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北京记忆(三)

 美食美景皆不负 2022-03-08

孩子单飞后,自己的时间就自由了许多。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古城北京里,留有很多历史的痕迹,现在终于可以利用节假日细细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品一品。一回顾,几年来竟也去了不少地方,这里慢慢做一小结。

李大钊故居

李大钊(1889-1927年),河北乐亭人,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突袭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全家被捕。李大钊是北京大学教授,多方试图营救,张作霖面临很大压力,向将领们发电征询意见,多主张立即正法,蒋介石发来密电,建议“速行处决,以免后患。”4月28日,李大钊被以“和苏俄里通外国”为罪名绞刑处决,时年38岁。

从1916年至1927年春,李大钊在北京工作、生活十年,先后居住过八个地方,其中1920年至1924年初,李大钊一家居住在现在的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

李大钊的妻子赵纫兰,是个目不识丁的乡下妇女,且比李大钊大8岁,但两人非常恩爱,他们育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长子李葆华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西城区文华胡同24号

图片拍摄于2014年3月29日

鲁迅故居

鲁迅不姓鲁,而姓周,这是我长到高小了才知道的,而且,我小时候不太分得清鲁迅、李大钊和斯大林。

鲁迅(1881-1936年)曾用名周樟寿,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他11岁时就读于家乡绍兴的私塾“三味书屋”,17岁离开家乡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25岁时赴日学医,在医校学习一年以后退学,认为“救国救民需先救思想”,于是弃医从文,希望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37岁的周树人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在中国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短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全集》二十卷1000余万字传世,体裁涉及小说、杂文、散文、诗歌。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去世,年55岁。

北京的鲁迅故居是鲁迅于1924年春天自己设计改建成的,也是迄今鲁迅在北京保存最完整的一处遗址。他在这里从1924年至1926年生活了两年,此后,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他两次自沪返京探望母亲,也曾在此小住。在这里,鲁迅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部分精彩华章。现在,这里是北京鲁迅博物馆的一部分,另外,博物馆还有鲁迅生平陈列馆。    

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

图片拍摄于2014年5月31日
曹雪芹故居
曹雪芹(约1715-1763年),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他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中年而逝。

全国共有三处曹雪芹纪念馆,分别在北京、南京和辽阳。北京曹雪芹纪念馆是曹雪芹晚年居住的地方,根据有关诗文所说曹雪芹的晚年"著书西山黄叶村"以及其他描述,借名"黄叶村",村内不仅设有"河墙烟柳"、"薜萝门巷"、"竹篱茅肆"、"柴扉晚烟"等景点,还有茶馆、酒肆、古墩、石磨、水井和菜地,一派悠闲的乡村田园风光。展室里介绍了曹雪芹的生平,还陈列有与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的许多实物资料。

海淀区香山卧佛寺路正白旗村39号北京植物园内

图片拍摄于2015年5月30日

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1893-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孙中山先生夫人。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其北京寓所病逝,享年88岁。 

位于后海北沿46号的宋庆龄同志故居,原是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的王府花园,与东侧的建筑群同为醇亲王府,后称摄政王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计划为宋庆龄在北京修建寓所,但她一再逊谢。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筹划,决定藉此王府花园,葺旧更新,新建一座仿古式两层主楼,与花园融为一体,成为一处娴静典雅的庭园。宋庆龄自1963年4月乔迁于此,一直工作、学习和生活到1981年5月29日逝世。

醇亲王府是清代四大王府花园之一,山水相抱,南湖南岸有明代两层楼建筑称南楼。南山东侧有箑亭;西侧有听雨屋。园内有重点保护古树23株,其中西府海棠名列北京“最美十大树王”。有长廊迂回曲折,纵贯南北,连接南楼与北建筑群,长廊中有恩波亭(纳兰时期渌水亭原址)。来此参观,门票20元。

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

图片拍摄于2014年6月22日
杨昌济故居

杨昌济(1871-1920年),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他曾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等校,是杨开慧的父亲,毛泽东的恩师。他最钟爱的两个学生:蔡和森和毛泽东实现了他"欲栽大木拄长天"的宏愿。他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和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1918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

