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薄暮》:时间都去哪了?

 墙头草说 2022-03-08
安史之乱后,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举家迁往秦州,又从秦州辗转来到蜀地,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建草堂,暂时定居下来。虽然如此,杜甫也常因时局和生活而往来于成都、夔州等地。在一个深秋的傍晚,杜甫在长江岸边写下了《薄暮》一诗,原文如下:

江水长流地,山云薄暮时。

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

旧国见何日,高秋心苦悲。

人生不再好,鬓发白成丝。

“江水长流地,山云薄暮时”,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流,傍晚时分的云雾在半山之间缭绕。在这个深秋的黄昏,诗人立在长江之畔,眺望着浩荡的江水向前奔流,不由得心生无限感慨。这时,虽然天光还未完全暗下来,但已不见夕阳的影踪,只见大江两岸的高山上,云雾缭绕,看不清山的真实模样。江山如此,人何以堪?诗人以江岸暮景起兴,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感情基调。
“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在秋天开放的花儿隐没在荒草之中,归巢的鸟儿选择在枝叶深处栖息。诗人收回目光,看到脚下荒草萧疏,触目凄凉。细看之下,这才发现,在枯萎的荒草掩映下,竟有几朵鲜花盛放,它的颜色竟被荒草所遮蔽,令人心生同情。仰望天空,诗人发现暮归的鸟儿匆匆飞过,躲进了筑在枝叶深处的鸟巢里。诗人从行色匆匆的暮鸟身上,仿佛看到辗转流离到此地的自己。
“旧国见何日,高秋心苦悲”,何时才能再回到长安呢?在深秋时节我的内心痛苦悲伤。诗人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来到此地。此时,他最大的愿望便是战乱能早日结束,这样才有可能重返日夜思念的长安。可是,诗人却久久得不到战乱平息的消息,只能继续在他乡漂泊,心中的悲苦无以言说。此时,又值深秋时节,树树皆秋色,处处皆萧疏,置身其中,徒增心中的痛苦悲伤。
“人生不再好,鬓发白成丝”,我的人生已不再像以往那般美好,两鬓的头发已经像蚕丝一样白。由眼前的暮秋景象,诗人联想到了自身。此时,诗人已年过中年,进入了人生中的暮秋之时,那些美好的年华都已逝去,时光一去不复返,如今只有满头白发,满心萧索。更加令诗人痛苦的是,与美好年华一起逝去的,还有年轻时的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华已逝,理想成空,立在这深秋时节黄昏下的江畔上,诗人怎能不伤怀呢?
在这首诗中,引发诗人愁绪的是时间。诗人站在江边,首先看到的是黄昏时分的江畔景象。而后,诗人由眼前的暮秋之景联想到了半生的颠沛流离,由黄昏、深秋联想到人生,过渡得自然而然。在这个暮秋的黄昏,诗人蓦然回首,惊觉人生已至暮年,不觉要问:时间都去哪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