建了西施公园,塑了西施像,又建了一个西施宾馆。

  史料记载此墓在涡阳

  据史料记载,范蠡字少伯,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越国大夫,上将军,春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业家。范蠡出身寒微,却胸怀大志,富有谋略。吴越争霸时,范蠡扶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完成复国大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深知越王为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审时度势,功成身退,弃政从商,避开了政治漩涡。

  据《老子与范蠡》(作者王振川,2004年10月1日;宗教文化出版社)一书考证,涡阳县西阳镇的墓冢才是真正的范蠡墓。范蠡晚年隐居在一个名为“陶”的地方。之后,他又改名为“陶朱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用“据天下之中”这句话形容“陶”这个地方。(出自《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陶”地应该是个水、陆皆能四通诸侯各国的地方。对于今安徽涡阳来说,涡水西北通黄河,东南通淮河达长江。它固有的陆路交通和美丽而宽阔的涡水,正符合“据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

  关于范蠡墓的形成,相传是他曾经所率领的军队乘船经白洋河南下,在行军途中听到范蠡去世的死讯,士兵军官感念他的功绩,于是就地一人一锨土堆成了他的墓冢,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涡阳范蠡墓。

  范蠡墓里传说多

  西阳镇的宣传委员杨峰告诉记者,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一只绣花鞋”的美丽传说,源于西施与范蠡的故事。相传,越王勾践对西施如花似玉的美貌,早已垂涎欲滴,打败吴王以后,他便迫不及待地要把西施接进王宫。而西施十分厌恶宫廷的腐朽生活,不愿意再入牢笼受束缚。西施此时不入宫就违背了越王的旨意,必死无疑。万般无奈之际,西施求助于声名显赫、智勇双全的范蠡。

  西施与范蠡虽是萍水相逢,却一见钟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范蠡凭借自己的威望和权势,打通了守城官卒,在夜色的掩护下,带西施策马狂奔,直到马精疲力竭倒地身亡,才发现正好来到西陶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于是就隐居了下来。

  附近的村民还告诉记者,很久以前,范蠡孤堆中住着救苦救难的仙人,谁家有了病灾之痛,只要到范蠡孤堆烧香磕头就能求来良药,药到病除。穷人家要是办喜事或丧事要待客,碗筷不够,可以到范蠡孤堆去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