北京杨昌济故居,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小型民居建筑,不对外开放。1918年杨昌济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居至此。1918年8月,毛泽东和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湖南籍青年到京,与蔡和森暂住到这院南房靠近大门的房间里,该处为毛泽东青年时代在北京的第一个居所。

东城区豆腐池胡同15号

图片拍摄于2015年12月6日

齐白石故居

齐白石(1864─1957年),祖籍安徽,生于湖南长沙湘潭,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齐大师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2017年12月17日,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亮相拍场,最终以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目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以93岁高寿在北逝世。

齐白石先生在北京的故居一共有两处:一处位于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三合院带跨院的住宅,齐白石自50岁后直至逝世前都居住于此。1937年“七·七”事变后,靠卖画为生的齐白石,在这里闭门谢客,拒绝日伪大小头目索画,也不卖画,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现在,故居几乎被高楼大厦所包围,门外的跨车胡同已基本不存在,出门往北的胡同已被堵死,只剩下南边的一段胡同,而这段胡同里只有故居一个独户;另一处是位于南锣鼓巷附近的雨儿胡同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据传此宅为清代中晚期内务府一总管大臣的宅子,后分割出售。新中国成立后由文化部购买,作为齐白石的住所,现为北京画院《中国画》部和北京美术家协会所在地。参观门票5元,里面有个纪念品商店,里面有关齐白石画作的文创作品琳琅满目。

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

图片拍摄于2015年7月14日

东城区雨儿胡同

图片拍摄于2019年2月24日

陈独秀故居

陈独秀(1880─1942年),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是新文化革命的先驱,文艺理论家、著名教授。他早年留学日本,提倡民主和科学。1917年专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底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后因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职务,后被开除出党。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

箭杆胡同20号,此房原为孙姓人家的房产,购于民国元年(1912年)。1917年,陈独秀来京后租住东院。

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

图片拍摄于2014年6月8日

老舍故居
舒庆春(1899-1966年),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名舒庆春,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家喻户晓的作品有《四世同堂》、《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京味儿十足。1966年8月24日,老舍因不堪忍受红卫兵的暴力批斗,在北京太平湖投湖自尽。

北京的老舍故居是他解放后居住的地方,是老舍先生1950年由美国归国后,自己花钱购买的一个普通的四合小院。老舍在此创作了《茶馆》等20余部剧作。

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

图片拍摄于2014年6月8日

陈垣故居

陈垣(1880—1971年),广东新会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与陈寅恪齐名,以“史学二陈”著称。他早年在民主革命影响下,在广州创办《时事画报》,以文学﹑图画作武器进行反帝反清斗争。辛亥革命时期,创办《震旦日报》,积极宣传反清。1912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曾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次长。后因政局混乱,潜心于治学和任教,长期担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从1939年到去世,他在此居住了32年。

西城区兴华胡同13号

图片拍摄于2014年4月27日

程砚秋故居
程砚秋(1904-1958年),原名艳秋,满族,北京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自幼家贫卖身学艺,初习武生,后改习青衣,根据京剧传统艺术并经王瑶卿先生指点和自身的嗓音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世称"程派",并与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一起被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北京有程砚秋故居10余处,其中西城区西四牌楼北报子胡同18号(今西四北三条39号)为其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1938~1958年程砚秋在此居住。

西四北三条39号

图片拍摄于2014年6月25日

【本号第238篇文章】


收藏北京记忆(二)

收藏北京记忆(一)

北京的古塔

北京的古庙

北京的古城墙

北京的古祭坛

北京的古观象台

京城旧巷 之 交民巷

古城园林 之 圆眀园(上)

古城园林 之 圆眀园(下)

古城园林 之 钓鱼台国宾馆

祀岳之庙 之 北京东岳庙

探访明帝陵

探访清帝陵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一)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二)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三)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四)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五)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六)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七)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八)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九)

京城胡同 之 门板楹联(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