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政王载沣为何在清朝灭亡后突然神隐了?

 where5 2022-03-09

三观要正,开车要稳。

——李三观

《野史纲目》第541期

——野史纲目——

“从今天起,我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说这句话的人,正是清朝最后的摄政王载沣,当溥仪退位已成定局后,载沣在家里长叹一声,说了上面这句话。

而在不久后,清廷正式颁布了退位诏书,自此,曾经的摄政王载沣,就彻底消失在公众视线中。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载沣在清朝灭亡后突然神隐了呢?

光绪九年正月初五,载沣出生于醇亲王府,他是醇亲王奕譞的第五个孩子,而他的二哥载湉,正是光绪皇帝。哥哥是皇帝,自己又是慈禧太后的亲外甥,因此载沣的仕途可以说是不可限量。

图片

先是在七岁时承袭了醇亲王的爵位,后又在十八岁时,代表清廷出使德国,圆满地完成了慈禧太后交代的“道歉”任务,因为大方得体,让慈禧太后对他十分满意。

自此,载沣的仕途之旅,开启了火箭式的提拔,数次升官后,到了他二十三岁时,已经是朝中的一品大员。而真正让他走到舞台前面的,则是儿子溥仪登基。

公元1908年正月,已是军机大臣的载沣,受慈禧太后的遗命委托,成为了大清朝的监国摄政王,辅佐三岁的儿子溥仪。清朝历史上,一共有两个摄政王,其中一个是清朝初期时的多尔衮,而另一个就是载沣。

当上摄政王之后,载沣大权在握,大有要干出一番作为的念头,为了挽救大清当时西山日暮的局势,也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载沣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死袁世凯。

图片

对于袁世凯这类汉人官员,载沣很早就对其不满,之前由于自己没有实权,因此就没办法对袁世凯动手,但如今就不一样了。

于是,载沣先是与隆裕太后达成一致,之后又找上庆亲王奕劻和重臣张之洞,共同商议诛杀袁世凯等事宜,但最终,载沣并未如愿。

按理说,身为摄政王,要杀一个汉人官员,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但载沣却失败了,之所以如此,原因如下:

第一,当时在载沣找上奕劻和张之洞时,袁世凯就察觉出自己恐怕有危险,因此,派人找到正在保定的段祺瑞,请他来营救自己。

而段祺瑞权衡利弊后,答应了袁世凯的请求,亲自带兵赶回京城,并且,时不时地让部队在城南放炮,以此来向载沣示威,因此,迫于压力,载沣只得放弃诛杀袁世凯这个计划。

第二,奕劻和张之洞的阻拦,其中张之洞多次劝阻载沣不要杀袁世凯,理由是时局不稳,如果图戳朝廷重臣,容易引起朝局动荡。

第三,袁世凯本人在军中的影响力很大,尤其是在北洋水师中,袁世凯的地位更高,如果断然杀了袁世凯,恐怕会引起北洋水师的哗变。

图片

总之,在几种因素的综合下,载沣不得不打消了杀袁世凯的念头,对此,他也十分郁闷,最终,窝了一肚子火的他,只是将袁世凯罢官了事。

此时的他,可能才发觉,这个摄政王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好当,大权在握的同时,也会让人如坐针毡。而在不久后,另一件麻烦事,就又找上门来。

1910年,全国各地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到了当年10月,更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第三次国会请愿,不仅众多的立宪派上书请求设立国会,包括地方上不少大员,对此也持赞同意见。

而这些人的代表,齐聚醇亲王府的门前,要载沣必须对此表态。

对于立宪,载沣打心里是不同意的,因此,他拒绝与代表们见面,更拒绝表态,但代表们则拒绝离开,无奈之下,载沣只得答应了立宪的要求。

这个时候的载沣,已经没有了当初刚成为摄政王时的意气风发,更多的,则是时局艰难之下的手足无措。

而在1911年,由于武昌起义的爆发,以至于清廷岌岌可危,紧急之下,多名朝廷重臣向载沣提议,启用袁世凯,理由则是只有袁世凯能稳住局面。

图片

这个时候的载沣,是相当无奈的,当初是他起意除掉袁世凯,虽然没能如愿,但最起码罢了他的官,而如今,却又要将其请回来,还是不得不请那种。

因此,载沣的心中,郁闷可想而知。

而在真正将权力交给袁世凯的时候,载沣已经明白,大清朝要完了,自己的摄政王生涯,也就快要完了。

经过几轮的讨价还价,袁世凯心满意足地成为了钦差大臣,并节制湖北水陆各军,而仅仅半个月后,袁世凯荣升内阁总理大臣,成为了真正的实权派。

1911年12月6日,载沣被袁世凯所组建的内阁剥夺了摄政王名号,并勒令他退归藩邸,不得再干预朝政,说白了,就是要把载沣踢出局。

对于这个结果,载沣极为愤慨,但又无可奈何,此时的袁世凯已经不是他能对付得了的,对此,他不管愿不愿意,只能被动接受。

根据当时的《申报》记载,在剥夺摄政王名号的当天,载沣从皇宫里出来时,一边走一边哭,到了家中依旧大哭不止,良久方才平息。

堂堂监国摄政王都落到了这种地步,日暮西山的大清朝更是摇摇欲坠。

载沣的离去,加速了清廷的灭亡速度,在袁世凯的运作下,最终在民国元年(1912年),裕隆太后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宣告灭亡。

