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断舍离”成为一种生活哲学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22-03-08

自从山下英子第一本关于“断舍离”的书出版后,“断舍离”成了一种备受大众追捧的生活哲学,至今方兴未艾。但是,很多人还是很迷惑:断舍离的核心是收纳整理法呢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对此,山下英子的新书《山下英子:我的断舍离》给读者做出了解答。近日,该书简体中文版由博集天卷出版上市。

新书封面

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很多人居家的时间变长了,也催生了很多问题:居家期间提倡断舍离是否不合时宜?大家庭一起生活如何做整理?先行动,还是先思考或规划?山下英子在本书中通过“7个案例分享、1个深度对话、排除4种误区、清理6种空间”这种方式,告诉读者“什么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种为空间和心灵减负的思维工具。这是90%的人容易误解的核心,这本书从多个角度帮助读者重新树立正确的思维认知,让断舍离成为我们过上自在人生的法宝。比如很多人不能分清“能用”和“必要”,有些人会陷入收纳工具的陷阱中,还有些人总是为自己的囤积找类似“也许将来能用”“勤俭节约”的理由。至于是先行动还是先思考,一时也不知道从何下手。书中山下英子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不如先动起来,从小地方开始整理,慢慢思维也会跟上自己的行动。整理的顺序最好是先放手,再清扫,最后再装饰。

关于读者关心的“疫情期间提倡断舍离是否合时宜”这个问题,山下英子的答案是肯定的:恰恰是好时机。因为一直以来居所的状态、家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都可以借由外出来逃避,如今,我们有大段大段待在家里的时间,必须认真面对摆在眼前的问题。

书中收录了7位优秀的断舍离践行者的经验,将他们曾面临的问题和改善后的状况呈现给读者,帮助大家更加直观地感受断舍离的魅力。其中重点展示了6类需要着重断舍离的地方:被封印的魔鬼地带、丧失原本功能的地方、密不透风的门窗周围、不忍直视的厨房、失去新鲜感的衣柜、变成仓库的起居室。书中还特别收录了山下英子和资深礼仪顾问诹内江美女士的对谈,她们希望读者能通过打造空间、规范举止,提升自己的人生。

▼精彩书摘

断舍离为何会改变人生?

因为它重新回归“当下”“此处”“自我”。

放下执念,专注当下,跃动人生

“断舍离”一词,源自瑜伽中“断行、舍行、离行”的行动哲学,让人斩断、舍弃、脱离对物品、行为和人际关系的执念。不买多余之物,舍弃无用之物,添置必要之物,如此循环往复,就能给生活带来新陈代谢,创造出让自己觉得舒适惬意的最佳环境,进而让心情变得舒畅,人生变得美好。

我见过不少人的住处都处于这种状态:已经不再使用的东西,早已忘在脑后的东西,一件又一件,不断累积,却从不见它们登场亮相,只是一味侵蚀空间。这不仅仅是居所的状态,也是居住者的心理状态。无视物品,就等于无视自己。

过往不断累积,物品也越积越多,填满了房间的每个角落。断舍离能让我们与这些物品面对面,从束缚住自己的执念中解脱出来,如此,便能专注于当下的自己,专注于当下所处的空间,摆脱内心的苦闷,发现自身新的可能。这就是断舍离的力量。

践行断舍离后,之前一直都在囤积物品的人会开始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清理物品。清理意味着放手。感受到有如卸下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将脏兮兮的餐桌擦得明净光洁后涌起的畅快感觉,断舍离的步伐会愈发轻快,空间和人生也会变得愈发美好。

立足自我,甄选物品

我们之所以无法舍弃物品,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将“自我”作为判断标准,而是偏离到了“物品”和“他人”身上。

“这个还能用”“物以稀为贵”,这便是立足物品的思维方式。“别人送的”“那谁谁说这个挺好的”,这便是立足他人的思维方式。像这样,将物品的取舍与选择权交付给自我以外的事物,是完全无法践行断舍离的。践行断舍离,要始终立足当下的自我。以对现在的我来说是否必要、是否合适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我们生活在物质丰盈的时代,对物品繁多司空见惯,一直以来都活在“东西多才叫富裕”的价值观里。实际上,“不浪费精神”也是块烫手山芋,有时会成为导致我们偏离自我的主要原因,要小心。

【记者】陈小庚

【作者】 陈小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