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456】(昭公知礼乎)躲避、退出,有时候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新文艺 2022-03-08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原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篇》
注释

陈司败:陈国主管司法的官,姓名不详。有人说是齐国大夫,姓陈名司败。

昭公:鲁国的君主。“昭”是他的谥号。

揖:作揖,行拱手礼。

巫马期:孔子的学生。

党:结党营私,偏袒包庇。

吴:国名。鲁为周公之后,吴为太伯之后,都是姬姓。周礼规定,同姓不结婚。昭公娶同姓的女子,是违礼的行为。

吴孟子:鲁昭公夫人,本应叫吴姬,因同姓不婚,故去掉她的姓(姬),改称吴孟子。

翻译

陈司败问:“鲁昭公知礼吗?”

孔子说:“他知礼呀!”

孔子走出去后,陈司败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说:“我听说君子不因关系亲近而偏袒,难道君子也有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是鲁君的同姓,于是称她为吴孟子。鲁君若算得上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

巫马期把此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如果有错误,别人一定会指出来让我知道。”

  延伸解读   
这一章的历史背景和翻译,参考资料都讲得很清楚了,没有什么难懂的。这一章给我的启示,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躲避、退出,有时候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陈司败问孔子鲁昭公知不知礼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陷阱?我觉得孔子是知道的。但是跟一个外“国”人,讨论自己国君的“私生活”,有意思吗?所以“孔子退”,在退出之前还不忘维护国君的正面形象,告诉他自己的国君知礼
孔子的退是主动退出,借以表示“抗议”:你在一个臣子面前诽议他的国君,就相当于守着孩子的面,指责他的父母怎么怎么不好,这是不符合礼教的;我主动退出,没必要去跟你争辩谁更知礼、谁才是真的失礼。如果我跟你去争辩谁对谁错、谁更失礼,只会弄得两个人都没面子,所以,躲避、退出,是对我自己的最好保护
第二个就是,闻过则喜、知错能改,别人才会在你有过失的时候及时给你指出来,帮你改过来,才能避免你犯大错误,使你不断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成长和进步。
古代的皇帝,常常自称“孤家”“寡人”,就是因为皇帝掌握着生杀大权,又听不得别人给他找毛病,所以最终很少会有人在皇帝面前推心置腹、仗义直言。唐太宗有魏征、房玄龄等谏议大臣,时刻提醒他改正施政过程中的一些过错,才有了“贞观之治”、开创了大唐盛世的繁荣局面。
“丘也幸”,我很幸运;“苟有过,人必知之”,如果我有什么过失,别人一定会及时给我指出来,帮助我及时改正。闻过则喜、知过能改,这也是他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一个原因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