图片

而随着清朝的灭亡,曾经的摄政王载沣似乎消失了一样,基本上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包括后来闹得”轰轰烈烈“地复辟,以及溥仪前往东北建立伪满政权等事件,也很少看到载沣参与,整个人如同神隐了一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载沣知道,只有低调才能保命。

载沣选择神隐,共有三个原因。

其一,给前清的遗老遗少做个表率

历史上,不少朝代在灭亡时,皇室的结局都极为凄惨,但唯独清朝在灭亡时,皇室没有遭到大面积的清算。

不仅宣统帝溥仪能安然无恙的退位,其他的皇室成员也得到了保全,并且,出于政治原因,国民政府还开出了《皇室优待条例》。

当然,清廷皇室能够享受这种待遇,与当时的局势密不可分,南方革命党和北洋军阀之间达成了妥协,保证了清皇室成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财产私有化。

但要知道,南北妥协是不假,但在民间,“反清复汉”也是一种十分有号召力的口号,不少人对于八旗子弟恨之入骨。

因此,才有了八旗子弟纷纷改姓的事情发生,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遭到报复。

而作为曾经位高权重的摄政王载沣,更是皇室中的皇室,如果他继续高调,那么他本人的人身安全,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为了自身安危,也为了顺应时局,即使是载沣不乐意,但他必须做出表率,主动归隐起来,让那些有其他想法的遗老遗少们知道,忘记大清才是正途,关上门好好过日子才算安全。

其二,高调者被刺杀的结局,也刺激着载沣不得不低调

图片

1912年1月,前清大臣良弼、恭亲王溥伟等皇室宗亲共同成立“宗社党”,旨在反对清帝逊位,意图通过联合宗室力量,来复辟满清王朝。

但仅仅过了半个月,宗社党首领良弼在回家时,走到光明殿胡同就遇到了刺客,武备学堂毕业生彭家珍向其投掷炸弹,当场就将良弼炸的昏死过去。

在家中抢救了两天后,良弼最终不治身亡。

良弼的死,让载沣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也让他彻底明白,大清朝真的是完了,如此不得人心,已经没有人能够挽救,即便是他也不行。

假如他也复辟清朝的话,最大的结局,就是和良弼一样,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刺杀身亡,甚至可能更惨。

他不想这么死,更没有活得不耐烦,所以,唯有神隐,才能活命。

其三,载沣已经明白,大清朝是已经烂到根儿了,没有一丁点的希望

前文讲过,曾经的载沣,在上任之初,也是抱着雄心壮志,一心想拯救大清,重振祖宗留下来的数百年基业。

但在他真正执政的三年里,通过一件又一件事情,载沣这才发现,事情不是他想的那么容易。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发生在1911年的立宪组建内阁中,当时,经过多方商议,载沣等人同意了立宪派组建内阁的要求,但在内阁的成员名单出来后,导致了立宪派彻底对清廷失去了希望。

内阁的名单一共有13人,但其中满人就占了八人,也就是说,所谓内阁,还是清廷自己说了算,因此,当时人们纷纷指责这个内阁只不过是“皇族内阁”。

而本身对这次组建内阁抱有极大希望的立宪派,彻底心凉了,对处在国难当头,还想着集权于皇室亲贵的清廷彻底失去了希望。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在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独立,实在是清廷自找的。

图片

而从头至尾目睹并参与这起事件的载沣,也知道无力回天了,他知道,民主、共和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固步自封的皇权思想,显然已经不合潮流。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复辟大清,又能如何呢?皇权不仅不能让人敬畏,反而是人人唾弃,再逆势而行,自然不会有好结果,所以,神隐起来,不问是非,才能顺应时代。

当然,神隐也为载沣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的家人子女,包括溥仪在内,最终都有了一个不错的结局,安然度过了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也挺过了抗日战争,最终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了一名中国公民。

1951年2月3日,载沣因病去世,享年68岁,在他死后,周总理对他做出了很高的评价,称赞载沣是一个充满民族气节的人,更是一个拥有政治正确的政治意识和魄力的人。

小结:

载沣是清朝历史上,继多尔衮之后的第二个摄政王,他所面对的局面,要比多尔衮复杂得多,但他却没有多尔衮的手段,因此最终只能归隐,而他归隐后,选择了低调做人,是因为他要给遗老遗少们做表率,同时也是为了自身安危,更是因为他对大清已经不抱任何希望,因此他才会在清朝灭亡时,选择神隐,而他这个选择,也是他能善终的最大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