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稹《大暑六月中》:诗人眼中的大暑节气

 墙头草说 2022-03-08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的时期。古人依据物候特点,将大暑节气分为三个阶段: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在唐代诗人元稹看来,大暑时节别有一番模样,他为此写下了《大暑六月中》一诗,原文如下: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大暑节气一到,秋天的脚步就近了;到了农历六月,夏季的时序发生了转移,由仲夏变为季夏。在首联中,诗人从大处落笔,点明大暑节气的时序特点。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过了大暑就是立秋,所以诗人说“三秋近”。《白虎通》记载:“六月谓之林钟何?林者,众也。万物成熟,种类众多。”在这里,诗人以“林钟”代指农历六月,在六月,大暑节气前后,夏季由仲夏变为季夏,所以诗人说“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夜半子夜时分,月光朗照;萤火虫的微光不时在天空闪烁。在颈联中,诗人以“萤火”代指大暑时节的物候特点。在魏晋南北朝以后,我国的神话传说多认为月亮中有桂树,在这里,诗人以“桂轮”代指月亮。古人认为,在大暑时节,腐草变化为萤火虫。在大暑节气这天的子夜时分,即便月光皎洁,诗人还是看到萤火虫的光芒在天空中一闪一闪的,以月光烘托出了萤火虫的数量之多。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用菰米邀请儒士前来做客;洗笔池的岸边浅水中长满了菰和。在颈联中,诗人的笔触一转,由景写到了。在大暑节气,诗人读书讲学之地的池塘里的菰米成熟了,于是诗人用它来邀请朋友们前来做客避暑。诗人生怕单凭菰米请不动那些儒士们,于是,以“菰蒲”烘托出幽静的氛围,以“墨池”衬托主人的高雅。诗人意在告诉儒士朋友们,我这里环境清幽雅致,快来做客吧。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把红色的纱帐粗略地卷上;任凭夏风吹动书案上的经史典籍。在尾联中,诗人化用马融的典故,抒发自己闲适的生活情趣。马融是汉代著名的经学家,据《后汉书》,他讲学时“常坐高堂,施绛纱帐”,后来以“绛纱”代指讲学之地。诗人“浑卷绛纱”,意在表明自己在大暑时节不再讲学;诗人以“风吹经史”表明自己在大暑时节暂时丢开书本,这些都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志。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每个人都绕不过的节气。但同样是面对大暑节气,不同的人大概会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态度吧。在这首诗中,诗人能够欣赏大暑之美,能够保持闲适的心境来面对这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这些都给我们以启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